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統治中國八百年的周王室,緣何無法復興,原因都在這一仗

縱觀整個中國歷史,會發現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那就是許多持續很久的王朝結束後,必然會有一群人希圖恢復這個時代的統治。例如東漢末年蜀漢政權的“匡扶漢室”;五代十國時期北方的沙陀勢力,即使身為異民族,李克用、李存勖依然對唐帝國充滿著忠心和熱情,希望恢復唐王朝;清代就更不用說了,從建立到滅亡,“反清復明”一直是清帝國統治的牛皮癬。然而極其奇怪的是,作為中國歷史上享國最久,地位相對於其他時代也更加崇高的周王朝,其王室復興的舉動,卻鮮見於史書,很少有人聽說過周王朝有什麼忠臣想要去為王室的復興進行努力,這是為什麼呢?

統治中國八百年的周王室,緣何無法復興,原因都在這一仗

實際上,也並不是沒有,相反第一個想要振興周王室的,並不是其他人,恰恰是東周的第二代國君:周桓王。

東周的建立看似水到渠成,實際上並沒有那麼順利。初代周平王的繼位,嚴格意義上來說是不符合禮法的,因為:

太子母申侯女,而為後。後幽王得襃姒,愛之,欲廢申後,並去太子宜臼,以襃姒為後,以伯服為太子。——《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

按照周王室嚴格的宗法制度,平王儘管是嫡長子,然而他已經被幽王廢掉,那麼他的這個嫡長子屬性,就成了殘次貨,在繼位的法統正確中說服力並不明顯。相反,因為幽王之死跟平王的外祖父申候給戎人當“帶路黨”有脫不開的關係,直接導致了平王在重視華夷秩序的諸侯眼中,有了相當重大的政治汙點,一來一回,平王最終能夠繼位,實際上相當僥倖。

統治中國八百年的周王室,緣何無法復興,原因都在這一仗

人倒黴喝涼水都塞牙,在平王繼承幽王之位的時候,虢國的國君虢公翰認為周平王母系勾結戎人殺害幽王,是個不忠不孝之徒,沒資格繼承周王位。於是他就聯絡了另外一批姬姓諸侯在攜地擁立了幽王的弟弟姬餘臣為周王,史稱“周攜王”:

先是,申侯、魯侯、許文公立平王於申,以本太子,故稱天王。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餘臣於攜。週二王並立。——《春秋左傳正義》孔穎達引《竹書紀年》

就這樣東周王朝在剛一開局就陷入了“雙頭政治,二王並立”的混亂局面,這種情況才是直接導致其後期難以振興的根本原因,因為東周王室的法統是有先天不足的,如果想要維持統治,無論是平王還是攜王都不得不加大力度籠絡諸侯,使其為自身效命對付另外一人,而眾多諸侯在其中選擇,肆意遊走,擁有非常充分的自主權,活的不亦樂乎。

統治中國八百年的周王室,緣何無法復興,原因都在這一仗

當然,這種局面肯定不能長久的維持下去,“天無二日,民無二主”,在經過了二十多年的對抗和反覆拉鋸作戰後,公元前750年,效忠於平王的晉文侯終於成功解決了周攜王,周平王清除了最大的威脅,終於可以睡個安穩覺了。

然而很快平王就發現,自己的日子遠沒有想象中那麼舒服,二十多年的兩王對峙,已經讓諸侯們的勢力過分膨脹了起來,之前完全沒有預料的是即使原有王室的土地和人口,也被不少諸侯侵佔了去:

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彊並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

而此時的平王卻幾乎沒有辦法遏制這種情況,自己的法統不正,一旦有什麼變動,擁立自己的諸侯很可能利用這個理由把自己拖下王位,再加上週圍的近臣宗室也缺乏有魄力有才幹的人,自己更是一個得過且過的軟弱之徒,平王索性放棄了重振王室威嚴的想法,而是一心一意的當一條鹹魚到死,事實上這種養生方式還真的有用,平王統治了整整五十年,比歷史上很多勤政的皇帝活的還久。

平王出人意料的長壽在人均壽命底下的春秋時代很難說是好事還是壞事,因為連自己的兒子都死在了自己前面,繼位的二代桓王,是自己的孫子姬林。姬林繼位的年齡今天已經無法考證,但是可以確定的是應該不大,這點從他後來的一系列舉措就能看的出來。年輕人向來充滿著熱血,桓王也不例外,尤其是當他成為周王后,面對著殘破的局面,再回想起自己先祖所擁有的權力和威望,這種落差感讓桓王很快投入到了自己祖父不想也不能做到的,復興王室的事業中。

