愛伊米

建文帝坐擁天時地利人和 為何短短三年就被朱棣打垮

1398年,即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病逝,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次年,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史稱“靖難之役”。

在建文帝與朱棣之間的這場 “世紀大戰”之初,建文帝可謂佔盡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

建文帝坐擁天時地利人和 為何短短三年就被朱棣打垮

從天時上看,建文帝是名正言順的皇帝,大明帝國的合法統治者。不管朱棣對他有多大的不滿、多深的仇怨,都不能否定這一點。因此,朱棣起兵的名義是“清君側”,意思是說,皇帝身邊出了壞人,我來幫皇帝清除這些壞人。而不是直截了當的揭竿而起、宣佈造反。雖然“靖難之役”本質上就是造反。

從地利上看,建文帝擁有天下所有可以調動的資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不管是國土、財力還是人力,都遠遠超過朱棣。就以軍隊人數而言,建文帝可以輕鬆調動50萬人大軍,而朱棣出征時只有區區數萬人馬。

從人和上看,建文帝手下擁有眾多能征善戰的名將。雖然朱元璋殺掉了善長、劉基、胡惟庸、藍玉、葉升、馮勝、宋濂、傅友德等功臣名將,但建文帝還有“四大天王”,即朱元璋養子平安、平燕大將軍盛庸、山東布政使鐵鉉、徐達之子徐輝祖。其餘長興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安陸侯吳傑等,也是一時之選。相比之下,朱棣可供選擇的文臣武將就屈指可數,不得不依靠兩個兒子朱高熾和朱高煦,一個坐鎮北京,一個衝鋒陷陣。

建文帝坐擁天時地利人和 為何短短三年就被朱棣打垮

然而,戰爭機器開動後,建文帝除了在最初一段時間,打了幾次勝仗,讓朱棣險象環生。接下來,局勢幾乎就是一邊倒地偏向朱棣。其實,朱棣在起兵之初,未必想過真的能打下南京城,只不過想大鬧一番,換取談判的資本。沒想到建文帝也太不禁打了。

有人說,建文帝失敗的原因,是因為他下令,稱“毋使朕負殺叔父名”。這道命令,使得前線戰將裹手裹腳,屢次喪失戰機,從而導致失敗。其實,建文帝有沒有下這道命令,在歷史學界都有很大爭議。就算有這道命令,也不一定能起到很大的作用,更別說左右戰爭程序了。

仔細分析,建文帝的失敗,主要有兩點。一是政治上決策昏庸,二是軍事上用人失誤。

建文帝坐擁天時地利人和 為何短短三年就被朱棣打垮

先來看第一點。建文帝就位時,才22歲。他這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寬厚仁慈。然而,有於缺乏閱歷鍛鍊,他在政治上還很不成熟,處事優柔寡斷,不夠決絕。

比如,“靖難之役”發生之前,朱棣的三個兒子留在南京當人質。朱棣裝瘋賣傻,請求朱棣遣回他的兒子。朱棣當斷不斷,將朱棣的三個兒子送走了,從而失去了一張充滿無限想象力的王牌。

再來看第二點。前面說到,建文帝身邊不乏能征善戰之將,他卻偏偏重用了一名華而不實的李景隆為大將軍,迎戰朱棣。在李景隆屢打敗仗之後,又力排眾議,繼續讓他領兵,還賜予他更大的權力。直到李景隆將帝國的兵力消耗得所剩無幾、攻守易形時,才將他調回來。

建文帝坐擁天時地利人和 為何短短三年就被朱棣打垮

奇葩的是,面對敗軍之將李景隆,建文帝不但沒有給與任何懲罰,還大加寬慰,讓人大跌眼鏡。文武百官一邊倒地請求誅殺李景隆,建文帝一概不聽。

最終,就是這位被建文帝百般呵護的李景隆,與谷王朱橞一起開門投降,迎接朱棣大軍入城,使得南京陷落敵手。

總而言之,就像一場牌局一樣,建文帝拿了一手絕佳的好牌,朱棣拿了一手壞牌。可是,由於建文帝打得太爛,昏招迭出,導致輸了這場牌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