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宋朝初期遣散“打江山”的忠臣,為何卻任用原十國的“敵人”偽命官?

“五代十國亂紛紛,趙宋一統得江山。”

每逢分裂之時,自會群雄並起,逐鹿中原。唐末藩鎮節度使割據,拉開了五代十國的序幕。北方先後經歷過五個朝代,而南方又有五個國家,因此將這段時期稱之為五代十國。它是自南北朝以後,中國最亂的年代。

宋朝初期遣散“打江山”的忠臣,為何卻任用原十國的“敵人”偽命官?

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統一了各個國家。建立了宋朝,雖然其軍事能力一般,但在經濟方面歷代無可出其右者。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太宗、太祖還有真宗年間,都任用了大批的

“偽命官”。

(一)、慕化從順,仕於趙宋

“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

趙匡胤在局勢穩定以後,就以杯酒釋兵權的形式將原先跟隨自己一同打江山的部下,全部遣散。而令人詫異的是,留著嫡系不用,而他和繼任者們卻偏偏要用那些曾經在敵對國家做官之人。

1. 補充官吏,以解燃眉

“與文人士大夫,共治天下”。

因為有了唐朝亡國的經驗,趙宋一直秉承著“重文抑武”的治國理念。即使是對自己再忠心的武將,都不會委以重任。狄青,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北擊西夏,南平儂智高,最後卻落得個抑鬱而終的結局。

趙匡胤是篡了後周柴家之位,在起兵之時,身邊幾乎都是武將,沒有文官。雖然後來得到了禪讓,但是後周朝廷中的那些臣子,他仍然不敢重用。因為自己的皇位來路不正,他們或多或少的都會對自己有些不滿。萬一再來個另立新君,豈不是非常難堪。

宋朝初期遣散“打江山”的忠臣,為何卻任用原十國的“敵人”偽命官?

首先,自己缺乏治世之臣;其次,又要防備後周的老臣。此時正值無人可用之際,宋軍攻城略地佔領下來的國家,又正好有很多臣子。就像魯肅對孫權說的那樣

“眾人皆可降曹操,惟將軍不可降曹操。”權曰:“何以言之?”肅曰:“如肅等降操,當以肅還鄉黨,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所有的臣子都能夠投降,而君王一旦投降,自然會死無葬身之地。這番言論放在任何時候都適用,各國的大臣在亡國以後投奔敵國一定會得到重用。魯肅看的非常透徹,他降曹以後還可以做個州郡以上的官員。趙匡胤,也是這麼對待敵國臣子的。

2. 安撫人心,防患未然

《宋大詔令集》

“江南之兵民,若可去逆受順,則予以報之。仕於偽邦之百官,望識時務,更加等酬獎”。

自古以來,江南魚米之鄉,乃富庶之地。而在五代十國時,他們就不熱衷於攻伐,所以生活條件和水平要遠遠高於北方。

成王敗寇,那些江南的政權此時便成了偽邦。那些出仕之人,也都是精於算計者。他們眼見大廈崩塌,便審時度勢去投奔趙匡胤。而他作為外來的征服者,自然也是非常需要這些人為自己守護剛剛打下來的江山。

宋朝初期遣散“打江山”的忠臣,為何卻任用原十國的“敵人”偽命官?

“尋納嘆以來降,盡滌前非”。

對於這些人,趙宋朝廷一概是保持歡迎態度。因為這種友好的政策,很多所謂“偽邦”的“偽臣”,都紛紛投入了宋朝的麾下。因為人數太多,“海橋之民,與江淮不同。若非諳熟士風”。

官員在各個地方都有些威望,也有長期的執政經驗。而且各個地區的民風不同,若是貿然派遣自己的心腹,可能會發生衝突。而讓這些貳臣們繼續擔當地方行政長官,則會極大的避免這些問題。而且,他們又沒有兵權,所以掀不起大風大浪。

(二)、表明態度,招徠賢才

俗話說

“一臣不侍二主”

,儒家思想這種忠君愛國的觀念深入人心。但是有個前提,就是大環境必須保持穩定。顯然,五代十國是沒有這樣的條件的。因為政權更迭之頻繁,你方唱罷我登場,所以很多人都是擔任過好幾個政權的官員。而宋朝初年,天下剛剛平定。他也無法宣揚儒家之思想,只能利用大臣們投機取巧的心理,為己所用。

1. 朝秦暮楚,統而馭焉

《宋論》

“所欲削平者,威望不及敵國也”

。在五代十國中,包括趙匡胤在內沒有一個君主能夠完全憑藉自己的威望而一統天下。馬上打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所以在建立政權,統一全國之後,人心不穩而引發的動亂時有發生。

宋朝初期遣散“打江山”的忠臣,為何卻任用原十國的“敵人”偽命官?

