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大唐,對華夏農業倫理的一次背叛

大唐,對華夏農業倫理的一次背叛

大唐算不上的農耕文化,他的骨肉裡是遊牧的風情。

它應該算是中國文化的一次出走,遠離了正統樸素的農業倫理。

所謂農業倫理就是把自身立足於集體中考慮,自身是社會中的一部分。而遊牧倫理是把自己放置在宇宙中考慮,排除社會關係的干涉。

農業社會是將種子放到土裡,等著他發芽,只要是農業的個性,一定是穩定的個性,穩定的同時可能是保守,也可能是封閉,會使人有那麼多東西無法割除。——蔣勳

01、換湯不換藥的胡漢聯合政權

大唐的基石來自關隴政權,來自西魏,來自鮮卑,來自匈奴。

北魏(鮮卑政權)永熙三年,孝武帝元修脫離高歡,從洛陽逃至長安,投奔北魏將領,鮮卑化的匈奴人宇文泰。次年,宇文泰殺孝武帝,立元寶炬為帝,史稱西魏,政權實際由由宇文泰掌握。

宇文泰關隴集團的核心成員是與宇文泰出生入死的八柱國,十二將軍,八柱國中就有李淵的祖父李虎。

後來唐朝代隋朝而立,也只是一場內部政權更替。隋文帝是唐高祖李淵的姨夫,隋煬帝楊廣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表叔,隋煬帝的女兒是李世民的妃子。隋煬帝是李世民兒子的親外公。

隋唐一體,皇帝輪流做。

但建立起的依舊是關隴政權,是一個胡漢聯合起來的政治集團。

這對整個大唐融合性,開放性,包容性都起了決定性的影響。

從統一的漢民族王朝大漢分崩離析後,漢民族經歷了三國、魏晉南北朝的動亂。再加上五胡亂華的入侵,漢民族苦不堪言。

這裡所說的入侵,不僅是軍事上的入侵,也有文化上的入侵。

遊牧民族給中原帶來了他們的文化,這些最後包裹在唐朝的文化中,成為了一個美麗的記號。

但,這些對長期受到儒家影響,生活中嚴守儒家禮制的中原漢民族是一次非常大的傷害,唐朝的建立是對漢族倫理的一次巨大背叛。

大唐,對華夏農業倫理的一次背叛

02、生活的底色是自由和開放

縱觀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你從未見過哪個時代像唐朝一樣縱容女性。

她們第一次被拉到一個要接近男性的平等高度上來了。

在著裝上最能體現出來,唐代婦女十分開放,首先盛行於朝中隨後波及民間的唐朝貴婦常以戎裝、男裝為美。女著男裝現象就是典型代表。女扮男裝在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是極為罕見的,《禮記·內則》規定:“男女不通衣服”,女著男裝被視為不守婦道。恐怕是北朝的《木蘭詩》的出現,才讓女子第一次以一個率真勇敢的形象出現在了歷史長河裡。

第二個著裝特色就是唐代貴族婦女還喜歡穿著袒露狀,她們上衣坦胸的程度到了令人吃驚的程度,所以後來電視劇《武則天》裡才會是滿屏大波女性,這很符合史實。

唐朝的女性著裝發生了兩個極端,一個以帥氣走向了男裝扮相,另一個以自由走向了袒露狀。這樣的著裝即使在今日,我們也會稱之為奇裝異服,避之不及。然而在唐朝,我們的老祖宗們欣然用開放的姿態接受了這一切。所以,我們稱現在是最開放的時代,其實還是有些不妥的,我們還是有些固執放不開。

第二點是女性權利的增強,《唐律》規定:“若夫妻不相安諧而和離者,不坐。”從法律上肯定了夫妻感情不和而離婚的合法性。僅從唐代公主流行的改嫁之風就可以看出這種開放的社會潮流。唐公主再嫁者達23人。在遵守儒家倫理道德的漢文化裡,離婚是難以想象的事情,而在唐朝一切輕描淡寫,符合人性正常的需求。

其三,就是收維婚,這是唐代生活中胡俗成份最明顯的部分。所謂“收維婚”是指家中長者(父、兄、伯、叔)死後,子弟及侄輩可以收其後母、嫂及伯叔母等為妻妾。這在漢俗中很少見,但在唐朝非常常見,高宗以其父太宗才人武則天為昭儀,玄宗以其子妻楊玉環為貴妃。我們直到今天還以一種調笑的口氣來談論這些,實在是唐朝的倫理觀念和絕大部分朝代都迥異。

所以宋朝人談論唐朝時,常常用“穢亂春宮”、“淫亂”這種字眼,這都是從農業倫理出發得到的結果。歸根到底,是兩個朝代的倫理觀念不一樣。

我們今日,也會對其他民族的一些倫理習慣看不慣,對新一代孩子的想法看不慣,但我們或許可以想想,是不是我們固執的倫理觀念束縛住了一個更為自由,開放的世界?

