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每天一杯星巴克拿鐵,讓你越喝越窮!原來你的錢是這麼沒的!

每天一杯星巴克拿鐵,讓你越喝越窮!原來你的錢是這麼沒的!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無論是坐地鐵還是刷手機,商家的廣告無孔不入,諸如冬天的第一杯奶茶、一杯手磨咖啡、房子是租來的但生活不是等時時刻刻提醒著“要對自己好一點”。在這種宣傳攻勢之下,工作幾年了的年輕人最後發現,存不下錢來,肚子上的肉卻多了一圈。

你的錢不知不覺被“偷”走了,其實是一種“拿鐵效應”,由金融顧問兼作家大衛·巴赫所創造。這個概念很簡單,指的是經常花少量的錢使我們付出的代價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

這個簡單而重要的概念被提出後,引發了相當多的爭議,例如:巴赫稱一杯拿鐵要花5美元的假設太貴了,拿鐵比那便宜(其實在國內差不多,星巴克一杯拿鐵35左右);如果我們把這錢省下來用於投資,就能獲得10%或11%的收益。在很多人看來,這麼高的回報是不現實的。

這些批評或許有一定道理,但都沒有抓住“拿鐵效應”的要害。首先,“拿鐵因素”不僅僅是指一杯拿鐵,它是關於我們所進行的任何看似微不足道的自由支配開支;其次,巴赫假設的回報率可能沒有這麼高,但依然值得學習。

事實上,“拿鐵效應”涉及七個關鍵概念:

複利:

少量的資金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變成成堆的現金。我們不需要假設每天5美元的利率是11%。假設每天3。5美元(23元),利率為6%,30年的結果是10。6萬美元(68。5萬元)。

時間:

在第一條,假設我們每天投資3。5美元,投資了30年。如果把時間增加到40年,或者減少到20年呢?如果我們在20年後停止儲蓄和投資,我們最終會得到大約4。8萬美元,相差約6萬美元。如果我們繼續投資40年,我們的餘額將增長到20。9萬美元,差額超過10萬美元。所以,時間很重要!

回報:

針對10%的回報假設太高?其實哪怕是1%的變化,只要有足夠的時間,就會對我們的財富產生重大影響。之前假設回報率為6%,如果把這個假設改成7%,106000美元變成128000美元。所以,下次一個理財顧問試圖說服你1%的費用是合理的,要仔細考慮一下了。

不止是拿鐵:

只關注一杯咖啡是完全沒有意義的。“拿鐵效應”適用於所有事情,從我們花多少錢買一杯奶茶,到我們是擁有一輛車還是兩輛車(或者沒有)。許多人只要仔細看一下每月的賬單,就能從開支中節省數百美元。如果一個家庭每月能從預算中節省250美元,30年後就能節省25萬美元,回報率為6%。

習慣:

有些人不考慮拿鐵效應,因為他們想“享受”生活。常聽人說“人生苦短”,必須“活在當下”。然而,很少有人說“人生苦短,我要去讀一本好書”或“人生苦短,我要多陪陪家人。”出於某些原因,這些人生條例總是用來證明花錢的合理性,這是問題的關鍵。我們把錢花在不讓我們快樂的東西上,它可能給我們一些即時的滿足,但沒有持久的快樂。如果做個實驗,21天不喝拿鐵或者奶茶等其他飲料,會發現一點也不想念它們。不管談論的是一杯咖啡、一個奢侈品包包、一雙紅底高跟鞋、一架無人機等等,都是一樣的。

控制慾:

一談到錢,很多人會抵制自己控制財務的想法。出於某種原因,我們安慰自己,相信自己是“體制”、“1%”或其他一些定義模糊的群體的受害者。它幫助我們逃避責任。這並不是否認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是我們無法控制的。有時好事發生,有時壞事發生。但“拿鐵效應”表明,我們需要掌控自己的財務命運。

最後,“拿鐵效應”向我們展示了少量金錢的力量。我們手中的每一塊元都代表著各種可能性,我們把錢花在需要上,花在慾望上。但是,如果給予足夠的時間,我們存下來,積少成,不要小看每一筆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