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孫堅之死,晁蓋之死,水滸傳、三國演義為何細節雷同?

古人是相信大事發生前會有徵兆的,特別是不祥之兆,往往應驗,比如出征前風斷旗杆,預示著主將遇難。《三國演義》《水滸傳》都有這樣的故事。

孫堅之死,晁蓋之死,水滸傳、三國演義為何細節雷同?

《三國演義》中,孫堅受袁術煽動,加上欲報之前劉表攔路搶其傳國玉璽之仇,執意發兵攻打劉表。

第七回說,孫堅出兵,先是一路順利,直殺到襄陽城下,將劉表圍在城中,併發起攻城,可這時,異象出現——

忽一日,狂風驟起,將中軍帥字旗杆吹折。

韓當曰:“此非吉兆,可暫班師。”堅曰:“吾屢戰屢勝,取襄陽只在旦夕;豈可因風折旗竿,遽爾罷兵!”遂不聽韓當之言,攻城愈急。

蒯良謂劉表曰:“某夜觀天象,見一將星欲墜。以分野度之,當應在孫堅。”

孫堅是固執的,不聽韓當之言,任意妄為,“不會諸將,只引三十餘騎趕來”,結果中了敵方埋伏,死於沙場——

堅方欲上山,忽然一聲鑼響,山上石子亂下,林中亂箭齊發。堅體中石、箭,腦漿迸流,人馬皆死於峴山之內。壽止三十七歲。

正當盛年的孫堅死於輕敵冒進固然可惜,但客觀上也成就了其子孫策、孫權少當大任,英雄出世。這是後話不提。

孫堅之死,晁蓋之死,水滸傳、三國演義為何細節雷同?

《水滸傳》中,晁蓋因聽戴宗傳言,說曾家五虎叫市井小兒傳唱“掃蕩梁山清水泊,剿除晁蓋上東京!生擒及時雨,活捉智多星”,便大怒發作,執意親征曾頭市。

第五十九回說,晁蓋點起二十個頭領、親率三軍,在金沙灘誓師欲徵,不想天現異象——

“宋江與吳用、公孫勝眾頭領,就山下金沙灘餞行。飲酒之間,忽起一陣狂風,正把晁蓋新制的認軍旗,半腰吹折。眾人見了,盡皆失色。”

之後,吳用、宋江都說這是不祥之兆,勸晁蓋勿輕舉妄動,無果。

孫堅之死,晁蓋之死,水滸傳、三國演義為何細節雷同?

在曾頭市,梁山軍隊頻遇不測,甚至發生奸細送假情報之事。晁蓋不聽林沖勸說,率孤軍深夜冒進,不幸中了埋伏——

走不到百十步,只見四下裡金鼓齊鳴,喊聲震地,一望都是火把。晁蓋眾將引軍奪路而走,才轉得兩個彎,撞出一彪軍馬,當頭亂箭射將來,不期一箭,正中晁蓋臉上,倒撞下馬來;卻得呼延灼、燕順兩騎馬,死並將去,背後劉唐、白勝,救得晁蓋上馬,殺出村中來。

之後,晁蓋不治而亡,梁山老大就這樣死於非命。

與孫堅之死引出孫策、孫權興盛東吳一樣,晁蓋之死等於清除了宋江執掌梁山的障礙……這是後話,也不細說。

孫堅之死,晁蓋之死,水滸傳、三國演義為何細節雷同?

看小說對孫堅、晁蓋之死的描寫,從大處說,二人皆因輕舉冒進、不聽人言、以身犯險;從小處說,風斷帥旗、身中埋伏、死於亂箭也是情節相同之處。

中國古典小說,多有這樣的內容類似之處,個人認為,這可能與不少故事先在民間流傳,民眾對故事精彩處的趨同追求有一定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