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安史之亂中一書生守一城為唐朝續命150年,史學家這人吃人

天寶十四年(755年)12月,三鎮節度使安祿山率15萬大軍在范陽起兵,河北諸鎮望風而降,很快洛陽、長安相繼失陷。唐玄宗倉皇逃入四川,太子北遁靈武。唐王朝危在旦夕。

安史之亂中一書生守一城為唐朝續命150年,史學家這人吃人

安史叛軍把大唐江山攪得天翻地覆,據《舊唐書》的資料,全國人口由原來的5000多萬,銳減至1700多萬,三分之一的人因此喪生,唐朝可謂是元氣大傷。以至於很多人認為唐朝在安史之亂之後就已經滅亡了,對唐玄宗之後的皇帝幾乎沒什麼印象。

而事實卻是唐朝自安史之亂之後,又延續了150多年。除了郭子儀、李光弼等人,唐朝更應該感謝的是另一個人,他的名字叫張巡。

安史之亂中一書生守一城為唐朝續命150年,史學家這人吃人

雍丘之戰初顯威名

張巡並不是什麼大將軍,而是一個標準的書生,從來沒有打過仗,只是做一些文職工作,安祿山起兵時,他是真源縣的縣令。真源縣位於雍丘(今河南杞縣)附近。

當時安祿山的叛軍在掃平河北後,揮師南下,攻克洛陽,直逼潼關。同時派唐朝的降將令狐潮領兵4萬進攻雍丘。

張巡一看大事不妙,趕快招募1000人先行佔領雍丘,做好防備。城內的將士們聽聞敵軍有4萬多人,心中有些恐懼。

張巡鼓舞大家道:“賊兵雖然精銳,但有輕視我等之心。我等出其不意攻擊他們,必能將他們打敗。賊軍的囂張氣焰被打滅掉,雍丘城可以守住。”

安史之亂中一書生守一城為唐朝續命150年,史學家這人吃人

果然,令狐潮率兵攻城時,張巡做好一切部署,身先士卒,給予叛軍迎頭痛擊,順利打退敵軍。

在接下來60多天裡,張巡率領雍丘將士戴甲而食,裹傷復戰。打退叛軍300多次進攻,殺傷叛軍大半,才迫使令狐潮不得不退兵。張巡乘勝追擊,俘虜胡兵兩千人,軍聲大振。

令狐潮重整軍馬第二次次圍攻雍丘。有了上一次的教訓,令狐潮改變策略,企圖勸降張巡等人。

他把長安陷落,唐玄宗逃往蜀地的訊息告知城內眾人,試圖再次勸降張巡。城內有六名大將分析形勢,勸說張巡投降。張巡表面上答應了他們。

第二日,張巡在堂上設天子畫像,率眾將士參拜,以忠信大義激勵眾人。眾人聞言無不落淚。隨後,張巡命人將準備投降的六將捆綁起來,斬首示眾。

安史之亂中一書生守一城為唐朝續命150年,史學家這人吃人

勸降不成,令狐潮只能再次發兵進攻,誰料,張巡部署嚴密,叛軍竟得不到一點好處,除了守城之外,張巡還善於捕捉戰機,經常出其不意地出城進攻叛軍,取得大勝。因此叛軍與守軍陷入了僵持狀態。

異常慘烈的睢陽保衛戰

757年1月,安慶緒弒父為帝,為經略中原,以圖江淮繁庶之地,派大將尹子奇帶兵十三萬殺奔睢陽(今河南商丘)而來。

睢陽太守許遠急忙向張巡求救。睢陽是江淮地區的門戶,戰略位置非常重要。睢陽一旦失守,叛軍將長驅直入江淮地區,大唐賦稅重地江南也將受到塗炭,後果不堪設想。

安史之亂中一書生守一城為唐朝續命150年,史學家這人吃人

張巡審時度勢,主動放棄雍丘,率三千將士和三百匹戰馬,轉戰寧陵(今河南商丘寧陵縣),並在此地與睢陽太守許遠部將南霽雲合兵,大破叛軍楊朝宗所部,殺叛將二十員,斬首萬餘級。

安史之亂中一書生守一城為唐朝續命150年,史學家這人吃人

因戰功顯赫,唐肅宗下敕書任命張巡為河南節度副使。

此戰之後,便率軍與太守許遠等人合兵6800餘人固守睢陽。 很快,尹子奇的13萬大軍,兵臨睢陽城下。

張巡、許遠激勵將士固守,接戰二十餘次,城池固守無恙。張巡率部攻擊叛軍,繳獲大量車馬牛羊。他看見叛軍在城外收麥充軍糧,便令部下集合擂鼓。叛軍如臨大敵,放下鐮刀準備迎戰。

