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慈禧和光緒西逃一年多,為何沒人趁亂奪權?

俗話說“時勢造英雄”,挾天子以令諸侯,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橋段在歷史上並不鮮見。亂世出英雄。在國家動亂、皇權衰微的情況下,總有能人橫空出世,在手握軍權以下犯上。慈禧西逃時,最大的風險便是被“取而代之”。不過,這樣的悲劇倒是沒有上演。

慈禧和光緒西逃一年多,為何沒人趁亂奪權?

一方面,以慈禧、光緒為代表的清朝統治者,是一國之主,在百姓心中有著超然的地位。尤其是幾千年小農經濟發展下,皇帝在百姓心中有相當大的權威。即便在辛亥革命成功後的民國紀元裡,仍然能見到“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這樣為天子歌功頌德的對聯。清末之時更不必多說。

慈禧和光緒西逃一年多,為何沒人趁亂奪權?

上圖這件文物“御賞耆民”銀牌,據說是慈禧太后在“西狩”時賞賜百姓的。慈禧太后和光緒帝到達西安後,以西安知府胡延為督辦,負責內廷供應的相關事宜。胡延曾撰《長安宮詞》百首,以文學的方式記述清廷在西安之事。其中第七十三首宮詞如下慈禧賞賜銀牌的場景:

“金泥漉漉灑長街,伏地爭傳少婦佳。斜嚲雲鬟紅暈頰,漫抬纖手接銀牌。”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首《長安宮詞》下,還有一段注:

“慈聖入長安時,聽民間婦女瞻仰。某家婦年二十許,在宅門內,鑾輿倏至,少婦懾於尊嚴,輒出跪門外。太后見其補服,知為命婦,嘉其有禮,命以銀牌賞之。迴鑾時蹕路左右,有老小廢疾跪送,悉賞銀牌……”

即便是出來逃命,沿途百姓也是爭相來瞻仰“御容”,可見他們當時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之重。當然了,這其中也不乏慈禧等人自吹自擂的成分。

慈禧和光緒西逃一年多,為何沒人趁亂奪權?

另一方面,專制皇權的不斷髮展,造成地方權力難以形成割據勢力叫板中央,擁兵造反的情況在當時是難以形成的。即便清廷曾藉助湘軍、淮軍去消滅太平軍和捻軍勢力,也允許地方團練的存在。

但是,清政府也不會任其發展壯大、坐視不管。“西狩”所至的山、陝一帶更是如此,他們對清廷來說也是絕對可靠的。新設山西機器局的主要任務也是為慈禧的護衛隊維修槍支,並因此受到嘉獎而名聲大噪。

慈禧和光緒西逃一年多,為何沒人趁亂奪權?

更重要的是,當時的中國堪稱是個爛攤子。八國聯軍攻破了京城,除了打仗,列強之間也就分贓而不斷爭吵。當時全權代表的朝中大員李鴻章也插不上話。此時就算挾持了皇帝、太后,也不見得能討好各位洋大人,更沒有打贏各國的絕對實力。當時的山、陝一帶並沒有這樣的優勢,反觀財大氣粗的經濟中心南方一帶則是東南互保,可謂自顧不暇。

與其以“西逃”為界,不如拿“離京”來說。因為從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到第二年《辛丑條約》簽訂之後,再到慈禧、光緒離開西安,經道河南、直隸等地大搖大擺的起駕回鑾。出巡時間可謂相當長,但這期間政權並沒有動搖。喪權辱國的戰敗之後,慈禧、光緒絲毫沒有放棄威嚴與排場,甚至對沿途的祠廟進行國家祀典級的祭祀,告慰諸神蒼生。

慈禧和光緒西逃一年多,為何沒人趁亂奪權?

總之,清末畢竟是“五千年未有之格局”,要想在內憂外患之間取慈禧、光緒的地位而代之,既不易得手,又不願意接手。畢竟大清國的爛攤子,換了誰來接手,都是塊燙手的山芋。最後,在簽訂了賣國求榮的《辛丑條約》後,慈禧又厚顏無恥地享受了幾年錦衣玉食的生活,這也著實令人唏噓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