趙匡胤也並非愚蠢之人,他會主動的去選擇那些“偽官”來為自己服務。其實,說白了這些人就是自己在地方上的代理人。因為他們曾經長期的主持局面,而底下的百姓看到長官都有如此的待遇之後,心裡肯定會開始放鬆警惕。

“在其位,謀其政”

。這些偽官們拿著朝廷的俸祿,自然要做朝廷想讓他們做的事。再加上,這些人自己也知道曾與趙匡胤為敵,所以,事事處處都會格外的小心。否則,稍有不慎就會落入無底深淵。

趙匡胤正是利用了這種心理,既能夠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春風般的恩德,又能夠激勵他們不斷的上進,更好的為自己做事。

2. 廣佈恩德,以彰賢明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無數的帝王勞碌一生,終極夢想便是成為堯舜那樣的千古名君。“治大國如烹小鮮”,單憑皇帝一個人的力量是完全做不到這一點的。所以,他需要有賢能之士來輔佐自己成功。

宋初的各位君王們,

自趙匡胤開始就努力的打出招賢納士的名號

。就像當年劉備三顧茅廬,其實也並不是單純的為了去請諸葛亮出山,而是要樹立自己禮賢下士的人設。還有曹操,曾經聽聞名士來訪,睡夢中的他不穿鞋也要出去。

宋朝初期遣散“打江山”的忠臣,為何卻任用原十國的“敵人”偽命官?

宋初的君王們,正是領悟到了這一點。連之前與自己為敵的大臣們,都能夠得到如此優渥的待遇,更何況直接來投奔的呢?而且,當時的科舉制度還不是非常完善,

朝中無能臣,國家危矣。

朝代的開國君主,都不會是昏庸無能之輩。而且,他們也會格外的愛惜自己拼了大半輩子命而打下來的江山。他們也會想盡辦法,用盡全力的去維護政權的穩定

。所謂父輩創業,子輩守業。

趙氏兄弟的崛起之路,非常困難。他們也不忍心看著江山危亡,也想要成為彪炳史冊的名君。

(三)、穩定局勢,以辨忠奸

“士大夫忠義之氣,至於五季,變化殆盡”。

沒有哪個君王,希望自己手下的臣子都是不忠不義之徒。所以,他們會竭盡全力的去選擇真正歸順之人。每個開國君王都是本領高超之人,趙匡胤也是如此。所以說,不是每個願意投誠之人,都會得到重用。必須要經過皇帝的多重考驗。

1. 過渡時期,諸多考量

其實,選擇那些偽臣,趙宋朝廷也多數無奈。若是朝中有人可用,或者地方上能夠有人維持大局,自然也不會選擇那些曾經的敵人為己所用。身居地位者,倒也無妨,而居高位者,則必須經過太祖皇帝的親自考核。

宋朝初期遣散“打江山”的忠臣,為何卻任用原十國的“敵人”偽命官?

如果這些人尚有二心,或者來個臥薪嚐膽,那麼對於剛剛建立的集權制朝廷,將會是不小的打擊。“

望不隆,故不敢誅夷室勳舊;學不夙,故不敢以智慧輕儒素”。

《宋論》的這句話,將宋朝初年的危機四伏,描寫的淋漓盡致。

而趙匡胤,之所以不殺偽臣,而重用之的原因也寫了出來。總結而言,就是六個字,德不隆,望不尊。僅僅依靠著手中的權柄,建立起來的是威權制的朝代。而只有使群陰懾服,才能夠為所欲為。

若是上臺以後,先將所謂的偽臣誅殺一遍或者極盡打壓,那麼人心惶恐,躁動不安。所有人都會為自己的明天著想,到時候再來個起義,對於趙宋而言將是偌大的打擊。

2. 以優待之,以禮待之

宋初所謂的偽臣大概有四種重新進入仕途的途徑,一種就是幫助宋朝平定叛亂的,一種是帶著自己的部下歸降的,另一種是直接獻城的,最後一種就是被俘虜以後被迫投降的。而他們歸誠以後,也有兩條路可以選擇。

一種就是直入開封,另一種則是繼續在地方為官。從他們總體的待遇水平上來看,趙宋對偽臣們還是不錯的。當然,只有特別賢能之材才會躋身東京上層。對於這些人的選擇,趙匡胤可謂是獨具慧眼。

宋朝初期遣散“打江山”的忠臣,為何卻任用原十國的“敵人”偽命官?

“忠臣也,事我當如李氏”,

這是趙匡胤對徐鉉所說之言。即使是對最後一刻在歸降的將領諸如潘崇徹之流,趙匡胤更是對其寵愛有加。因為他在這些人的身上看到了閃光點。他們對已經亡國的故主,都如此忠心,更何況是自己這個蒸蒸日上的新君。

所以,趙匡胤對自己的判斷能力也是非常有信心的。不然,他不敢將那些之前的敵人,都安插在自己的朝堂之上,地方之中。

結語: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趙匡胤的個人魅力和過人的膽識自不必多言。他能夠不計前嫌的任命那些十國的官員們,並且還總能委以重任。也正是因為這種恩惠,才使得更多的有識之士能夠死心塌地的為宋朝服務。到後來,科舉制度逐步完善,這些人就退出了歷史舞臺。

參看文獻:

《宋史》

《宋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