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松花江是吉林城的母親河

松花江是吉林城的母親河

編者注:刑警007曾在前年在我們滿族文化網平臺發表過他的作品《我的民族》,如今增加了很多資料,分21章節,陸續刊出。

系列文章全部放入《圖文 正紅旗陳漢軍後人談“我的民族”》。

我 的 民 族(18)

按:我作為康熙朝初年被編入漢八旗並隸正紅旗的陳漢軍第10代後人,從對祖先的尊崇而對清朝的歷史情有獨鍾。退休後,想寫本回憶錄作為不能給後人留下多少物質財富的精神彌補。為此,我對滿族和清朝的來龍去脈做些功課,在幾年的時間裡翻看書籍,查閱資料,比對資訊,整理編輯出自認為符合主流觀點、接近歷史真實的《我的民族》一章21節,並以《空間日誌》的形式留存和發表。歡迎願意看的朋友關注,尤其是指導。——吉林市公安局退休警官 王家富

(18)松花江是吉林城的母親河

松花江發源於東北屋脊、海拔2744米的長白山頂的,水面海拔2189米、平均水深203米、最大水深373米的天池。她出生於1200萬年前的地質造山運動中,是因火山噴發後休眠湧泉溢位形成高山火山湖而流淌下來的江河,同時從天池流出的還有鴨綠江和圖們江兩條中朝界江。

松花江自吉林城起流出長白山脈衝向西北方向,到松原市牽手嫩江改向東北方向流淌。千萬年來松、嫩二江攜手遼河共同衝擊打造、滋潤哺育了東北大平原,使其成為中國三大平原之首,世界上性狀最好、肥力最高、最適宜農作物生長的三大黑土地之一,中國最大的糧倉,糧食產量佔全國三分之一。

松花江自松原市與嫩江匯合處起上游至天池958公里為西流松花江,河道落差1556米,水能資源豐富,已建有豐滿、紅石、白山三座水電站並形成三座人工湖,造福東北人民從來不必為用電發愁。

下游至同江市入黑龍江口939公里為東流松花江,河道落差1007米,航運和灌溉是這段松花江的主要功能。嫩江作為松花江第二源頭屈尊支流與主源共同孕育的松嫩平原,構成東北平原的主體部分,過去是中國的北大荒,如今是祖國的北大倉。因此,美麗富饒的松花江流域宜農宜居、宜漁宜牧,自古就是人類繁衍生息的好地方。松花江呈反S形流經吉林城,將簸箕形的吉林盆地切割成如陰陽魚的太極圖,以其深奧莫測的哲學內涵護佑著吉林成為人間福地,致吉林市真山真水、吉祥吉利,連城市不同時期的每個名稱都與松花江密切相關。(參見下圖,松花江流域圖)

松花江是吉林城的母親河

前面,已經提到吉林城最早叫“濊城”,可能源於“濊貊水”(濊貊人對松花江的稱謂)。自明朝時起吉林俗稱“船廠”,源於明朝遼東都指揮使

劉清

將軍奉命領軍到今豐滿阿什至溫德河口的松花江西岸督造戰船,用於運載兵馬、糧草及賞賜撫慰和貢賦等物資,以加強遼東都司與奴兒干都司之間的水路交通聯絡,保障新設定的奴兒干都司的後勤軍需。

位於吉豐東路的阿什哈達摩崖二處石刻遺蹟,記錄了

劉清

自1409年至1432年間三次來此建廠造船的歷史。所造船隻沿松花江進入黑龍江後,可直達黑龍江入海口的奴兒干都司所在地廟街(亦稱廟屯,位於黑龍江口北岸,唐朝為羈縻黑水都督府治所所在地,元朝為遼東行省所轄弩爾哥徵東元帥府所在地,清初歸吉林三姓(今黑龍江省依蘭縣)梅勒章京(即副都統)所管轄。

