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為什麼有“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的說法

應該這麼說,這個觀點有相當大的歷史侷限性;再進一步說,這個觀點應該是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是合理的。比如在魏晉、五代時期、元明時期這個觀點比較適用,而在秦漢、唐宋、清朝、抗戰時期巴蜀大地都為中原王朝的大後方和後勤基地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當然這很符合四川歷史上的“三盛二衰”歷史斷代:四川歷史上強盛時巴蜀大地就會成為中原王朝的避風港,秦漢依靠巴蜀統一天下、安史之亂時唐玄宗入蜀避難、抗戰時期四川出兵出糧支援抗戰都屬於此;在歷史大動盪時期,沃野千里易守難攻的巴蜀大地才非常容易成為野心家建立割據政權的沃土。這種情況下“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才可能成為現實。

為什麼有“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的說法

不知道為什麼一看到題目總會想起當年《蜀山傳》的片頭,開頭的畫外音就是這句中這句“天下未亂蜀先亂”。其實不光巴蜀任何省份都不是一成不變的,不說“坑灰未冷山東亂”的山東就是八百里富饒秦川到宋朝以後也變的逐漸荒涼。巴蜀大地從神話傳說中的蠶叢魚鳧開國到抗戰時期這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也在不斷的變化,富庶且易守難攻的巴蜀大地也隨著歷史時期的變化而變化。在大動亂之際不斷有諸侯割據巴蜀成為動亂之源,這也是“天下未亂蜀先亂”的來源;而在王朝穩定時巴蜀是中原王朝的大後方和穩定器,如果抗戰時期沒有四川會更加困難。歷史上大亂時期,物產豐饒、人口眾多的天府之國非常容易成為割據政權;所以有“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的說法

為什麼有“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的說法

四川是一片熱土,有天府之國的四川盆地土地肥沃、人口眾多歷來是不可多得的起家之地。而且四川四周高山易守難攻、民風彪悍,無論是財稅還是兵員都很容易成為割據的洞天福地。所以當天下處於大動亂時期,巴蜀很容易豎義旗封閉漢中、三峽等隘口成為割據一方的地方政權。所以有“天下未亂蜀先亂”的稱謂,比如漢末的益州牧劉焉輕鬆割據巴蜀。而在中原王朝逐漸統一後,由於巴蜀易守難攻往往成為最後被統一的割據政權所以有“天下已治蜀未治”的說法。比如朱元璋建立明朝平定天下後,盤踞在四川的明玉珍建立的明夏政權成為最後被消滅的割據政權。因為巴蜀易守難攻,所以通常攻佔巴蜀通常都是以全域性抵一隅慢慢抵消割據政權的優勢。

三國時期的劉備也是透過張松獻圖加上法正做內應,才鳩佔鵲巢建立蜀漢。在平定張魯贏得漢中之戰勝利後,輕鬆關閉漢中隘口割據稱帝建立蜀漢政權。西晉八王之亂後在匈奴人劉淵在幷州還沒來得及置百官建立漢國的時候,李雄早就在巴蜀建立了成漢割據政權。依靠巴蜀易守難攻的天然優勢成漢堅持了近半個世紀,如果不是成漢末代帝王腐朽殘暴也許還能堅持更長的時間。而明朝末年的大西王張獻忠也曾經在巴蜀建立大西政權,與李自成的大順和南明分庭抗禮。

為什麼有“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的說法

歷史上的盛世秦漢、唐宋等時期,巴蜀大地是中原王朝的堅強後盾和賦稅來源;絲毫沒有天下未亂蜀先亂的可能。其實在四川歷史上“三盛二衰”的三盛時期,即秦漢、唐宋以及清朝時期巴蜀大地絕對是中原王朝的堅強後盾。秦國在吞併巴蜀後獲得了穩定的財源和糧食,這才支撐了秦國吞二週而亡諸侯統一天下的霸業;而漢高祖劉邦也以巴蜀、漢中為基地,暗渡陳倉進入關中進而高屋建瓴忽視群雄,進而平定天下建立漢朝四百年的基業。安史之亂是唐玄宗避難巴蜀,除了楊國忠的私心外四川(劍南道)確實在唐朝時是防禦吐蕃的重鎮。不但兵精糧足而且對中原王朝忠心耿耿,所以成為唐玄宗的避風港。所以歷史上巴蜀究竟是動亂之源還是統一根本,還要看天下大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