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什麼是“處士”?什麼是“議士”?中國人兩千多年前就有議政文化

士大夫,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對於知識分子和官吏的一種稱謂。士者,事也。任事之稱也。引伸之,凡能事其事者偁士。“士”這個階層,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出現得很早,用現在的話來說:“士”就是一群有點才的知識分子。“士”,上古掌刑獄之官。商、西周、春秋為貴族階層,多為卿大夫的家臣。

這些知識分子之中,有的人運氣好點,處於廟堂之上,有參政、議政的權利。這種人,即我們今天所說的“議士”。但是,運氣差點的文化人,處於民間,不能參政也無法議政,即使能議政也只能私底下討論,也無法起到真正的建設或者建議作用。這一類人,即我們今天所說“處士”。

什麼是“處士”?什麼是“議士”?中國人兩千多年前就有議政文化

在《史記》中,有一段東方朔對於“處士”的描述,其中,有一詞“塊然獨處”就是對“處士”特性的概括性描述,使得“處士”一詞也由此而來。“處士”一詞雖然在《史記》中才開始出現,但是,“處士”和“議士”的社會現象,卻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戰火頻繁。在各諸侯國中,很多有名有錢的諸侯貴族,如:春申君、孟嘗君等,都以“養士”為時尚,最多時可達數千人。這些士雖然不為朝做官,但是,卻依然在各大諸侯國中擔任了重要的參謀作用。雖為“處士”,但是,議論諸侯之間的政事卻一點也不少,且在戰國時期,甚至,出現了“處士橫議”的現象。可見,“處士”在戰國時期非常活躍,且處士議政,在當時社會也非常盛行。

歷史上的孫叔敖,就是當時有名的處士。他輔佐楚莊王施教導民,寬刑緩政,發展經濟,政績赫然,主張以民為本,止戈休武,休養生息,使農商並舉,文化繁榮,翹楚中華。因出色的治水、治國、軍事才能,孫叔敖後官拜令尹(宰相),輔佐莊王獨霸南方,楚莊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什麼是“處士”?什麼是“議士”?中國人兩千多年前就有議政文化

此外,處士議政的風氣盛行,也從側面說明了當時社會思想文化環境相對寬鬆,統治者對全民的思想文化基本上持開放態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對當時的思想文化的繁榮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例如: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文化繁榮局面,就是統治者對“處士”議政的寬鬆態度帶來的積極結果。但是,在秦朝統一六國之後,情況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秦朝建立初期,統治者認為:“秦既稱帝,患周之敗,以為起於處士橫議,諸侯力爭,四夷交侵,以弱見奪。於是,削去五等,墮城銷刃,箝語燒書,內鋤雄俊,外攘胡粵,用壹威權,為萬世安。”

他們認為“處士橫議”會造成社會的動盪和不安,影響統治政權的穩定。因此,為了打壓和控制人們的思想和言行,秦始皇不惜“焚書坑儒”。秦朝緊張的思想文化氛圍,導致了處士在社會上的地位與日劇下。這樣的局面一直持續到漢代,才逐漸有所好轉。漢武帝繼位之初,不僅下令恢復和完善察了舉制度,還兩次下令地方舉薦賢將良才。自此以後,漢朝的文化界和政治界都進到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什麼是“處士”?什麼是“議士”?中國人兩千多年前就有議政文化

此外,察舉制度不僅為文化界和政壇帶去了源源不斷的人才,也為民間知識分子的前途,指定了一條更加光明的道路。之後,處士轉向議士的參政路徑逐漸變得更加明朗,處士們的身份和地位也與日俱升。

在《史記》中,記載了一個熟悉黃老之術的王生,在去宮中的路上要求廷尉為他繫鞋帶的故事。查閱史料,這位王生只是一個普通的“處士”,能得到廷尉這般禮遇,可見,“處士”在當時不僅非常受尊重,連社會地位都有了極大的提高。

此外,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思想主張的提出,不僅使儒家學派走向了正統學派,還使儒家處士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抬高。但是,諸子百家在這段時期裡卻處境艱難,甚至,很多學術逐漸走向了沒落。由於統治階級對儒學的大力推行,到了東漢時期,很多處士在民間開辦學堂。

這樣一來,原來一直處於歸隱狀態的處士,與社會和人的交流日漸增多,生活習慣也深受改變。這一時期,雖然行政機構會錄用一部分處士,但是大部分的處士,卻還是很難進入朝堂,參與議政。

什麼是“處士”?什麼是“議士”?中國人兩千多年前就有議政文化

到東漢末年,宦官當道,朝廷風雨飄搖,一些忠臣之士,在多次拒絕與宦官勾結的情況下,也遭到了黑暗勢力的打壓。歷史上的“黨錮之禍”,就是這個時期黑暗政局的真實寫照。之後,很多處士看到這樣的黑暗政局,紛紛站出來抨擊議士,重新抨擊時弊議論政事,使得歷史上再次出現了“處士橫議”的局面。

可以說,無論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處士橫議”,還是東漢末年的處士針砭時弊,都跟當時的時代以及政治環境息息相關。而且,我們也可以發現,政局動盪的黑暗時期,原本歸隱不善與人交流的處士,也會因為對當時社會及對朝廷政事的不滿,紛紛開始發表自己對時事的看法,從而,形成“處士橫議”之風。

此外,這種社會風氣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當時社會思想文化的繁榮,便於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就如孟子在《孟子·滕文公下》中所說:“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

其實,不管是“處士”還是“議士”,都是當時時代背景下的產物。

參考資料:

【《孟子·滕文公下》、《後漢書·方術傳論》、《史記·魏公子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