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沙俄侵略軍潛入廟街偷築寨堡哨所,1858年清咸豐八年,被沙俄強籤的《璦琿條約》割佔,並以沙皇名字改稱為尼古拉耶夫斯克)。古代交通以水運為主,松花江偕黑龍江縱橫東北,又接近遼河,可銜接渤海。從山東運往東北的糧食,透過渤海到達遼河口,再由遼河運到東遼河,抵達今四平和遼源境內,於最近處陸路轉運至伊通河和輝發河順流進入松花江。

由此,吉林的地理位置決定,其無疑是發展關內外水陸聯運最佳的關節點和中轉站。而長白山原始森林海量的優質紅松和東北女真人強健的體魄與遼東漢族工匠的造船技能,又同時構成吉林成為“船廠”的優勢物質資源和雄厚人力基礎。船廠吉林政治、經濟、軍事地位的提升,為明代經略東北做出貢獻,也為清代正式修建吉林城打下了基礎。(參見下圖,美麗富饒的東北大平原)

松花江是吉林城的母親河

1644年清順治元年四月,清軍入關,從李自成手奪回北京。六月,攝政王

多爾袞

力排眾議毅然決定遷都北京,東北百萬軍民隨清世祖

愛新覺羅·福臨

“從龍入關”。盛京(即瀋陽)作為“陪都”保留,設“駐防內大臣”(後改“昂邦章京”)留守盛京管轄全東北地域。沙俄乘東北兵力空虛加緊入侵黑龍江流域,燒殺搶掠當地居民。

1652年清順治九年,為加強對沙俄的防禦,朝廷派梅勒章京

沙爾虎達

率兵駐守寧古塔城。1653年清順治十年,設寧古塔昂幫章京與盛京平級,管轄今吉林、黑龍江及以北的廣大地區,今吉林地區劃歸寧古塔昂幫章京管轄。1656年清順治十三年,首任寧古塔昂幫章京

沙爾虎達

奉旨率八旗兵3000人,在今吉林市臨江門頭道碼頭以西至溫德河口的松花江左岸邊建船廠造戰船,籌建水軍。

1657年清順治十四年,沙爾虎達率軍乘船巡防松花江至尚堅烏黑(滿語音,意“白色的石頭”,位於今黑龍江佳木斯市郊)與沙俄入侵軍

斯捷潘諾夫

匪幫遭遇,雙方激戰,俄軍潰逃。

1658年清順治十五年,吉林船廠已造戰船44艘。同年6月30日,

沙爾虎達

再次率船47艘,載官兵1400人,抵達松花江與牡丹江交匯處(今黑龍江依蘭縣)迎戰朔江而來的沙俄斯捷潘諾夫率領的500人船隊,採用火攻炸燬俄船20艘,當場炸死斯捷潘諾夫,擊斃俘虜俄軍270人,取得重大勝利。

1659年

沙爾虎達病逝,順治皇帝“命

內大臣等祭奠”,並諭吏部提

沙爾虎達長子巴海繼任寧古塔總管。1660年清順治十七年,沙俄侵略軍帕什科夫匪幫竄擾黑龍江下游的費雅喀(即赫哲族)部落,巴海率雞陵(即吉林)烏拉船隊至松花江與黑龍江交匯處(今黑龍江同江市),偵探得知沙俄帕什科夫所部俄軍在費雅喀部落西界,即與副都統尼哈里、海塔分頭領兵沿江前進。

到達使犬地方(清代統稱今黑龍江依蘭縣以北沿江以漁獵為生的赫哲族等部落,因冬季靠狗拉雪橇而稱

他們那裡為使犬地方)的古法壇村,將兵船埋伏在江兩岸。待沙俄船到達,兩岸同時伏擊,俄軍迴避逃遁,遂發船追襲,俄軍棄船登岸敗逃。此戰,斬首俄軍60餘級、淹死者眾多。我軍損失戰船5艘,解救婦女47口,繳獲火炮、盔甲、器械等物。同時,招撫費雅喀部落15村、120戶,鞏固了邊防。(參見下圖,吉豐東路阿什摩崖明清船廠歷史陳列館)

松花江是吉林城的母親河

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巴海奉旨在今臨江門外頭道碼頭岸邊設立水師營,調福建水手到吉林操練水軍,“將以水師徵羅剎也”。當時吉林船廠所修造可供水師營使用的“有戰船三十隻,運糧船八十隻”。

