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風陵渡,一個滄桑感的名字

風陵渡,一個滄桑感的名字

一直覺得風陵渡這個名字霸氣、滄桑而又浪漫。提起黃河上的古渡口,數一數二的當屬風陵渡了。“萬里黃河第一灣,風陵渡畔有古關” 歷史上的風陵古渡就跟潼關隔黃河而望。這不僅僅因為它是黃河沿岸最大、最為繁忙的古渡口,更重要的是因為它那極為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歷史上曾在此發生的若干重大歷史事件。這處雞鳴一聲聽三省的千年古渡,是肩挑秦晉兩省,力壓千鈞的支點。

風陵渡是運城市芮城縣下轄鎮,在芮城縣西南端,距縣城30公里。風陵渡正處於黃河東轉的拐角,是山西、陝西、河南三省的交通要塞,跨華北、西北、華中三大地區之界。自古以來就是黃河上最大的渡口。 千百年來,風陵渡作為黃河的要津,不知有多少人是透過這裡,走入秦晉。金人趙子貞《題風陵渡》就有一句:“一水分南北,中原氣自全。雲山連晉壤,煙樹入秦川。”同時,風陵渡也是金庸小說《神鵰俠侶》裡郭襄與楊過邂逅的地方。“風陵渡口初相遇,一見楊過誤終身。只恨我生君已老,斷腸崖前憶古人。”

關於風陵渡有兩個傳說。其一,因附近的風后陵而取的。軒轅黃帝 和蚩尤 戰於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霧,黃帝部落的將士頓時東西不辨,迷失四方,不能作戰。這時候,黃帝 的賢臣風后 及時趕來,獻上他製作的指南車 ,給大軍指明方向,擺脫困境,終於戰勝蚩尤。可惜風后在這場戰爭中被殺,埋葬在這裡,後來建有風后陵。風后陵,在趙村東南,墓前原有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重建風后祠及碑記,可惜已毀;其二,女媧的陵墓就是風陵,女媧為風姓,故稱風陵。在風陵渡附近趙村東南,有女媧墓,冢高2米,周邊30米。據《蒲州府志》記載,唐天寶十三年(754年),”天雨冥晦,失陵所在“。乾元二年(759年)某夕風雷大作,”明旦視之,墳復湧出,夾以兩柳“,陝州此時將此事奏明唐肅宗,肅宗下令祭祀。宋乾德四年(966年)宋太祖趙匡胤下令置守陵戶,到熙寧年間陵墓再次消失,可能是被黃河沖毀了。

風陵渡地理位置獨特,交通便捷,是中國唯一有兩座大橋的鎮。即,鐵路大橋和公路大橋。過去,鎮上的人主要是靠黃河擺渡運送貨物為生的,現在有了這公路大橋,以前做擺渡的,開飯店的,都到別處去找工作維持生計了,往日裡熱鬧的渡口,現在變得越來越冷清;當年的古渡碼頭除了眼前的滔滔黃河,幾乎看不到什麼渡船,只有那架風陵渡大橋如飛虹般的橫跨在黃河河面上。這不禁讓我們感嘆:這麼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地方,現在真的有點淒涼了。

寂寞風陵今無渡,那飽經風霜的渡船,已消失在歷史的歲月裡;佇立在殘存的古渡岸邊,雖不見當年的渡舟,但那曾於煙霧縹緲、河水粼粼中演繹的古渡故事,卻能在想象的空間中縈繞。透過歷史的塵煙,我似乎看到了趕路的書生、放逐的官吏、逃難的百姓,磕磕絆絆,不絕如蟻地登上了風陵渡南來北往的客船。當然,還有士兵和將軍,帝王與后妃,叛逃者以及各色江湖人等在此間遊移擺動;貨船上的鹽、棉、糧、布及煤是商人們交流溝通的特殊語言……

作為山西省的南大門,風陵渡是通往我國華北、西北、西南和中原大地的咽喉要通,是國際歐亞大陸橋的“橋頭堡”,是黃河金三角的一顆璀璨明珠。它深邃的歷史底蘊,以及千百年來承載的文化故事,依然流淌在每個人的心間。而如今,我們要做的是,如何將這顆璀璨明珠的背後故事,不讓後人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