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王朝戰爭時期,普魯士軍隊的戰爭觀和戰略思想

19世紀中期的普魯士,正處於工業革命帶來的技術變革時期;而且,由於普魯士受到法國資本主義的影響,這使得整個普魯士處於由封建專制統治向資本主義過渡的時期。因此,這一時期的普魯士的軍事思想也處於一個過渡時期,一是軍人思想上帶來的變化,二是物質基礎上面帶的變化,雙重變化導致普魯士的軍事思想處於一個新舊交替和魚龍混雜的局面,它的具體表現形式就是軍隊的編制、武器裝備和戰略戰術上在不斷變革,抽象一些的表現形式就是軍隊對戰爭觀的看法。另一個方面,在這一段時期內,由於普魯士綜合國力的提升,使得統一德意志成為了可能,隨著普魯士統一德國的腳步不斷加快,更是直接喚起了德意志的民族主義,而德國的統一又讓德意志民族主義的信心爆棚。統一後的德國更像一個放大版的普魯士,而普魯士的軍事傳統使得統一後的德國在軍事上帶有一種強烈的擴張性,這也是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一個原因。

本文主要講解普魯士統一德國時的戰爭觀和新的戰略思想的形成。

王朝戰爭時期,普魯士軍隊的戰爭觀和戰略思想

普魯士統一德意志的戰爭觀

19世紀初期的普魯士軍事改革對後世有著深遠影響,尤其是普魯士的軍事家克勞塞維茨對戰爭觀的看法,更是對他的後輩們有著啟迪的作用。克勞塞維茨曾經說過一句非常經典的話:

“戰爭總是在某種政治形勢下產生的,而且只能是某種政治動機引起的,戰爭無非是政治透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

這句話放在普魯士身上 就是這麼個意思:普魯士要想實現德意志的統一,就得需要德意志在政治上統一,要想實現這個目標唯有透過戰爭才能達成。克勞塞維茨對戰爭的這種看法非常深遠的影響到了他的後輩,他的後輩們幾乎一致性的認同這一個觀點。首先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俾斯麥,俾斯麥是克勞塞維茨戰爭觀的最堅定執行者,俾斯麥認為要想融合整個德意志,戰爭是不可避免的,戰爭是實現德意志統一的唯一途徑。他曾在他著名的“鐵血演講”中,非常明確的表達了他對戰爭的看法。他認為普魯士在德意志中的地位不是由它的自由主義決定的,而是由它所擁有的力量來決定的;它的力量很大程度上來源於軍事實力,只要看一眼地圖就會很清楚普魯士處在一個什麼樣的環境中,從東普魯士一直到勃蘭登堡都是一個長條形的版圖,而瘦弱的身板是很脆弱的,因此普魯士必須擴大軍事實力,掌握最強的力量,而後靜待時機;同時德意志諸邦國又是分散的、弱小的,這使得德意志的邊界從來不具備一個安全性和獨立性,而維護德意志的安全這本該是由所有德意志人來承擔的。在當下的德意志境內已經不能透過諸侯聯合會和少數服從多的決議來解決這些重大問題,長期下去會不可避免地進入一場嚴重的內耗當中,只有透過鐵和血的統一戰爭才能解決的這些問題。

王朝戰爭時期,普魯士軍隊的戰爭觀和戰略思想

俾斯麥

通過了解這一段時期的普魯士的軍官們,我們會發現他們就像商量好了一樣,他們日常的言行舉止中都透漏出了對戰爭相同的認識,他們一致性的認為德意志要想統一,戰爭是不可避免的。比如普魯士的總參謀長老毛奇,老毛奇非常看重政治和軍事的關係,因此他非常認同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觀,他認為永久和平只能是夢幻,戰爭是不可避免的。他覺得戰爭是為維護國家生存和民族獨立的必要手段,而軍隊是貫徹這一手段的最直接力量。在這方面他跟俾斯麥可謂是雙劍合璧,老毛奇代表的是軍方,也就是說普魯士軍方跟俾斯麥是相同的看法。俾斯麥理解的戰爭觀跟普魯士軍方形成了統一,那麼透過武力來統一德國就不是他個人的一廂情願,而是整個普魯士容克貴族們的一致性看法。

在俾斯麥剛剛上臺的時候曾經遭到外界的激烈反對,他們指責普魯士是受外交政策冒險家支援的暴力統治。俾斯麥在他的鐵血道路上對抗這股反對潮流時,反擊的最有力的手段就是運用民族主義的口號來吸引整個德意志民族的團結。他不懼怕外國強權的恐嚇,他直接對外國勢力表明:德意志民族不接受現狀,必須要團結,為了達成這一目標我們不怕外國的干預,即便是透過戰爭來解決。

王朝戰爭時期,普魯士軍隊的戰爭觀和戰略思想

普法戰爭

對丹麥戰爭是提高普魯士在德意志地位的最好選擇,而對奧地利的戰爭則是普魯士奪取德意志境內霸主地位的必經之路,對於俾斯麥而言,從他就任首相的那一刻起他就決心發動普奧戰爭。他非常明白一山不容二虎的道理,德意志的命運,不能用雙雄並立的協商政策來解決,而只能用拳頭來決定。對法國的戰爭則是普魯士反抗外國強權的戰爭,普奧戰爭讓普魯士統一了北德意志聯邦,而由於南德意志聯邦在地緣位置上靠近法蘭西帝國,並受到法蘭西帝國的影響,普魯士要想統一南德意志聯邦就必須要解決法國這個阻力。俾斯麥曾經在普奧戰爭結束後的第二年預言,與法國的戰爭會在5年後爆發,隨著事態的發展俾斯麥又認為普法戰爭會在2年內爆發。因為他知道歐洲的霸主法蘭西帝國不會容許德意志南部和北部的統一,因為這會威脅到法國的地位和安全,而現在普魯士的統一之路越來越近,那麼戰爭勢必會提早爆發。而要想打贏與法國的戰爭,俾斯麥就必須要拉攏南德意志聯邦,而南德意志各邦還存在著反普魯士情緒,一直遊離在北德意志聯邦之外,俾斯麥明白這一切是法國在背後搗鬼。因此,俾斯麥認為,要使南德意志各邦認同他的德國統一計劃,一切都要上升到民族團結的高度才能解決,也就是說透過民族保衛戰的道路來實現德意志的統一。

