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南廣週報│尋訪南昌最美小鎮:天下羅姓出自柏林村

南昌縣小藍經濟開發區內,有一個尋常而又不尋常的古老村落——柏林村。其尋常在於這裡的村貌、風土人情等與其他傳統村落並無二致,而其不尋常之處是該村的始祖為西漢羅珠(相傳為南昌城的實際建造者),以及因“萬羅柏林出”、“先有柏林羅後有江西省”和“天下羅家無二派”三句老話而聞名天下。

南廣週報│尋訪南昌最美小鎮:天下羅姓出自柏林村

柏林村位於南昌縣小藍經濟開發區

小村的故事從羅珠開始

據羅氏族譜記載,公元前231年,羅珠生於今湖南瀏陽市。之後,羅珠“長而好學,以通經術、敦品行受知遇於漢高帝”,被任為治粟內史,位列九卿,專掌谷貨,是管理國家財政的中央級高官。任內,羅珠使“賦稅寬平,國用優給”,政績可觀。呂后時期,他不與佞臣為伍,毅然辭官,隱居豫章梅嶺洪崖。其族人在豫章郡境內生息繁衍,人稱“豫章羅氏”。

南廣週報│尋訪南昌最美小鎮:天下羅姓出自柏林村

天下羅氏在柏林村舉辦宗親活動

多年來,豫章羅氏後裔與學者,以江西地方史志與羅氏祖傳族譜互證,提出西漢羅珠是繼灌嬰之後,首建豫章古城的實際負責人。

江西科技師範大學教授黎傳緒在《羅珠肇基豫章羅氏考略》一文中引《豫章羅氏宗祠重修祠志序》中的話說:“吾羅姓豫章始祖,諱珠,字懷漢公,本諸學問文章,發為功名事業。佐漢高開國,內而治粟,外而太守。繼灌侯之後,竟築城之功。”

南廣週報│尋訪南昌最美小鎮:天下羅姓出自柏林村

灌嬰群雕

南昌大學教授、省文史館館員俞兆鵬曾經進一步考證過:灌嬰和陳嬰當時平定的豫章“在江北淮水南”,並非漢初的豫章郡;灌嬰和陳嬰都沒有到過江西;秦代尚無豫章郡,只有九江郡。俞兆鵬認為,事實真相是漢初設立的豫章郡由灌嬰於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始築,羅珠於漢惠帝三年至七年(公元前192年至前188年)繼成,築城的主要建造者就是羅珠。

“南昌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還保留有珠公的宗祠,而羅珠築成豫章郡城的史事已載入《中國地域文化通覽·江西卷》。”羅氏後裔、豫章羅珠文化研究會會長羅玉英告訴記者,江西地方誌、典籍、羅氏族譜等資料證實,羅珠在建豫章(南昌)郡城立有殊功。

南廣週報│尋訪南昌最美小鎮:天下羅姓出自柏林村

豫章羅氏柏林堂

到了北魏景元三年(公元262年),相傳羅珠第十三世孫羅瑭夢見“柏移北林,瑭至南瑭”,琢磨很久不知道什麼意思,於是向主管宗廟祭祀的宗伯求教。經過解夢,羅瑭騎馬按夢中所見,一路向南,最後到了一個小村莊,和村裡黃莊主的女兒成親了。婚後,羅瑭夫婦在所居村莊附近種下了一片柏樹,柏林村由此得名,羅瑭也得了一個“柏林公”的雅號。

羅賢訪介紹說,柏林羅氏自羅瑭開基以後,人丁興旺,顯赫數百年。由於做官、經商、謀生、避禍等等原因,羅氏後裔逐漸遷徙五湖四海,於是有了“萬羅柏林出”這句話。柏林村建村以來,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而江西省還是在元朝才開始設定的,所以才有“先有柏林羅後有江西省”的說法。所謂“天下羅家無二派”是說羅氏目前的排行字輩,都是80個字,由宋代禮部侍郎羅盛得和明代儒學訓導羅文溥先後用40個字來統一天下羅氏。羅文溥制定的字輩,以“忠孝”起頭,其中特別指明羅氏家族發源於豫章,“芳名振豫章”。

南廣週報│尋訪南昌最美小鎮:天下羅姓出自柏林村

豫章羅氏忠孝祠已成為旅遊文化經典

就是這樣一個古老村莊,與海內外2000多萬羅姓人有血緣聯結。據羅賢訪介紹,羅氏後裔遷徙五湖四海,遍佈我國港澳臺地區及韓國、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南昌已與韓國羅州市締結友好城市,韓國羅氏後裔近幾年已有幾批較大規模的隊伍來南昌尋根。

南廣週報│尋訪南昌最美小鎮:天下羅姓出自柏林村

南昌縣已建設豫章羅氏忠孝祠,將1700多年曆史打造成文化產業和特色旅遊景點。下一步,柏林村將圍繞忠孝祠建設文化長廊,將羅氏後裔羅貫中的作品《三國演義》“搬”上長廊,豐富文化旅遊的內涵。

大多數歷史文化古蹟被毀

柏林古貌,風景秀美。其東面不遠處是樹木蔥鬱南北走向的岱山,婉如玉帶的今雄溪河沿著山勢自南向北流入贛江。西面,越過阡陌平川就是贛江,北面是粼波閃閃一望無際的象湖,南面則是萬傾良田。

南廣週報│尋訪南昌最美小鎮:天下羅姓出自柏林村

今柏林村村貌

古村柏林,人文薈萃。據記載,這裡自晉代至清末,出過眾多的進士,甚至還有不少人被封王、封相。

柏林村昔日還有驛道穿村而過,車馬馳奔,村邊的染湖(今銀湖)連線象湖,帆船蔟蔟,如過往之鯽。由於水陸交通便利,這裡的商貿集市也很繁榮發達。據記載,柏林村鼎盛時期在晉、隋、唐、宋年間,最繁榮時期有過3條商貿大街。每日集市,熱鬧非常。但從清代開始衰退,每日集貿改為三、六、九日當市,延至於今,街道也只剩下一條,且大大縮短。

南廣週報│尋訪南昌最美小鎮:天下羅姓出自柏林村

自建村以來到明末期間,柏林村還建有眾多的牌坊、閣樓、書院等多達80餘處,其中較為著名的有唐時河南尹羅歡(宏慶)所建“百花臺”,舉賢良劭京、劭權兄弟所建“望煙樓”,南唐羅穎所建“沂水閣”,北宋理學名家羅從彥(仲素)所建“邀月臺”,以及“退居樓”、“哀忠臺”、“罰撻臺”、“獎善堂”、“尚義之門”等等。然而,滄桑鉅變,這些古建築大部分毀壞殆盡。現僅存留的“贈劍古蹟”,是由南朝陳丞相羅景彥始建於陳武帝年間(558年),為紀念羅瑭贈劍許遜治水有功而建,中間曾多次修葺,而今僅存斷臂殘墻,但“贈劍古蹟”四個字仍依稀可辨。

位於柏林村的北固禪寺,又名柏公庵,南唐時,由羅天倫(大學士羅穎的父親)始建。寺廟座北朝南,建築宏偉。到明代,從象湖連通滕王閣、青雲譜,構成三角鼎立之勢,眺遙相望,可與之媲美,是當時的三大景點之一。該寺曾數度廢興,但無詳細史料記載。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本期

:編輯:羅黎 監製:王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