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什麼是“反者道之動”?

“反者道之動”是我們常聽到的一個詞,究竟是什麼意思呢?這個詞出自老子《道德經》第40章,短短五個字,高度概括了大道的運動規律和特點:迴圈、相對、相反相成。

“反者道之動”的“反”有三種含義:

一種含義是返回、返還、反覆的意思,是說宇宙萬物的運動變化規律是反覆、返還、返回式的,迴圈往復,週而復始。太陽早上升起在東方,下午在西方落下,第二天早上又升起在東方,下午又在西方落下。月亮每一個月都有陰晴圓缺,下一個月又以同樣的方式執行。年年都有春夏秋冬四季,光陰從未停止卻又回到最初的起點。完成一個運動週期,也就構成了一個“返”。新月漸圓,滿月漸缺,潮起潮落,花開花落,生生滅滅,週而復始,這都是一種“返”,返回、返還、反覆,如環無端,始終相連。

“反”的第二種含義是反對、相反、相對。萬物負陰而抱陽,無不內含著相對、相異和相反的對立面,對立面各自向著相反的方向滲透,這種內在的生命動力,既相互對立、相互依賴,又相互沖和,相互轉化。老子與孔子的思維方式就不一樣,孔子的思維是一種順向思維,老子的思維是一種反向思維,孔子一般都是從正面論述,說“是什麼”,老子喜歡從反面說事,說“不是什麼”。孔子愛說“是”,老子愛說“不”。有細心的人查過,一部五千多字的《道德經》,老子竟然說了227個“不”字,佔全文字數的4。4%,比“道”字多了近3倍。其中第60章說了6個“不”,第81章說了8個“不”。第14章說了9個“不”。正因為老子敢於說“不”,而且說了那麼多的“不”,才使得《道德經》的歷史作用經久不衰、永放光芒。

“反”的第三種含義是相反相成。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極生陽,陽極生陰,陰陽相沖相蕩,交通成和,兩個對立的事物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促成,從而使得萬物充滿生機。就像中醫說的:“善補陽者當陰中求陽,善補陰者當陽中求陰。”有反才有動,道者的思維常常是逆向思維,常常是“反彈琵琶”,“倒騎毛驢”。

有一首插秧歌這樣寫道:手把青秧插野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靜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說的正是這種反者道之動的道理。從修道的角度來說:順則生人,逆則成仙。常人是順行從正面走向反面,走向泯滅;修道之人是逆行從反面走向正面,走向永生。反者道之動,就是指的逆則成仙。逆則逆向返還,不逆不返。

(摘自董延喜《〈道德經〉傳家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