王朝戰爭時期,普魯士軍隊的戰爭觀和戰略思想

普魯士的軍事戰略思想

在這一段時期,由普魯士主導的德國統一戰爭在整體大戰略上奉行殲滅戰戰略,主張主動進攻,透過速戰速決迅速結束戰爭。首先普魯士在思想上認同俾斯麥的戰爭觀,然後認同普魯士戰爭觀的軍隊在戰略上就是奉行進攻的原則。普魯士軍方的靈魂人物老毛奇在1866年4月的一份備忘錄中寫道:

“我們一旦實施了動員,就不必擔心承擔侵略者的責任,任何等待都會毀掉我們的形勢”。

在對法戰爭上,老毛奇就要求他底下的軍官們不必害怕擔負侵略者的罵名,既然採取主動進攻的戰略,就不要有這些負擔。在普法戰爭勝利之後,新興的德意志在面對另一個歐洲強國沙俄帝國的時候,老毛奇統轄的總參謀部就早早地開始制定對沙俄的作戰計劃,在制定作戰計劃時老毛奇就要求參謀軍官們要毫無顧忌的迅速行動,不要擔心侵略的指責。老毛奇認為只要具備對沙俄作戰的條件,一旦下定進攻的決心,就可以不必浪費時機,主動發動對沙俄帝國的進攻,對待敵人絕對不能手軟。

王朝戰爭時期,普魯士軍隊的戰爭觀和戰略思想

普法戰爭

毛奇的軍事思想受克勞塞維茨的影響很深,他認為戰略進攻是通向目的地的直路,而戰略防禦則是彎路。他認為在戰略上保持進攻的態勢。但是這種戰略上的進攻又區別於其他的進攻戰略,老毛奇主張在戰略上保持進攻,而在具體的戰術上則保持防禦,也就是戰略進攻與戰術防禦結合起來。比如對法的戰爭時候,明明是普魯率先做好的戰爭準備,但是普魯士並沒有主動挑起與法國的戰爭,而是首相俾斯麥透過外交手腕巧妙地激怒了法國人,讓法國先發起戰爭;而等到雙方正式宣戰以後,普魯士的軍隊動員也都比法軍快,而且更早的部署在德法的萊茵河邊境,但是普魯士聯軍並沒有主動出擊,而是擺出了一副咄咄逼人的進攻姿態;而法軍部署的兵力要比普魯士聯軍的少,準備也不充分,但是法皇依然下達了率先進攻的命令,法軍率先越過了德法邊界發動進攻,而普魯士聯軍則在戰術上首先採取守勢,而後再找準方向發起進攻。正如老毛奇所說的:

“一個機智的統帥可以從戰略的角度選擇具有進攻性質的防禦陣地,迫使敵人從該地向我們發動進攻,等到敵人傷亡慘重、軍心動搖、筋疲力盡時,我們才轉入進攻。這樣就把戰略進攻與戰術防禦很好地結合了起來。”

這段話的意思是,在戰略上選擇一個能夠體現己方進攻的陣地,但是這個陣地在戰術部署上能夠很好地進行防禦。咱們就從軍事上分析,不從外交政策上,比如說我要進攻一個國家,那麼我的軍隊就迅速的越過雙方的邊境線,並且在對方的領地上佔領一個能夠進行防禦但是又極具威脅性的陣地,而且向你傳達出一種我要繼續進攻的姿態,逼著你的軍隊來跟我決戰,但是當你的軍隊到來後我並不攻打你,只是佔領這個地方,讓你主動來進攻我這個陣地,然後我進行防禦等到你疲軟之後我再進攻。

王朝戰爭時期,普魯士軍隊的戰爭觀和戰略思想

老毛奇

老毛奇繼承了克勞斯維茨的軍事理論,在戰爭中要求優先徹底的殲滅敵人有生力量,這在普法戰爭中得到了最好的體現,當普魯士聯軍直通巴黎的道路完全開啟時,普魯士聯軍並沒有直接攻打巴黎,而是掉頭率先解決掉法國麥克馬洪一部。老毛奇認為佔領地盤並不是作戰的主要目標,而是優先解決掉敵人的軍隊,因為只要對方還有抵抗的力量,戰爭就沒有結束。為了達成這個目的,老毛奇尤其注重追擊潰敵的重要性,因為一旦錯過追擊的機會,就有可能讓敵人的殘餘勢力再次重新聚集,給己方軍隊造成新的損失。普魯士認為戰爭必須要速戰速決,因為當下的戰爭動輒就會動員上百萬人,這會造成補給的巨大困難,同時也增加國家財政的負擔,進而影響到整個國家的方方面面,給國家造成巨大的損失;而國家動員能力的提高和鐵路輸運的軍用價值,為速戰速決提供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