反覆多次後,張巡見叛軍放鬆警惕,令大軍衝出直搗賊營,“斬將拔棋”。尹子琦毫無防備,損兵折將。

張巡奇計頻出,堅守城池,和叛軍激戰了16天,俘獲敵將60多人,殲滅20000多人,主將尹子奇的眼睛也被射瞎了一隻,不得不退兵。

兩個月後,尹子奇再來攻城,戰鬥異常慘烈,城裡的守軍越打越少,到後來只剩下600多人。但仍難以攻下。

尹子奇決定改變策略,首先,叛軍把睢陽周圍城池攻下,切斷睢陽後方供給,然後圍城挖壕,壕外再加築柵欄,準備長期圍困睢陽,以把城內守軍活活餓死。

很快,睢陽城中斷了糧食,士兵們連樹皮、茶葉和紙張、鼠雀,連弓箭鎧甲上的皮子以及一切能吃的東西都被吃光後,張巡做了一個萬般無奈的舉動。

把自己的小妾當著三軍的面殺了,以饗軍士。將士皆泣下,不忍食,巡強令食之。太守許遠也把自己家的僮僕拉出來殺了,給軍隊吃。

區區一個小妾,幾個僮僕豈能填飽一千多士兵飢腸轆轆的肚子。

最後,終於更慘烈的來了。

城中小孩……

老弱……

婦女……

就在這種絕境之下,張巡派南霽雲率精銳騎兵三十人突圍至臨淮,找新任臨淮節度使賀蘭進明借兵增援睢陽。然而,賀蘭進明竟然嫉妒張巡聲威,不肯答應出兵。

離睢陽較近的譙郡、彭城、臨淮等郡縣統帥都或畏敵如虎或嫉妒張巡聲威,擁兵不救。

已經走投無路的張巡萬念俱灰,此時,守城將領建議棄城東逃。張巡以大局為重,告誡部下:“睢陽江、淮保障也,若棄之,賊乘勝鼓而南,江、淮必亡。”部下被說服,決心誓與睢陽共存亡。

757年11月24日,叛軍攻破睢陽,衝入城內燒殺搶掠,洪水般直撲主帥大營。守城官兵早已失去抵抗力,或束手就擒,或慘遭屠戮,睢陽城瞬間變成人間地獄。

安史之亂中一書生守一城為唐朝續命150年,史學家這人吃人

張巡聲淚俱下跪別唐肅宗:“孤城防衛之計已窮盡,不能保全了,臣活著不能報告陛下,死也一定變成鬼來殺賊。”

被叛軍俘虜之後,寧死不屈的張巡與南霽雲、許遠、姚門言、雷萬春等三十六人一同遇害,終年四十九歲。

令人惋惜的是,睢陽城破僅三日,唐朝新任命的河南節度使張鎬率軍趕到,擊敗叛軍,重新奪回睢陽。解氣的是,張鎬杖殺了逗留不進的譙郡太守閭丘曉。

張巡守睢陽的意義十分重大

就在睢陽陷落的前一個月,朝廷的軍隊成功收復長安,勝利的天平已向大唐傾斜。這其中,江淮、江南地區源源不斷的稅收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以張巡的智慧,若為個人的生死,他在睢陽剛斷糧的時候,就可以放棄睢陽,率領眾將士突圍出去,搬到援兵再回來救睢陽,也無可厚非。

可是他沒有這麼做,首先,以叛軍的做派,睢陽屠城在所難免,自己走了城中幾萬百姓怎麼辦。

最關鍵是,睢陽不守,江淮不保,千萬江淮無辜的百姓將遭戰火屠戮,朝廷也將會失去最重要的賦稅來源,如何還能平定戰亂,重建秩序。

所以張巡不能走,也不願走。他考慮的是整個國家的安危禍福,而不是個人的生死榮辱。

也正是張巡堅守,成功拖住叛軍,為官軍收取兩京贏得時間,為唐朝保住賦稅之地,成功續命150年。

韓愈在《張中丞傳後敘》中感嘆: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盡之卒,戰百萬日滋之師,蔽遮江淮,沮遏其勢。天下之不亡,其誰之功也?

朝廷感念張巡,唐肅宗追贈張巡為揚州大都督、鄧國公,並授其子官職;唐代宗評定“至德已來將相,功效明著”之人,張巡被定為第一等;唐宣宗命掛張巡像於凌煙閣。

安史之亂中一書生守一城為唐朝續命150年,史學家這人吃人

關於張巡吃人的爭議

張巡死後,嫉妒張巡功績的人開始詬病張巡命令將士“吃人”的殘忍行為,生生造出一個“張巡殺盡城內三萬人”以飽餐的超大謠言。朝廷上下議論紛紛。

最後唐廷官方下了定論:張巡以人肉為軍糧,雖在道義上有虧,但其目的在於固守睢陽。睢陽“蔽遮江淮,沮賊勢,天下不亡,其功也!”這個功大於過的結論“令天下無異言。”

的確,張巡等人在萬般無奈之下吃了人,史學家都是承認的,而且吃人的確不對。但睢陽城幾萬民眾,絕大多數的都是在困餓交集中死去的,並不是真的就活生生的吃了,這和古代任何一場大災荒或長久圍城戰中,民眾的死法一般無二。

甚至直到20世紀的列寧格勒保衛戰時也是如此:三年圍城戰一共造成150萬民眾死於飢餓和炮火,後期一樣出現了人相食慘劇,這還是在遠比古代發達的現代生產力的維持下。

況且,真正的“吃人”惡魔是安史叛軍,根據歷史記載,安史叛軍行徑殘暴,其所經之處,必將城內百姓衣物財產搜刮一空,強迫精壯男子,強迫精壯男子為苦力,婦女皆被姦淫,老弱病幼直接殺死,挑在刀槊之上為取樂。繁華的中原直接變成荒無人煙的無人區。

張巡、許遠、南霽雲等英雄不僅僅是為了唐朝的統治者去殉死,更是為了守護大多數人的家園不被侵害,在胡騎鐵蹄,叛軍刀鋒下,竭盡全力捍衛身後千萬百姓安寧生活,在萬般絕望中,為天下守護昌隆的文明而英勇犧牲。

令人惋惜的是,張巡在今天的時代相較以往更加具有爭議性,因為生活在太平盛世,沒感受過戰爭、屠殺、飢餓的現代人對“吃人”無法接受,進而否定張巡,甚至稱之為“吃人的惡魔”。

這實在令人難以接受,所以,希望此文能夠為英雄正名。無論如何,不求有多感謝英雄,多崇敬英雄,只求對他們有些許的寬容,多些公正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