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包頭大事記:先秦時期

原始社會

包頭地區的歷史,據現有資料始於新石器時代的阿善人和他們所創造的文化——阿善文化。其活動區域的歷史遺存主要分佈於包頭市東郊和土默特右旗陰山南麓黃河北岸臺地上。

阿善文化第一期所處時代和距今約6000多年的中原地區仰韶文化相近。第二期距今約為5090(±80)年。第三期可分為早、晚兩段,分別距今4790(±70)年、4340(±70)。。統計阿善人在此地繁衍生息達2000多年。

出土文物顯示,阿善人是一個以農業為主,輔以漁獵為生的氏族制部落。他們的生產活動和日常生活,既不同於以今關中地區為主的仰韶文化內涵,亦與以今山東地區為主的龍山人文化內涵有所區別。特別是第三期晚段居住遺址區築有石砌圍牆,殘高竟達1。7米,為迄今國內時代最早、規模最大的地面防禦設施。

夏 商 周

夏、商、周時期活動於今包頭地區的部落和部族很複雜。先後出現過鬼方、 方、樓煩和林胡等部落和部族。但其在包頭地區的具體活動,文獻記載中都很不確切。

戰國時期

戰國中期或稍晚,匈奴人作為一個遊牧部落,進入包頭地區的歷史舞臺,頭曼單于臺(亦稱頭曼城)和匈奴南庭,都在今包頭固陽北或達茂地區。所以匈奴單于國與兩漢朝廷的關係,成為今包頭地區歷史發展演變的主要內容。

趙武靈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00年)

趙武靈王向西擴張領土地,從國都邯鄲經燕、代繼續西向,直到雲中(今托克托縣北古城)、九原(即今郊區麻池鄉麻池古城)。這是迄今史書中明確記載的中原“戰國七雄”中,最早進入今包頭地區的軍事行政力量。今麻池鄉不僅有戰國時代夯築的古城和古建築遺存,而且還出土過布幣祖範等戰國時代的遺物。趙武靈王把九原作為趙西部重要軍事據點,進行了必要的建設。

趙武靈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99年)

五月 趙武靈王傳位於王子何,即趙惠文王,而自號主父。然後身著胡服,率領士大夫再次向西經雲中到九原。欲從雲中、九原直接南向攻秦,並親自扮作使臣到秦都咸陽,考察沿途地形,直接觀察秦王之為人。因被秦昭王覺察而匆忙逃歸九原。繼續營建九原和渡口的古城堡。

趙惠文王三年(公元前296年)

主父率師東歸,對隨從有功人員大行賞賜。在此期間,為解除“直南襲秦”的後顧之憂,主持修築從代(今河北省尉縣)傍陰山而西,到今烏拉特前旗宿亥灘一帶的趙長城。

趙長城從今土默特左旗沿大青山下進入今包頭市境內的土默特右旗繼續向西。到今東興以後,翻越老爺廟山到今石柺區的拂雲居,再經今後壩、大廟、梅力更召西去;進入今烏拉特前旗。今包頭市境內的趙長城遺蹟全程約230公里。

包頭市境內的趙長城,除老爺廟山上的一段為石塊壘砌外,全部就地取土夯築而成。今包石公路間的一段,修築公路挖開的切面,夯層(6~12公分)由下向上逐漸增厚,仍清晰可見。

長城沿線,每隔一段距離,都築有烽燧和障城。今水澗溝門的烽燧,昆都侖河岸邊、後壩、梅力更召等處的障城遺蹟清楚。特別是後壩障城,四周城垣都還有遺蹟留存,有的殘高尚有2米多。

趙王遷八年(公元前228年)

秦軍攻趙。趙王遷降秦。趙國大夫們擁立嘉為代王,繼續控制自代以西的疆土。

趙代王嘉六年(公元前222年)

秦進軍攻破代王嘉,滅趙。秦以趙地為郡縣。趙九原秦設為九原郡,郡治九原縣。故址即今包頭市郊麻池鄉麻池古城。

資料來源:《包頭市志·卷一》2007年。

黃翔(陰山小蟲)整理於202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