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盧明專欄 | 疊溪小記

盧明專欄 | 疊溪小記

文|盧明 編輯|燕子 圖片|網路

那次乘車自成都去九寨,沿岷江河谷盤來繞去,一會兒升上雲端,一會兒俯下谷坡。沒到九寨,已經被這途中的景物迷住了。

過茂縣不久,導遊就告訴大家:往前不遠,就是著名的疊溪海子。這裡原是一個羌族城鎮,很多年以前,因一次大地震造成岷江峽谷陷落,形成兩個高山湖泊。聽了導遊的話,我們恨不得立刻飛到那裡去。其實車子很快,不一會兒就到了湖邊的。對溪而望,我們看到,群山之間,奔騰的岷江在此作短暫的休息,收斂了它的野性。這裡一泓深水,回峰倒影,藍得令人心醉,美得讓人讚歎。

在湖邊一個平臺上,有幾個羌族漢子各自牽著雪白的牤牛,供人們照像。騎上他們的牤牛,照一張照片,也就五元錢。我們從山東來,從未見過牤牛。看著這通體雪白的奇物,真懷疑是天宮牽來的瑞獸。喜愛此物,也就非常羨慕那些整天與牤牛在一起的羌族漢子。心想,如果能長年住在這大山裡,看這美麗的風景與牤牛,該是件多麼美妙的事啊。

我用像機照了幾張照片,仍覺不過癮,就利用手機的照像功能再來拍照,以期用彩訊馬上發給遠處的朋友。剛拿出手機,就有一個羌族漢子問我:你這像機怎麼與別人的不一樣?我說這不是像機,是手機!一句話,把幾個漢子都引來了。他們不信:“不是像機你拿它照什麼!”我詫異了,說:“手機雖然主要用於通話,但有時也可以拍照啊!”他們幾個腦袋搖得象撥浪鼓一樣:“你騙人,啥是手機?!”

面對他們的表情,我真的驚呆了。我不相信在科學倡明、手機普及的今天,還有不知手機為何物的人!”面對此情,一種隔膜感立時湧來。我不知道他們是真的不知,還是有意騙我,或想沾我什麼便宜。

盧明專欄 | 疊溪小記

一個矮漢子走過來,要看我的手機究竟是什麼玩藝。我不敢拿給他看,只得應付他說:“你不用看,你問了我給你比劃。”他們說我小氣,一臉嘲笑的神態。他們問:“這玩藝可以打電話?”我說:“當然可以!”他們又是異口同聲地說:“哈哈,又在騙人!”我說:“真的,不騙你們!”他們卻說:“沒有線,你給誰講話?你在這裡講,誰能聽得到!”我說:“這是無線的,電波雖然無形,但還是存在的,有了電波,就可以與外界聯絡了!”一個俏皮的小夥子問我:“那,你現在就可以和你老婆說話?”我說是的。他們幾個又說:“你還是騙我們!”

此時,正在一旁閒聊的幾位老年婦女也好奇地問起我有關手機的情況。我這才知道,他們真不曉得手機為何物。不只不知道,而且你給他們講,他們都聽不懂相關的知識!那位調皮的小夥子上前和我商量:“我用一頂帽子換你的手機,行不行?”我說:“那可不行,我的手機比你的值錢!”他們問:“值多少?”我說:“一千五買的”。他們一齊噓聲說:“又在騙人,也就值一頂帽子錢吧!”調皮的小夥子還說:“我去年拾到一個你手裡這樣的東西,大概是遊客丟的,當時不知道是做什麼用的,所以,就象丟破磚一樣的丟掉了。”我想也是,他們不識貨,當然看得賤了。其實,就是看得貴,對他們來講,也是沒用的,因為,他們連到哪裡交話費都不知道,何況,自己有一個,親戚朋友都沒有,也用不上啊!

說到這時,我算是瞭解到他們了,他們也相信我說的是真話了。此時,他們在羨慕中表達了對外界生活的嚮往。

車要繼續前行,我只好匆匆給幾位羌族漢子告別。在車上,我一直在想,人哪,總是把不瞭解的事物看成是最好的,用心追求;而對於司空見慣的事物,再好也不覺得新鮮,這就形成了嚮往差。錢鍾書先生把婚姻比作圍城,說外面的人想進去,裡面的人想出來。這樣的情形,又何止婚姻。就說這大山裡的風景吧,我們千里迢迢想進來看,而住在這裡的羌族漢子,卻在嚮往著山外的生活。

隨著歷史的變遷,人們對事物的新鮮感也在不斷變化。比如燒煤油的罩子燈吧,一百年前的中國人,恐怕都會感到新奇。我小的時候,看到汽車,總會與夥伴們一起追逐鬨鬧一番。因為追不上,所以就嫉妒,對著一溜煙似地馳遠的汽車罵:“汽車,沒爹;汽車,沒爹!”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中原一帶剛有人用手機的時候,那手機在一般人眼裡,也是很牛的,我們也是圍著別人問這問那,甚至連問都不好意思問呢。

如今,倦于都市生活的人們,想回歸自然,享受一份原始的寧靜與淳樸。來到山區,更多看到的,是風光的秀美和民風的淳樸,一般很少看到這裡的同胞,同樣需要受到現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更多燻淘。

那次經過疊溪,還是在汶川大地震的頭一年。大地震時也產生了堰塞湖,只是為了安全,及時進行了破除。不知那次地震後,疊溪有沒有變化。

這些年來,我們國家的發展日新月異,川西北的發展應當也不差。我當時就想,當山區群眾普通使用手機的時候,我們國家的發展肯定又達到一個新的境界。想來,現在當地大山裡的農牧民,應當都有手機了吧。

盧明專欄 | 疊溪小記

盧明專欄 | 疊溪小記

作者

:盧明,男,1960年生人,筆名黃河入海。鄆城縣委退休幹部,鄆城縣作家協會主席,縣詩詞學會會長。系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菏澤市詩詞學會副會長,菏澤學院水滸文化研究基地特約研究員,鄆城縣歷史文化研究學者。在《光明日報》、《山東文學》、《時代文學》等多種報刊及網路平臺發表散文100餘篇、小說20餘篇、詩詞詩歌1000餘首,其中《菏澤賦》在《光明日報》發表。著有《正話水滸》《水滸印象》《好漢文化探究》《鄆城文史考略》(三卷)文化書籍六部,主編《鄆城文學作品選》《鄆城文韻》《水滸別傳》《水滸酒故事》作品集四部。在菏澤電視臺主講主講水滸文化十三期。

壹點號心夢文學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