統治中國八百年的周王室,緣何無法復興,原因都在這一仗

而桓王在任的時候剛好是強藩晉國處在“曲沃代翼”的時間段,大宗取代小宗是崇尚宗法制度和尊卑秩序的桓王絕對不能容忍的,而且桓王也抱有自己的考量:如果能依靠介入晉國內政來最終扶植其能夠為自己所控制的晉國國君,那麼晉國是不是就會成為自己的重要力量策源地呢?抱著這個目的,桓王先是聯合曲沃勢力削弱晉國國君嫡脈,之後又是反過來支援嫡脈並且派軍進攻曲沃勢力,把這一手縱橫捭闔之術施展的淋漓盡致:

曲沃莊伯以鄭人、邢人伐翼,王使尹氏、武氏助之。翼侯奔隨——《左傳·隱公五年》

曲沃叛王。秋,王命虢公伐曲沃而立哀侯於翼——《左傳·隱公五年》

客觀說周桓王確實有相當的能力,初出茅廬的操作就讓晉國整體陷入了一種相對對峙的均衡局面。而這也讓桓王的自信心大增,於是他開始把手伸向了王權復興的最大攔路虎:鄭國。

鄭國是諸侯裡的後起之秀,初代國君是西周倒數第二任王厲王的小兒子姬友。然而因為鄭國的地理位置很好,在現在的河南一帶,是華夏民族在早期就已經開發的農業生產基地,土地肥沃,交通便利,人口充足,因而鄭國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發展了起來,再加上鄭國的二代國君武公是非常出色的政治家,在周平王時代就利用手中的權力大肆兼併土地,以王室之地來提升自身的的力量,所以此時的鄭國可以說是各大諸侯國中最為強大和耀眼的新星。

統治中國八百年的周王室,緣何無法復興,原因都在這一仗

這種情況自然讓周桓王很是不爽,藉著拱衛王室的旗號來發展本國,把王權放在哪裡呢?此時正值鄭國的三代國君莊公在位,兩人的第一次矛盾就爆發在桓王三年莊公的朝貢上:

桓王三年,鄭莊公朝,桓王不禮。——《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

周桓王在莊公前來朝貢時,對他不加辭色,所謂“不禮”大致就是這個意思,沒有用合適的理解對待。這讓第一次見到桓王的莊公心態非常不爽。莊公實際上也是個狠人,我們初中都學過的《鄭伯克段》說的就是莊公用各種手段對付自己親弟弟的故事,這樣一個人怎麼會吃你一個王權衰微的天子這套?於是剛回國沒多久,莊公就進行了一次反制:

五年,鄭怨,與魯易許田。許田,天子之用事太山田也。——《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

在春秋時代,按照《周禮》的記載,諸侯之間的領土和外交活動理論上都是要經過周天子批准才得以進行的,而鄭國私下裡跟魯國交換土地,沒有將訊息上報給周王室,這實際上是一種公開蔑視周天子權威的行為,等於結結實實的扇了桓王一巴掌。桓王對此大為惱火,而就此開始,周王室跟鄭國之間陷入了逐漸僵化的局面,這種情況一直持續蔓延至八年後,期間大大小小的瑣事積累,終於到了無可挽回的程度。於是在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桓王決定率領大軍,帶領忠於周王室的諸侯討伐鄭國。

統治中國八百年的周王室,緣何無法復興,原因都在這一仗

既然要靠軍事解決問題,鄭國也就索性撕破臉,反正血統之間已經很淡薄了,然而畢竟周桓王以天子之尊親自討伐鄭國,說實話莊公還是有點心虛。這時莊公手下的大臣子元獻上一計,他對莊公說到:這次天子聯合陳國,蔡國和衛國一起進攻,看上去好像兵力強盛,但實際上跟王室都不是一條心,大家都想儲存實力所以作戰意願並不高,不如咱們先打擊陳國,再進攻蔡國和衛國,他們一旦跑了,天子的軍隊肯定會受到影響,這個時候我們再集中進攻天子,一定會事半功倍。莊公一聽各個擊破,好提議啊,於是就採納了,結果戰役打成了一邊倒,

蔡、衛、陳皆奔,王卒亂,鄭師合以攻之,王卒大敗——《左傳·桓公五年》

周桓王在作戰的過程中還中了一箭,雖然還能指揮,但是已經無力收拾殘局再戰,莊公手下的大臣祝聃想要趁勢進攻,但是莊公覺得目的已經達到,不如見好就收,就這樣,這場周王室跟諸侯的正面衝突,繻葛之戰就畫上了句號。

繻葛之戰的影響非常巨大,周王室在此戰後,不僅丟失了僅存的威望,而且整體軍事實力受到了相當程度的削弱,在之後終春秋戰國之世,再也沒有一任周王想要嘗試重振威望的行動,具有才能和力量桓王尚且不能為之,何況後來的庸人呢?周王室也在傀儡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你很難看到最開始我們說的那種“匡扶漢室”,“反清復明”一類的舉動,但是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伏,周王室能夠再維持五百年的國運,或許跟它安心當傀儡而不構成對其他人的威脅不無關係吧?

參考資料:

《左傳》《史記》《春秋左傳正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