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頑皮看世界之深度解密第一次世界大戰當中的地雷戰

頑皮看世界之深度解密第一次世界大戰當中的地雷戰

感受戰爭的真實氛圍,領略戰爭的成敗得失。

大家好,這裡是頑皮看世界,我是頑皮。

在敵軍火線之前埋藏大批高爆彈是塹壕戰中一種常見的作戰手法。利用這種戰術,不僅可以瞬間摧毀敵人的防禦工事,而且爆炸的衝擊波還能震暈倖存的敵軍,使之無力反抗。

今天我們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第一次世界大戰當中的地雷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裡出現了現代地雷的雛形,不過,當時使用的款式還比較原始。德軍最早是把半埋半露的迫擊炮炮彈當地雷用的,引爆這種“土雷”可以炸燬敵方的坦克車。而真正意義上的地雷戰則要複雜得多,工兵們需要在敵軍的塹壕之下挖出一個隧道,填上高爆彈,待撤回到相對安全的地帶後再引爆。佈雷是一項相當危險的工作,隧道的塌方或滲水、洩漏的瓦斯和敵方暗藏的反爆破裝置都有可能威脅作業工兵的生命安全,讓其葬身在自己挖掘的隧道之中。由於相對固定的敵我位置更利於工兵作業,而塹壕戰陣地變化在各類戰場之中相對較小,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戰裡的地雷戰基本都是以西線戰場為舞臺上演的。

1914年末,在距離法比邊境16千米左右的費斯圖波特附近,駐紮著印軍的一個旅。12月20日,德軍在此旅的陣地下面預埋了11枚地雷,並引爆了其中的10枚——這是德軍第一次使用地下爆破裝置,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同類作戰手法的首次登場。但在1914年間還並不精通爆破技術的英軍,後來卻成為了最常採用這種作戰形式的部隊。當年12月,英國老牌議員約翰·諾頓·格里夫斯在議會里首次倡導發動地雷戰,隨後,他受命負責在北部城鎮之下的黏土層中打通若干條貫穿戰場的隧道。被格里夫斯僱來幹活的人號稱“鼴鼠”,是一批所謂“揹著十字架玩泥巴”的人。他們在隧道里幹活的時候,都是背靠一個十字形木架坐著,腿伸向隧道待掘的一面,用腳像鐵鍬一樣把黏土挖出來並丟到身後,其他人再把挖出來的土方運走。當然,也有一些部隊用採礦機來挖隧道,不過這種辦法用得很少,而且操作起來非常麻煩。

1915年2月12日,作為首批受到英國官方承認的專業隧道挖掘單位,編號為170~178的“皇家技師挖掘隊”正式成立,而最早被徵召加入的技師則是原先在各類礦井下工作的礦工。之後,澳大利亞、加拿大和紐西蘭也成立了類似的部門專司挖掘。

4月17日晚,英國的首枚地雷在聖伊洛附近的60高地引爆,此後,地雷戰的規模開始擴大,形式也愈發複雜。軍事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地雷戰出現於1917年中期,這就是英軍從1916年1月6日開始策劃的莫西尼斯山脊之戰。

此次地雷戰的舞臺正是鄰近伊普雷斯南部的德軍突出陣線。英軍的工兵在長達16千米的山脊上一共佈置了12個爆破點,總共安排了21次爆炸,也就是說,每個點的炸藥還可以分1~2次引爆。為此番爆破服務的工事規模也很大,其中一條隧道竟長達640米所有隧道完工後即填滿當時爆破力最強的“阿芒拿”,一條隧道內填充的炸藥量最多可超過43噸,而德軍前沿陣地之下共埋了近430噸爆炸物。

1917年7月7日,英軍佈設的地雷陣正式啟用,除了兩次啞彈外,其餘19次都成功爆破。爆炸造成的彈坑中,規模最大的“孤樹坑”竟有12米深,76米寬。訊息很快就傳到了倫敦和更遠的地方,但當時沒人知道開戰首日的大爆破中到底有多少德軍喪生,戰後的記錄也只顯示了當天有1萬人失蹤。隨後,英軍俘虜了7350名德軍士兵,其中大多數人被俘時都已經幾乎被大爆破嚇傻了。

好了,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當中的地雷戰,我們今天就給大家介紹到這裡。大家好,我是頑皮,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