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尋甸縣用“鄉音”傳“黨音”六中全會精神進“彝家”

尋甸縣用“鄉音”傳“黨音”六中全會精神進“彝家”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走進村寨。記者劉凱達攝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前幾天都是看新聞、看手機學,鄉上今天把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帶到村裡,讓我們很期待。”尋甸縣六哨鄉龍泉村委會中村村民小組小組長李光明說。日前,尋甸縣六哨鄉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基層互動交流會開到龍泉村委會。

當日,李光明拿著筆記本,早早就來到村裡黨員活動室,和大家一起圍坐在黨員活動室門口。

簡單的開場白後,六哨鄉黨委書記張俊開始和大家交流起來:“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總結了黨百年奮鬥的寶貴歷史經驗——‘十個堅持’中有一條就是‘堅持人民至上’。大家回想下這些年村裡的變化、自己的生活變化,是不是這個道理?沒有脫貧攻堅,哪裡有現在的日子……”

龍泉村委會9個村小組屬於高寒山區,90%的村民都是彝族。2016年之前,村裡沒通硬化路,去尋甸縣城的路途就很遠,更別說到昆明或去更遠的地方了。村裡幾乎沒有磚房,種洋芋、養牲畜就是村民僅有的創收方式。“那時候,村裡很少有人願意出去務工,只是守著土地生活。”龍泉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李拾明說,2016年,從建新房搬新家開始,村民的生活有了變化。

推廣種植產量更高的洋芋品種,發展白蘿蔔種植,土地整治專案讓村裡的很多土地成功流轉,而土地給村民的回饋也增加了、更多元化了。近兩年,功山羊和雲嶺牛養殖也在村委會的推廣計劃內,讓大家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成為這個偏遠山村發展的原動力。

“前些年動員村民外出務工,把崗位送到村民家都不一定有人願意去。”李拾明說,現在不一樣了,看著外出務工的村民生活越來越好,大家都願意走出去了。

村民麻國慶就是大家眼中的“務工成功人士”。2017年,剛剛摘掉貧困戶“帽子”的麻國慶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到昆明務工,成為一名快遞小哥。“每月工資4000元左右,多勞多得。去年,我還帶了兩個老鄉出來一起幹。”

今年春節,開著新買的轎車回家過年的麻國慶,參加了村委會組織的“外出務工人員學習交流會”。參加交流會的共有26人,都常年在外務工。李拾明說:“我們一方面想透過他們瞭解現在好的務工職業,另一方面也希望他們能夠帶動更多村民勤勞致富。”現在,在多方帶動、努力下,龍泉村委會有一半的村民在外務工,而務工也成了大家增加收入、開闊眼界的好途徑。

“思想轉變太大了!”這是李拾明對於這些年村裡變化的最大感觸。李拾明說,有技能培訓時,大家會積極報名;有更多人願意外出務工,新產業推廣也比之前容易;在土地流轉後,村民也願意去基地學技術。大家不等不靠,都在透過自己的方式努力改變當下的生活。

小山村的蝶變不僅是越來越好的生活環境,還有大家把努力、奮鬥當成生活中的關鍵詞。今年國慶節,龍泉村用彝語編排了合唱節目《唱支山歌給黨聽》,還在六哨鄉比賽中拿了獎。李拾明說,這首歌不僅表達了對黨的感恩,更唱出了大家一起增收致富的心聲。

從被貧困所困,到脫貧致富,再到現在一起追求更美好的生活,這個偏遠的小山村懷著感恩的心繼續努力著……

記者楊陽報道

【來源:昆明日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