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將戚夫人做成人彘,呂后是天生殘暴嗎?她只是不能被奪走最後希望

提起呂雉,總免不了連帶想起下場悲慘的戚夫人,她對戚夫人的所做作為成為了她殘忍標籤最有利的證明。事實上,她只是在接二連三的打擊和失望中,無法容忍戚夫人奪走她最後的希望。不然,能做不諳世事的女人,誰願意自己的雙手沾滿血腥,如日子能平安順遂,誰又願意自己變得歇斯底里?她從嫁給劉邦開始就沒什麼好事,多次受到劉邦的連累,等到所有的戰事爭端、苦痛經歷全部過去,終於可以過上太平日子,竟在這個時候跳出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妾要奪得她的地位,她如何忍得?

將戚夫人做成人彘,呂后是天生殘暴嗎?她只是不能被奪走最後希望

呂雉初見劉邦的時候,劉邦是個四十多歲還一事無成的痞子,沒什麼正事幹,只知道招些狐朋狗友,還勾搭寡婦弄出了一個私生子。呂雉的老爸懂點相面之術,認定這傢伙以後是個人才,直接決定寶貝女兒嫁給他。劉邦見有這好事當然滿嘴答應。相差二十歲的兩人就這麼結婚了,婚後呂雉生了一兒一女,連帶老公的私生子一起照看得無微不至,做了好幾年的賢妻良母。婚後劉邦沒啥變化,依舊天天出去瞎混,押送個犯人都幹不好,還直接甩手不幹落草為寇了。

將戚夫人做成人彘,呂后是天生殘暴嗎?她只是不能被奪走最後希望

他是成了有人追隨的英雄了,官府抓不到劉邦,就把呂雉弄進大牢關起來了。等到她放出來,劉邦都躲起來了,還得讓呂雉長途跋涉給他送吃的。慢慢的劉邦起家了,呂雉帶著全家去找他,劉邦正因為端了項羽的老家彭城,高興地忘乎所以,一連幾天都在吃喝玩樂搶女人,誰知項羽馬上又殺了回來,劉邦打不過,趕緊就跑。混亂中呂雉被項羽抓住了,一雙兒女跟著劉邦,哪知途中劉邦竟然覺得他們礙事,耽誤了車速,竟然將兩個孩子踹下馬車,幸虧下屬將他們救了回去。

將戚夫人做成人彘,呂后是天生殘暴嗎?她只是不能被奪走最後希望

呂雉成為了劉邦死對頭的俘虜,時刻都在擔心自己的死活,無數次希望劉邦來救他,但是劉邦不但沒出手,還送給了她一個巨大的打擊。項羽突發奇想,抓著劉邦的父親威脅劉邦,說要把他老爹煮來吃。劉邦表現的毫不在意,笑嘻嘻地說,行呀,煮了分我一口湯。或許這是權宜之計,但要是項羽真的下死手,劉邦未必不能狠下心,連自己的父親都能割捨,妻子又算得了什麼呢?呂雉不能不感到心驚。她在項羽手裡做了兩年多的人質,終於能回到劉邦身邊的時候,下一個打擊接踵而至。

將戚夫人做成人彘,呂后是天生殘暴嗎?她只是不能被奪走最後希望

劉邦身邊多了個女人,就是戚夫人,她會唱會跳,容顏豔麗嬌媚。劉邦特別喜歡他,一直帶在身邊,呂雉知道後肺都氣炸了,自己被他連連拖累,沒過過幾天消停日子,在項羽那裡吃苦受難。劉邦這個色胚,竟然還帶著別的女人吃香喝辣,她對項羽已經徹底失望。但是呂雉還是保持了表面的平和,畢竟她還是皇后,她的兒子依舊是太子。在劉邦稱帝后,就要剷除那些功高蓋主的人,劉邦不好出手,呂后接過了這個擔子,捕殺韓信,誅了彭越三族。經過這幾件事,呂后在政事上慢慢捋順,越做越順暢。

將戚夫人做成人彘,呂后是天生殘暴嗎?她只是不能被奪走最後希望

誰知戚夫人又在背後搞事情,她見自己的兒子比太子受寵就纏著劉邦改立她的兒子為太子,劉邦也覺得太子劉盈過於溫雅,毫無英雄氣概,也動了易儲的心。這真是紮了呂后的心窩子了,現在,權力和地位是她唯一能抓得到,最後能信得住的東西,她絕不能失去,她請張良出計,找到了商山四位極有聲望的高人出山輔佐太子,劉邦就知道太子的位置穩固,沒辦法再動了。儘管太子保住了,但是呂后無比憎恨戚夫人,在劉邦去世後就剃了她的頭髮,讓她去幹活,哪知戚夫人還敢唱歌呼喚自己的兒子來救她,只能說她太不瞭解自己的情敵。

將戚夫人做成人彘,呂后是天生殘暴嗎?她只是不能被奪走最後希望

呂后這些年在政治上的浸染已經讓她成為一個心智強悍,擁有雷霆手段的人,她對待敵人時可以毫不手軟,所以戚夫人變成了人彘。平心而論,呂后執政的所作所為,稱得上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她雖有寵信的近臣,但是並不會讓他過多影響朝堂。至於打壓劉氏,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為了讓滿朝文武臣服,這是必要的做法。況且她在劉邦去世前是主動問及朝堂重臣的安排,也在日後遵循了劉邦的遺言。在受到匈奴來信侮辱時不以一時之氣引發戰爭,而是考慮整個國家的孱弱適宜休養生息猥瑣發育,吞下恥辱以和親來安撫匈奴,免去了一場爭端,為後代劉氏子孫爆錘匈奴做出了鋪墊。

將戚夫人做成人彘,呂后是天生殘暴嗎?她只是不能被奪走最後希望

縱觀呂后一生,成為太后之前總是不順遂,但是在掌握國家權力後卻沒有肆意揮霍極度享受,或是帶著補償心理為所欲為,反而是勤儉治國,鼓勵生產,所有的爭端只是在朝廷範圍裡權力的更迭。這就比歷史上大多數的女性掌權者要強得多,要知道,不受約束控制的大權在握時沒有幾個人能把持得住,後世這樣的人太多太多,比如胡充華,她還是從佛門出來的人,也依舊控制不了自己奢享的慾望。比起這樣的掌權女性,她們在第一層,呂后簡直就是在臭氧層,比她們高階不知多少段位。

參考資料:《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