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韓信十面埋伏圍困項羽,卻留個口子網開一面?事實遠非如此簡單!

在寫這篇文章之前,個人就垓下之戰究竟誰是指揮者這一問題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有人說是劉邦指揮的,也有人說是韓信指揮的,但筆者看來這樣有些片面,因為這裡在楚漢戰爭中本就是一環扣一環,不能單單摘除一場戰役來判定是誰指揮。

個人認為,劉邦所扮演的是一個總指揮的角色,韓信扮演的是陣前指揮的角色,至於韓信到底有沒有對項羽“網開一面”,為大家細細說來。

眾所周知,在楚漢爭霸戰爭中,劉邦一直是勝少敗多,即使在臨近大決戰也是不例外的。公元前203年,與漢軍對峙於廣武的楚軍已經沒有了糧草,而本應該前來馳援的韓信,彭越等人卻遲遲沒有過來,為什麼?

這很簡單,又想馬兒跑,又想馬兒不吃草,你劉邦什麼好處都沒應下,換誰也不願意來啊,所以這一次對楚軍的合圍以失敗而告終。

於是,雙方進行了歷史上著名的“鴻溝和議”,以戰國時魏國所修建的運河:鴻溝為界,劃分天下。九月,西楚霸王項羽率十萬楚軍繞南路、向固陵方向的迂迴線路向楚地撤軍。劉邦也欲西返。

韓信十面埋伏圍困項羽,卻留個口子網開一面?事實遠非如此簡單!

但是,正當 、劉邦打算率軍西返之時, 張良、 陳平卻建議撕毀鴻溝和議,趁楚軍疲師東返之機自其背後發動偷襲。張、陳二人為:“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建議“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

劉邦一聽,很好,馬上撕毀協議,向楚軍突然發起追擊。

這一次劉邦仍然沒有吸取教訓,轉眼就又要集結韓信和彭越的軍隊來合擊楚軍。果不其然,韓信和彭越又沒有來,好歹人家項王都知道分封天下,你劉邦老想著空手套白狼能行嗎?所以劉邦又敗了。

之後他總算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採取張良的建議“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與共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 谷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意思是,您好歹給人家些好處,讓人家有這個動力幫你打天下。

於是,陳以東直到大海的大片領土封給齊王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封給彭越。就這樣,劉邦以加封土地為報酬,終於搬動了韓、彭二人,使他們盡數揮軍南下,同時命令劉賈率軍聯合英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軍共同發動對項羽的最後合圍。

韓信十面埋伏圍困項羽,卻留個口子網開一面?事實遠非如此簡單!

垓下之戰隨之開始。

這時候大家可能會想,這肯定是漢軍嬴啊,這劉邦許下這麼多好處,聯軍肯定眾志成城,所以項王肯定敗了。

大致一看,說得好像有幾分道理,但其中隱藏的心機大家可能還是想不到。這裡筆者為大家講解一下漢軍的分佈,當時韓信、彭越、 英布等會合劉邦後, 十二月在垓下將向江南撤退的十萬楚軍層層包圍。漢軍以韓信親率三十萬人為主力,孔將軍為左翼,費將軍為右翼,劉邦坐鎮後方,周勃、柴武等預備軍在劉邦軍後待命。

這樣一來,漢軍就呈“品”字形對楚軍進行包圍之勢。

韓信十面埋伏圍困項羽,卻留個口子網開一面?事實遠非如此簡單!

為什麼要如此分佈呢?

從劉邦的角度來看,原因有三個。

一是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的軍事才能,他沒有能力駕馭這種接近百萬人的大混戰,更別說打敗強大精悍的項羽了,而且他在項羽手底下也吃了不少虧。

二是識人有術,正所謂“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他既然將韓信拜為大將軍,就在對韓信優秀軍事才能的一種肯定,相信他能指揮好這種大規模的集團作戰,也是應了那句歇後語:“韓信點兵,多多益善”,而且他能夠憑自身實力和能力創造歷史。

而事實上,韓信也不是那種華而不實之人,自韓信拜大將軍以來,戰功顯赫,所以由韓信指揮這場戰役,非常合適。

三是消耗兵力。

消耗誰的兵力?當然是韓信的。韓信手握三十萬大軍而劉邦只有十萬,所以不管這場戰役獲勝還是失敗,手握重兵的韓信始終是一大隱患,所以他可以把戰場指揮權交給韓信,但也必須讓韓信的大軍去正面對抗項羽,這就是帝王的心計。

韓信十面埋伏圍困項羽,卻留個口子網開一面?事實遠非如此簡單!

