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臨死前,劉伯溫說:劉家九代後必出奇才,百餘年後預言成真

有句話說得好,“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對於劉伯溫的才能,後世往往拿其跟諸葛亮來對比,這也是對劉伯溫實力的認可,二人皆有通天緯地之能,往往能夠未卜先知。

我們看《三國演義》的時候,就經常能看到諸葛亮在將領出徵之前給三個錦囊,讓其遇到什麼時候再開啟,往往有出其不意的效果,而劉伯溫也有著類似的能力。

臨死前,劉伯溫說:劉家九代後必出奇才,百餘年後預言成真

劉伯溫一生跟著朱元璋打天下、守江山,曾經也有過無數的預言,而大多都應驗了,相傳,他返回故里後,臨終前留下了一句“劉家九代後必出奇才”的預言,而百年之後,沒想到還真應驗了,很難說是不是巧合。

劉伯溫從小就聰明,不僅看書快,還有著過目不忘的本事,12歲就中了秀才。大家都知道關二爺最愛看的書就是《春秋》,經常秉燭夜看,而劉伯溫14歲的時候就跟著老師學習《春秋》,在別的小孩都不懂裡面說的啥意思的時候,劉伯溫看了兩遍就倒背如流了,並對《春秋》裡所說的道理都有著自己的理解,這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妥妥的最強大腦。

再長大一點後,劉伯溫就開始到處遊學,不僅對儒家文化如數家珍,對天文、兵法、易經八卦也頗有研究,真正意義上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元統元年,劉伯溫中了進士,但是因天下不安,導致他三年後才被安排了一個小縣官,簡直就是屈才,但是劉伯溫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愛崗敬業,百姓對其十分滿意,愛戴之情無以言表,不過劉伯溫的性格上有一點對他不太有利,那就是剛正不阿。

臨死前,劉伯溫說:劉家九代後必出奇才,百餘年後預言成真

要知道,如果天行正道,那麼劉伯溫這種性格完全沒有問題,但是當時元朝政治腐敗極其嚴重,官官相護,這就讓劉伯溫顯得格格不入,最終一氣之下辭官不做,當了隱士,不過是金子總會發光的,藏是藏不住的。

等到天下大亂,起義軍四起之後,劉伯溫接到了朱元璋的再三邀請,決定輔佐朱元璋消滅元朝,恢復漢人江山,劉伯溫也不負朱元璋厚望,為其出謀劃策,曾夜觀星象,算出有大事發生,朱元璋按其推演排兵佈陣之後,戰鬥大獲全勝,直誇劉伯溫料事如神,深得朱元璋的信任。

臨死前,劉伯溫說:劉家九代後必出奇才,百餘年後預言成真

後來,在劉伯溫的輔佐之下,朱元璋建立的明朝,但是大家都知道,因太子朱標英年早逝,朱元璋為了皇太孫能成功繼位,為其血洗了潛在威脅,導致諸多功臣被殺,而朱元璋多次讓劉伯溫計算大明王朝的國運,但是劉伯溫總以天機不可洩露回絕,這也讓朱元璋很是不爽,加上劉伯溫剛正的性格在朝中也得罪了不少人,因此,劉伯溫決定申請退休。

退休沒兩年,這劉伯溫突然得了風寒,朱元璋就派胡惟庸帶著御醫來給他看病,結果吃了御醫開的藥後,劉伯溫身體情況急轉直下,他意識到定是胡惟庸從中作祟,便抱病覲見了朱元璋,委婉地表達了吃了胡惟庸帶來的御醫開的藥後身體十分不適,但是朱元璋不過輕描淡寫地安慰幾句敷衍了事,這讓劉伯溫很是寒心。

後來,劉伯溫意識到自己時日無多,便把兒子叫到身邊開始交代後事。他拿出一本天文書交給兒子,讓兒子在劉伯溫死後將其交給皇帝,並讓家人從此不準再學這門學問,並跟兒子說,目前皇上的鐵血統治根本不利於朝廷的發展,為政的要領在寬柔與剛猛迴圈相濟。並寫下了一份詳細的遺表,但劉伯溫也清楚,只要胡惟庸在位一天,他的話就沒用,便叮囑兒子,等胡惟庸敗了之後,再呈交給皇帝。

臨死前,劉伯溫說:劉家九代後必出奇才,百餘年後預言成真

劉伯溫不讓家人再學習這本天文書,屬實是明白“匹夫無罪懷璧其罪”的道理,希望朱元璋能夠念在自己往日的功勞,放家人一條生路,但是兒子一聽父親不讓學這些神技了,忙問那劉家往後的事業如何發展,劉伯溫就留下了人生最後的預言,那就是劉家九代之後必出奇才。

就這樣,一代傳奇人物劉伯溫魂歸天國,而他的家族也開始走向衰敗,直到明孝宗的時候,才開始重回朝堂之上,說巧不巧,剛好第九代。

當時,明孝宗翻閱史書發現劉伯溫十分有才,便對其很是羨慕,便下令去找劉伯溫的後人面聖。於是,劉伯溫的九世孫劉瑜被找到了,在朝堂之上,劉瑜侃侃而談,文韜武略無不精通,果然是一個奇才,因此他也承襲了劉伯溫的爵位,讓劉家再次走向輝煌。

雖然說這個故事是一段民間軼事,肯定存在著藝術加工的成分,但是劉伯溫的才華是得到後世一致認可的,而玄學中的占卜預言也有著很多科學解釋不了的現象,你覺得占卜預言靠譜麼?歡迎評論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