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戰國中期,齊國憑什麼與秦國雙雄並立,兩國君主號稱東西二帝?

春秋時期,經過連年兼併戰爭,百餘諸侯國融合成了大大小小十幾個諸侯國,至戰國時期,這十幾個諸侯國中又有七雄,分別是:秦、楚、齊、燕、趙、魏、韓。七國互有盟約,又交戰征伐,從土地兼併戰爭,上升成了存國滅國之戰,任何一國為了強我弱他,用盡手段,其中秦昭襄王自立為西帝,擁立齊國齊湣王為東帝,號稱“東西二帝”,雖然不久兩人都取消帝號,但為什麼秦昭襄王會想到擁立齊湣王為東帝,齊國又憑什麼與秦國並立?

戰國中期,齊國憑什麼與秦國雙雄並立,兩國君主號稱東西二帝?

一、

秦齊相爭,化敵為友

周赧王十四年(前301)齊湣王正式即位。即位之初,秦國聯合齊、韓、魏三國攻楚,齊將匡章率領齊、魏、韓聯軍大破楚軍於垂沙,迫使楚國屈服,從此楚國不得不依附於齊國。趙國“結秦連宋”,形成了秦、趙、宋集團與齊、魏、韓集團對峙的局面,兩個集團誰也不能壓倒對方,可以說,

齊湣王在位的十七年就是秦、齊爭霸的時代

。齊、秦兩強為了不受對方干涉,放手進攻臨近國家,便主動由對抗走向和解。於是在秦昭襄王十九年(前288),因為秦國在七雄最西邊,齊國則在最東邊,於是秦昭襄王嬴稷自立為西帝,派遣使臣尊稱齊湣王田地為東帝,意圖結成聯盟,持強凌弱。

戰國中期,齊國憑什麼與秦國雙雄並立,兩國君主號稱東西二帝?

與齊結盟是其一,為削弱趙國為其二。那時趙國因為國君趙武靈王移風易俗,胡服騎射,趙國國力日漸強大,這也使秦國不得不未雨綢繆。互尊為東西二帝后,秦昭襄王又約定五國伐趙,瓜分趙國。而齊國鄰居燕國恐懼瓜分趙國的齊國愈強、燕國愈弱,於是便派出間諜蘇秦離間齊秦之約,騙齊湣王去掉了帝號,又組織齊、楚、三晉合縱攻秦,秦昭襄王被迫也取消帝號,恢復稱王。

二、有帝業之資,無帝王之主

戰國時期的結果,便是秦國統一天下,然而無論是春秋,還是戰國中期,齊國一直是東方霸主,秦國的心頭病,同時,齊國也是一個具有統一天下能力的大國。齊國第一任國君,乃是受功首封的太公望呂尚,太公至營丘後,因應當地風俗,簡化禮節而修政。發展工商業,利用當地魚鹽之利,人口大增,使齊國成為大國,

可以說齊國一開始便走向與其餘六雄不同的強國之路

戰國中期,齊國憑什麼與秦國雙雄並立,兩國君主號稱東西二帝?

早在西周,齊國在諸侯國中的地位就極高,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在平定三監之亂後,命姜太公曰:

“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徵之。”

齊國由此得到征伐之權,成為大國。齊僖公時期,僖公先後主持與多國會盟,又借不向周天子朝覲之名討伐宋國、郕國,又插手他國國政,逼使許莊公出走,聯鄭伐魯,討伐鄭國,齊國始霸。齊桓公即位後,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

齊桓公五年(前681),齊、宋、陳、蔡、邾五國國君在齊國舉行“北杏會盟”,齊國首開以諸侯身份主持天下會盟的記錄,齊桓公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田氏代齊後,齊威王知人善用,勵志圖強,在位時期任用鄒忌為相、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進行政治改革,修明法制、選賢任能、賞罰分明、國力日強,開始稱雄於諸侯。齊宣王時,不惜耗費巨資招致天下各派文人,“稷下學宮”人聲鼎沸。齊湣王時,齊國大破函谷關,秦國被迫割地求和。

戰國中期,齊國憑什麼與秦國雙雄並立,兩國君主號稱東西二帝?

然而齊桓公晚年昏庸,管仲逝世後,任用奸臣,導致齊國大衰。桓公四十三年(前643),齊桓公重病,五公子各率黨羽爭位,桓公死後,五公子互相攻打對方,齊國一片混亂。齊威王雖然勵精圖治,齊國形勢大好,但其子齊宣王卻不是中興之主,雖然光大了“稷下學宮”,但他卻不是個明君。同樣,齊湣王即位時的齊國雖強,也有資格和秦國叫板,但再好的國情也經不起齊湣王折騰,連年征戰,齊國國庫空虛,蘇秦離間齊國與盟國關係,齊國不得人心,當樂毅領五國聯軍攻齊時,齊國大敗,齊湣王出逃莒城,被楚國將領淖齒所殺,齊國雖有田單復國,最終毫無建樹。

戰國中期,齊國憑什麼與秦國雙雄並立,兩國君主號稱東西二帝?

秦昭襄王尊齊湣王為帝,不過是政治手段而已,也符合了“橫強”與“遠交近攻”的策略,秦王不敢單獨稱帝,因為那會成為眾矢之的,以當時秦國的實力,還做不到以一國之力與六國開戰;齊國也有自己的如意算盤,

“釋帝號而代之以伐宋,可得實利。讓秦國稱帝,使秦得有虛名,而招天下憎惡。這是齊得以名卑而實尊。”當時的齊國,在楚、燕、三晉都弱時,還是有實力與秦國一爭高下,只不過齊湣王最後不用能臣,聽信蘇秦、蘇代之言,廣數敵人,曾經強橫東方的霸主,還是被秦國踩在腳底下,成為秦王政一統八荒的墊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