而從韓信的角度來看,漢軍畢竟是五路大軍臨時組合在一起的,在各自訓練、軍事修養等方面都需要磨合的,但是楚軍是不會給韓信磨合的時間。

而且楚軍現在雖然被困,但其戰鬥力仍然不可小覷,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楚軍這十多萬主力部隊是項羽的老本,是他多年來一手打造的主力部隊,是一隻經過很多大風大浪的精銳之師,跟著項羽的正面作戰中,幾乎沒有打過敗仗。

二是雖然楚軍最後的智囊——范增已經脫離楚軍,但是項羽手下還是擁有一批極具指揮才能的將領,而他本人更是全軍的信仰,只要霸王在,楚軍的魂就不會散。

所以面對這種情況,韓信只能選擇相信自己手下的三十萬軍隊,這支自己最熟悉的軍隊。大戰正式開始,《孫子兵法》曰:“歸師勿遏,圍師必缺,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兵聖孫武告訴後人,用兵切勿和一心死戰的軍隊作戰。所謂“兔子急了也會咬人”就是這個道理。

韓信十面埋伏圍困項羽,卻留個口子網開一面?事實遠非如此簡單!

而被譽為“兵仙”的韓信熟悉各種兵法,也不可能不知道這一計策,但是對手是誰?西楚霸王項羽!所以韓信並沒有用這一戰法。他熟知項羽所率領的楚軍最擅長直線衝鋒,真要給項王留個口,可能就會被他全身而退,因此韓信如何應對呢?

前面講到過,他將這三十萬大軍分成三部,而且呈“品”字形分佈,自己擔任與霸王交戰的主力。

這一次總計投入戰場共四十多萬漢軍,其規模宏闊,兵力集中,前強後弱,兩翼靈活,開合有度,攻守自如,呈三層梯隊縱深部署, 堪稱完美無瑕的戰陣。項王也沒有令他失望,率領著如虎狼般的楚軍一路向前,破開漢軍的防禦。

韓信十面埋伏圍困項羽,卻留個口子網開一面?事實遠非如此簡單!

而韓信呢,繼續以較少的兵力引誘霸王向前衝鋒,可是儘管霸王勢如破竹,但漢軍的包圍潰了一層還有一層,可見這是韓信用來消磨項羽漢軍戰意的最好辦法。霸王畢竟是霸王,這一層層的防禦盡數被破開,但韓信等的就是這個時候。他讓漢軍急忙撤退,項王一看,以為漢軍潰敗,於是乘勝追擊。

可事實上,就在韓信所部向後退卻的時候,左右兩翼的孔、陳漢軍已開始從兩翼迂迴殺到了楚軍的側背,成功的將楚軍騎兵與步兵分割兩半,韓信適時再指揮後卻的漢軍返身殺回,穿插包圍,各個擊破。

在古兵法《六韜》之中,詳細記載了這種打法,即“強弩兩旁,射其左右,車騎分為烏雲之陣,備其前後。所謂烏雲者,烏散而云合,變化無窮者也。”而項羽正是犯了顧頭不顧尾的錯誤,才會讓自己的軍隊被攔腰切斷。

到了這個時候,大局已定,項王知道自己已經無力迴天,所以只能亂軍中突圍,十萬楚軍只剩二萬,之後又被韓信窮追猛打,最後只剩八百江東子弟。

韓信十面埋伏圍困項羽,卻留個口子網開一面?事實遠非如此簡單!

所以說,垓下之戰中,韓信是真真正正地將項王“十面埋伏”了,根本就沒有因為英雄惜英雄的情懷,或是我們後來看到的關羽華容道義釋曹操的風範。

作為“兵仙”的韓信是不可能給這個剛愎自用,充滿潛在暴君潛質的霸王留活路的。

此外這個“十面埋伏”也是後人虛構的(出自於元·無名氏《抱妝盒》第二折:從今後跳出了九重圍子連環寨,脫離了十面埋伏大會垓),旨在突出韓信傑出的軍事才能,不過“四面楚河”倒是可以考證。因此,說韓信給項羽留個口子,網開一面的說法,實際上是站不住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