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童年割麥子的記憶

童年割麥子的記憶

我的家鄉在江蘇省東辛農場,那裡有一望無際的田野,有十幾萬畝耕地,童年割麥子的場景,永遠在腦海裡揮之不去。

每年夏天都會迎來三夏大忙的日子,在六月十日左右,是收麥開鐮的日子。農場大地上一派繁忙景象,全民動員會戰“三夏”,“上至七十三,下至把手攙″,整裝待發的人們做好全面準備。在短時間內把田裡的麥子”搶回來“,不然遇雨會遭受損失的。

農場幾萬畝的麥子成熟了,西南風吹來,那金黃的麥浪如排山倒海之勢,異常壯觀,麥香四溢。這是人們辛勤勞動的豐碩成果。”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每當麥收時,農場中學生、小學生都要放幾天假,去附近的分場支援收麥子。收麥以自動收割機為主,收割機叫康拜因,收割機經過之處,麥杆被割斷打碎,麥粒子從輸送口出來,被人們裝進大麻袋,由拖拉機運到場上曬。

有的地塊是安排人力割的。一大早,同學們就集合起來,每人頭帶草帽,帶著鐮刀,在老師的帶領下,奔赴麥田,按班級分配地段。

割麥子的活是很辛苦的,天氣熱,大家都比著幹,有的人割,有的人捆,捆的時侯,就是拿一把麥秸在手裡繞幾圈,擰成繩子一樣,把麥子捆起來。

天氣熱,幹一會就出汗了,個個滿臉通紅,麥子裡通常有麥鏽病,患病的麥穗子是黑色的,上面有黑粉,割時間長了,鼻孔都變成黑色的了,大家都相互指著鼻子笑,在半天的時間裡,中途會安排休息一下,每人心裡都期盼著休息的到來。

通常農場種的麥子有兩種一種是小麥,麥穗子細長,麥芒短,通常人們吃的小麥面就是由它磨成粉製成的,當時叫細糧。還有一種是元麥,麥穗頭粗壯,麥芒長,麥粒子偏紫色,它產量比小麥高,口感不如小麥,稱著粗糧,現在很難見到了。

學生參加麥收,基本上年年如此,意義重大,經過勞動,鍛鍊了吃苦耐勞的毅志,在幹活中培養了團結協作的能力,減少嬌氣,知道麥子是如何收穫的,從中懂得了糧食的來之不易,要珍惜糧食,顆粒歸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