大唐,對華夏農業倫理的一次背叛

03、時代的特徵是孤獨和自負

我們現在想要再瞭解唐朝的倫理觀念很難了,史書上少有提及,壁畫上展示了點滴,但在最具生活氣息,流傳至今的唐詩裡,我們看到了一整個遊牧倫理從詩歌裡走了出來,是田園牧歌,是星辰大海。

唐代的開闊性與生命的活潑自由,剛好違反了我們所熟悉的漢族農業倫理。漢朝是“努力加餐飯”《行行重行行》,是“長跪讀素書”《飲馬長城窟行》,非常具有農業社會的特色,可唐朝有一種遊牧民族的華麗,遊牧民族的歌舞都非常強烈,他們追求的事感官上的愉悅。

李白要是活在農業倫理中,必死無疑。武則天也必死無疑。

如果要我用一句詩來形容唐朝人的精神世界,那我一定會用陳子昂的“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這裡面有著多麼大的自負和驕傲,又有著多麼深的孤獨和失落。

唐朝,這個在中華民族歷史裡最值得歌頌的朝代確實是自負又驕傲的。它的文化,經濟,軍事各個方面都走到了很深的程度。

但“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不應該是一個“帶月荷鋤歸”的農業倫理所能說出來得,它應該是信馬由韁,在無邊際的草原上,在天地之間只有我。那種世間唯一的驕傲,那種世間唯一的孤獨,才從心中滾滾而出,這是遊牧賦予唐朝的浪漫血統。

唐代的精神更趨向於自我,你看盛唐的詩歌都在歌頌自己,歌頌生活。

感謝盛唐,沒有它的自由無束縛,也就沒有那麼多朗朗上口的唐詩,也就沒有李白的橫空出世。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是最具有宇宙意識的詩人,他沿襲了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傳統,和月亮,太陽,山川對話,超脫了世界的束縛,成了灑脫的詩仙。

有很多人覺得李白的詩歌固然美,但太不接地氣了。這其實是一個生活處境的問題,如果把你放在無人的荒漠一個人生活,你也不會再關心老闆佈置的任務,孩子的學區房,老婆的手提包,而那個時候你就比較接近自然意義上的自己了。

而李白從始至終只是李白,不是屬於誰的李白。

所以盛唐的詩歌是那麼自由而又富有朝氣,天馬行空,無拘無束,這是其他朝代學也學不來的大唐精神。

除去唐詩中的自由,我們還可以從唐傳奇中看到這種邏輯。唐傳奇“風塵三俠”中,虯髯客將資財產贈與李靖和紅拂女,請他們幫助真命天子建功立業,隨後瀟灑離去。

這種瀟灑的“俠的精神”來自於春秋戰國的墨家,在中央政權非常穩定的時代是最受忌諱的。俠的行為超脫法律制度的約束,找到了一種順從天理的道德,是一種純粹個人的行徑。

所以中央政權都很怕俠,因為俠大概都有動搖天下的可能。而風塵三俠竟然從盛唐裡生長了出來,不得不說大唐的寬容真是到了一定的程度。

農業倫理裡面有一種道德性,認為自由是一種騷動,是一種不安分,所以它很怕自由,但唐朝卻是一個覺得自由是一個可以被大聲讚美的朝代。

大唐,對華夏農業倫理的一次背叛

04、盛唐背後的殘酷

在我們歌頌唐朝的自由和開放的時候,我們同樣也需要注意到自由其實也就代表著物競天擇,是一種非常殘酷的叢林法則。

唐朝最了不起的帝王唐太宗,他與哥哥建成太子爭奪皇位,發動玄武門之變,把哥哥、弟弟都殺死了,然後去向父親李淵“請罪”,李淵也非等閒之輩,立刻退位做太上皇。

貞觀之治完全不遵循農業倫理,農業倫理不會接納唐太宗這種取得政權的方式。但這就是大唐,自由中有著物競天擇的殘酷。

而武則天就更是其中的代表了。即使用我們今天的文化去理解她,我們都沒辦法懂得。我們根本沒辦法接受一個女性如此行事,但在物競天擇的唐朝,勝負無關性別。

唐玄宗取得政權的方式也不合法,同樣也沒有人在乎。

盛唐最偉大的三個皇帝掌握的權柄都來自叢林法則的殘酷廝殺,這和信奉禮教的儒學倫理相違背。有點像是在王朝更迭的亂世才能出現的景象,卻堂而皇之地在盛世裡自然生長。

這萬分殘酷,卻極其精彩。

大唐,對華夏農業倫理的一次背叛

然而,盛唐的遊牧倫理被“安史之亂”終結了,這其實也是一種必然。當自由沒有了管束,野心和慾望自然會無限制擴張。

這天下,誰又不願放手一搏。

所以盛唐的遊牧倫理在整個中華民族的傳統上都是很短的一段時間,它像是突然出走,開闢了一個與眾不同的時代。

像是一場花季,是每個人生命裡最美好的樣子,是青春裡的自由和荒誕。但即使這樣,誰又能忘記青春的花季?那畢竟是我們最接近自我的時刻。

大唐像是整個中華文明的叛逆期,吸收了外來的遊牧倫理的影響,歌唱著獨一無二的自己。

一切的現在,其實都是一種歷史回溯,其實我們今天的時代也不過是雜糅了過往幾個時代的剪影。漢朝的農業倫理,唐朝的遊牧倫理,宋朝的商業倫理,共同架構了我們現在性格差異的時代。農業的穩定,遊牧的自由,商業的精明。

感謝這個時代包容了這麼多豐富的性格,儘管我們互相攻擊,攻擊保守,攻擊異端,攻擊貪婪。

但我們活在這樣一個更大的包容時代裡,給這個時代帶來了跟多的可能性。互相監督,互相砥礪,才能前行。

我們從來不只是單純的我們,我們的背後是民族的性格。

我喜歡用詩歌來作比方,喜歡李白的是遊牧倫理的性格,喜歡杜甫的是農業倫理的性格,喜歡白居易的是商業倫理的性格。

而你又趨向哪種倫理呢,喜歡穩定,喜歡自由,還是喜歡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