自此,吉林開始成為清朝在東北修造戰船、操練水師、開發水運的重要基地。1662年清康熙元年,寧古塔昂邦章京改稱鎮守寧古塔等處將軍,巴海成為寧古塔首任將軍。1664年清康熙三年,“設吉林水師營總管各員統轄水手”。

至此,吉林水師營有了獨立的營屬,成為隸屬八旗又獨立成營的正式建制單位。所設編制為:總管1人(三品),相當於八旗陸軍中的協領。同時設四品官2人,五品官2人,六品官4人,領催12人,水手正丁250人,匠役正丁45人,包括右總管等共316人。隨著吉林水師營的建立和吉林船廠規模的擴大,官兵、工匠、眷屬齊聚,客商、雜役、生意人云集,船廠周圍即今臨江門頭道碼頭至溫德河口的松江西路江岸,當年呈現出“兵船艦列、軍帳連營、商賈雲集、民居成片”的景觀。

因此,一個既有兵船又有軍營的水陸重鎮初具規模,民間“船廠”之名逐漸被“船營”的稱謂所取代。(參加下圖,清代船廠舊址今松江西路江邊)

松花江是吉林城的母親河

1671年清康熙十年,“居官廉明,嚴而不苛”的寧古塔副都統

瓜爾佳氏·安珠瑚

奉旨進駐吉林船廠,開啟清朝在吉林城設行政長官之始,負責主持吉林軍政事務,著手修建吉林城。

他親率八旗兵匠3000人,組織砍伐運貯木材,並根據天文術士的堪輿,選擇在今松江中路北側定址建造吉林城,歷時三年,於1672年建成以豎立紅松原木做成圍牆,連道路排水溝都用木料做成的第一代“吉林木城”。

初建的吉林城南面臨江無城牆,東西北城牆高8尺,東、西牆各長250步,北牆長289步,每牆各有一門。城內建北大街、西大街、糧米行等街道使將軍署衙門(今市政府位置)分別與北、西、東城門相連線,城內建有兵營、商鋪、民居和寺廟等建築,城牆外有護城壕。

至此“由船而名、由營而城”的歷史脈絡清晰,使“先有船營街(gai),後有吉林城”的史實成立。同時,

安珠瑚

尊天文與術士之言,將吉林城選建在“前朱雀(朱雀山)、後玄武(玄天嶺)、左青龍(龍潭山)、右白虎(小白山)”四方星宿神山拱衛的吉林盆地,萬古流淌的松花江到此呈反S形將地面切割成太極圖。

因此,吉林城山環水抱,風光秀麗,建城350年來都被吉林人看成是吉祥福地,護佑著吉林人減免天災人禍。時至今日,坐落在西團山麓的

安珠瑚

墓地正隨著西團山子被樓群包圍而走進吉林城中,而他的人品和業績早在史冊和知曉的人們心中豎起豐碑,我更期望隨著吉林城西部大開發的程序,早日在西團山上矗立起他的雕像,讓這位滿洲海西女真族蘇完部的後人永遠都是吉林城的守護人!(參加下圖,吉林古城城牆和城門位置示意圖)

松花江是吉林城的母親河

1676年清康熙十五年,寧古塔將軍

巴海

奉旨由寧古塔(今黑龍江海林市郊)移駐吉林城,仍稱“寧古塔將軍”,但政治、經濟、軍事中心由寧古塔城轉移至吉林城。

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

清聖祖康熙

皇帝下旨,將船廠定名“吉林烏拉”,吉林城從此正式命名,而且是康熙皇帝欽封,這在全國也獨一無二,可謂得天獨厚。

“吉林”為滿語,意為“邊沿”或“靠近”,“烏拉”為滿語,意為“江河”或“大水”,“吉林烏拉”就是沿江或靠近水邊的地方,後按漢語只稱“吉林”而省略“烏拉”。在此之前,吉林也曾寫作雞林、幾林、吉臨、雞陵等諧音。還曾稱為“小烏拉虞村”,是相對和有別於“大烏拉虞村”而名之,大烏拉虞村就是今烏拉街滿族自治鎮。早在吉林烏拉出現之前就已有大烏拉城,而且規模宏大。

