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蜀地風情】客家人的黃家老院子

【蜀地風情】客家人的黃家老院子

在金堂縣三溪鎮有一處稱為黃家老院子的地方,它是黃氏家族的祖居地。由於黃氏家族人口眾多,其所在地也曾以黃家作為一個鄉的鄉名——黃家鄉,非常有名。這一支黃姓人,來源於麻城孝感市。從他們的神龕上的文字可以看出,絕對不是。最上面是“江夏遺風”,右邊為“光耀西京漢宰相”,左邊為“懷柔南國明尚書”。

與“江夏遺風”相關聯的資訊是∶戰國時期,楚相黃歇曾因避難而遷居於距江夏縣城30裡的黃鶴鄉仁義村,其子孫散之四方。自此,江夏郡(今湖北省武漢一帶)便成為黃氏繁衍發展的中心,遂有“天下黃姓出江夏,萬派朝宗江夏黃”之說。黃氏族人因之而驕傲。

【蜀地風情】客家人的黃家老院子

▲江夏遺風

“光耀西京漢宰相”的“西京”為西漢的都城長安(當時稱為西京),“漢宰相”指的是西漢陽夏(今河南省太康縣)黃霸,他在丞相位五年,甘露三年(前51年)壽終,享年82歲。這是黃姓人的驕傲。由於年代的久遠,這些可以說是修譜時,各個姓氏都有的毛病,常拿同姓有名望的人做祖先,是當不得真的。

“南國明尚書”是指的是明朝萬曆年間廣東順德的“鴨蛋狀元”黃士俊(1570-1661年),曾任禮部尚書。湖廣填四川,也就是順治六年(1649)朝廷頒佈《墾荒令》就開始了,那時黃士俊還沒有去世。可以說,黃士俊作為黃氏的驕傲,才上了神龕。那麼這一支黃氏人,應該就是黃士俊的同鄉,應該是確鑿無誤的。

黃士俊是廣東順德甘竹右灘人。右灘處在江河沖積而成的河口三角洲平原上,海拔1米左右。因為海拔低,每年都會被水淹,所以在川的客家人有“住山不住壩”的古訓。到四川后選丘陵地區居住,就是為了自己不再被洪水淹。先世移民的古訓,透過代代相傳,或記在族譜裡,為後世人留下了難得的瞭解自己祖先的資訊。下文黃氏老人說到“黃氏兩兄弟攜家上川,是被捆來的”,實際上在很多地方都有這個故事,當不得真的。這句話這樣理解——是政府有意識的移民,才是對的。

【蜀地風情】客家人的黃家老院子

▲ “鴨蛋狀元”黃士俊

從廣東移民到四川是當時政府解決當地客家人居地狹窄與同土籍的衝突問題的最要當方法。看到他們的神龕上,除了對聯後,供的不是“天地君親師”,他們不供天,不供地,供的是祖先的牌位,與湖廣人的神龕上供的不同,這是典型的嶺南客家人的風俗。

坐在黃氏的堂屋裡,聽黃氏一位八十多歲老人講述自己的家族史∶在湖廣填四川的時候(明末清初),是黃氏兩兄弟攜家上川,是被捆來的。祖居之地經常漲水,進川后兩弟兄就選丘陵之地居住。選擇屋基地的先決條件是這個地方會不會被水淹。來到了那時不叫黃家老院子的地方,看了兩個地方都在山包上,地勢不陡峭,又相對平坦,不會遭水淹。於是就決定住下來,一個選在今天明星三組(哥哥選的地點),一個選在今天萬鴨一隊(弟弟選的地點),建造房屋,遙呼相應。

【蜀地風情】客家人的黃家老院子

▲黃家老鄉

從建造房屋選兩處,分開住,可以看出兩兄弟入川時,所攜家眷不在少數。由於荒蕪的土地沒有人居住,誰先佔就是誰的,他們佔了一大片土地供自己耕種。辛勤耕作,一年又一年。哥哥比弟弟能幹,修的房屋又寬敞又很好。在做清明會時,全部用八釐米厚的裝板做桌面。弟弟羨慕哥哥的堂屋比自己寬亮,求哥哥跟他調換。約定調換,三年要兩百吊錢。調換後,弟弟的家就慢慢地衰落了,從此以後家庭情況沒有哥哥好了。由於兩家人丁興旺,子子孫孫沒有窮盡,開枝散葉。於是黃氏後人就依傍祖屋新修房屋面居。兩兄弟所居之地,都叫黃家老院子,以至於現在的人都不知道黃家老院子所在的區域有多大。

這位老人的敘述,為我們勾勒出了黃氏一家在入川后的家族奮鬥史,聚居與緊衍的概況,以及這個地方叫“黃家老院子”的緣由。“黃家老院子”,因湖廣上四川黃姓居的院子而得名,移民實現了變客為主的意願,給這個地方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圖片來源:網路

圖文編輯:南波萬

圖文校對:汪洋

技術支援:毛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