因此,“先有烏拉,後有吉林”而稱吉林為“小烏拉虞村”,既有大小之意也可作先後理解。“虞村”就是打牲虞獵的地方,泛指以烏拉街為中心的松花江沿岸村屯。(參加下圖,吉林烏拉地理位置及河網地形圖)

松花江是吉林城的母親河

近代以來吉林慣稱

“江城”

,源於清康熙皇帝東巡時,所作《松花江放船歌》中的詩句:

“連檣接艦屯江城”

。168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春天,29歲的康熙皇帝,率領7千人的隊伍東巡至吉林烏拉,視察抗俄基地。

在祭祖、祭山、祭江後,登船檢閱水師,檢查武備,部署邊防戰事。在從吉林乘船順江前往烏拉打牲總管衙門的途中,即興賦詩《松花江放船歌》,抒發閱兵喜悅和備戰必勝的心情。

如今,在吉林市水師營博物館顯著位置懸掛的,由畫家高國方創作的油畫《康熙視察水師營》,再現了當年康熙臨江檢閱水師的壯觀場景。畫面上松花江寬闊浩蕩波濤洶湧,艦船上風帆高懸戰旗獵獵,水師兵威武勇猛刀光劍影;康熙大帝仰望遠方目光犀利,偉岸的身軀和堅定的神態,彷彿運籌帷幄雅克薩戰役和尼布楚談判的宏偉藍圖,已胸有成竹勝券在握。

身後還站著寧古塔將軍巴海、內侍衛大臣佟國維、御前五品帶刀侍衛曹寅和拿著地圖、記錄此次東巡寫出《韃靼旅行記》的比利時傳教式南懷仁的身影。由此可見,吉林城無論修建、定名,還是慣稱,都與康熙皇帝的關注與重視密切相關,康熙是吉林城名副其實的締造者、冠名人和代言家。(參見下圖,吉林市水師營博物館館藏的高國方油畫)

松花江是吉林城的母親河

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改鎮守“寧古塔將軍”為“吉林將軍”稱謂,首任吉林將軍

薩刺善

。那時的吉林將軍轄地不僅有大山嶺、大平原、大江河、大湖泊、大森林,而且還有大海島、大海洋和出海口,光海岸線就有數千公里。(參見下圖,清朝時期吉林、黑龍江、盛京三將軍管轄疆域地圖與吉林將軍轄區地圖)

松花江是吉林城的母親河

吉林城瀕臨松花江,一度被日本列強宣稱為“水都”。1905年日俄戰爭後,日本“南滿鐵道株式會社” 率先派出大批專家對吉林城進行全方位的調查,感慨吉林“城市典雅美麗,堪為滿洲京都”。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的第三天,9月21日,日本關東軍

多門二郎

師團進佔吉林市,奉命代理東北邊防軍駐吉林副司令官兼吉林省主席張作相一切吉林官民政務的

愛新覺羅·熙洽

,出於呈勸末代皇帝

愛新覺羅·溥儀

藉助外力復辟大清的動機,前往長春迎接關東軍。為防有詐

多門二郎

乘坐軍列用火車頭在後邊推著車廂沿吉長鐵路試探著緩慢開進吉林市,沒費一槍一彈致吉林市淪陷為日本殖民地。

熙洽在出任偽吉林省長官公署長官的同時也成為日本侵華投降賣國的第一人。隨著偽滿洲國的建立,日本人進入吉林城開設機構、商埠。由於吉林老城建於江畔的河網地帶,當時城北山麓,湖泡澤潦,東西相連,兩端有河通於江中,城即坐落在江河湖水相連的“島上”,而且內外城牆間還有護城河,頗似一座水都。面對豐沛的水資源環境,偽滿洲國的出版物和日本發行的明信片都把吉林別稱為“水都”,直至籌劃設計和修建小豐滿水電站。(參見下圖,豐滿發電廠老照片)

松花江是吉林城的母親河

原創作者:刑警007

滿族文化網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