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大清閉關鎖國究竟是封建磕頭禮制毒害還是對朝貢制度的傳承?

有一種傳承叫王朝體制的毒害,有一種毒害叫朝貢制度下的閉關鎖國,這用在既遠且近的大清王朝時代應該說是相當精準的了。

在人們的觀念裡,大清國是閉關鎖國的代名詞。自鴉片戰爭以來的屢屢被動挨打,簽訂不平等條約,既割地又賠款的,顏面喪失殆盡。大清朝的屢屢被動挨打在很多人看來,這是清朝皇帝的閉關鎖國、堅持封建禮制造成了大清朝的覆亡。其實這個問題,清朝皇帝也很委屈。

事實並非如此,閉關鎖國並非清朝皇帝的發明創造。雖然說從順治帝時代起,為隔絕東南沿海各省人民以及鄭成功的反清活動而把海禁作為“堅壁清野”式的行動。順治帝為穩固政權,於1656年頒佈了禁海令。要求商民不得私之下海,不得將糧食貨物等與逆賊貿易。違反者,斬首,貨物充官。

大清閉關鎖國究竟是封建磕頭禮制毒害還是對朝貢制度的傳承?

清朝海禁政策引發的官民衝突

後來,從鄭成功由廈門渡海驅逐了在臺灣的荷蘭殖民者,在這裡建立了反清政權,順治帝更進一步加強了禁海令。從此,清朝皇帝開始了閉關鎖國政策。事實上,清朝的海禁政策基本上是延續了明朝時的狀況以及歷代王朝的朝貢制度一脈相承的。應該說,清王朝是中國歷史上朝貢與封建禮制的接駁者。

明朝時,要求對華貿易的主要有葡萄牙和西班牙,明朝末年甚至來了東印度公司。但是,他們的要求通商是具有強權性質的。

就說當時的西班牙吧,它是最早與中國接觸的西方國家。西班牙接觸中國始於1514年,這是明朝皇帝朱厚照當政的第九個年頭,這一年葡萄牙人又駕著商船來到廣東屯門,要求貿易通商,明王朝沒有答應。過了三年,葡萄牙人又駕著商船來到了中國,這一次葡人的名頭仍然是朝貢通商。但是行為方式卻讓本來就很有個性的朱厚照大跌眼鏡。葡萄牙商船進入廣東東莞水域時,卻發起炮來。用明末大儒顧炎武的話說,“大炮迅烈,震駭遠近”。[1]

大清閉關鎖國究竟是封建磕頭禮制毒害還是對朝貢制度的傳承?

順治皇帝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更把這種制度固定了下來。不過,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把這種制度發展到處理中國與周邊國家、部落的關係上。到了兩漢,這種形式又有了豐富和發展。漢代《淮南子》(原訓道)中說:“海外賓伏,四夷納職。”這是以禹的故事說明漢朝以恩德使得外夷對古老中國的朝貢制度產生了認同感,使得他們紛紛前來稱臣納貢。到了隋唐,這種朝貢制度發展得更為積極。隋煬帝時,他曾經派兵征服林邑,為顯示隋朝作為中原王朝的正統,隋煬帝甚至還派出使者前往赤土、真臘、婆利等國宣揚中土的博大、恩德,吸引東南沿海國家前來朝貢。

大清閉關鎖國究竟是封建磕頭禮制毒害還是對朝貢制度的傳承?

明清時期體現朝貢制度的舞臺劇

唐朝的朝貢制度又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況,我們都知道,它是中國歷史上非常鼎盛、強大的時期。用一句俗話說,富在深山有遠親,何況是富饒、強盛的大唐呢?況且,大唐王朝在李世民之世,他注重對外開放,加強與世界各國的交流與聯絡,一時間使得“大唐貞觀以後,聲教遠被,自古未通者重譯而至,又多於梁、隋焉。”[2]毋庸說,盛世大唐就像一個積累了巨大財富的大財主,朋友多、親戚多,即便是歷史上未曾於中國通貢的國家也競相於中國建立貢使關係。

宋、元、明、清各個時期,朝貢制度不斷得到豐富和完善。宋朝在唐朝管理朝貢事宜而設立專門的“鴻臚寺”基礎上,又在沿海設定了類似於外賓招待所的“來遠驛”;元代中國是地域遼闊,地跨歐亞,盛極一時的朝代,加之元世祖十分重視對外開放,完善的朝貢制度是吸引周邊國家建立關係的重要措施,為吸引周邊國家與中國建立朝貢關係。元世祖給東南沿海地方官下達了這樣的諭令,“諸蕃國列居東南島嶼者,皆有慕義之心,可因蕃舶諸人宣佈朕意,誠能來朝,朕將寵禮之,其往來與市,各從所欲。”[3]

大清閉關鎖國究竟是封建磕頭禮制毒害還是對朝貢制度的傳承?

明末清初時期航行在中國海域的葡萄牙商船

元世祖的這個諭旨很明確,要求東南各國前來朝貢。屆時,天子將施予恩遇,並准許往來互市貿易,這個諭旨也說明了,元世祖希望透過各國的朝貢來體現元朝的天朝上國地位。對於挑釁這種至高無上地位的,元世祖也表示將予以打擊和懲罰。元世祖歡迎“來朝”和允許自由互市的旨意,還真吸引了東南亞各國前來朝貢,相繼有馬八兒、俱蘭、爪哇等國遣使來元,與元朝展開了頻繁的外交活動。

從元世祖的諭旨中也可以看出,封建王朝的朝貢制度與朝貢貿易制度是相伴隨的。元朝之前的對外貿易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民間的互市貿易,一種是隨貢貿易,兩種貿易都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兩國的關係可以說是朝貢貿易的晴雨表。朝貢關係好的時候,貿易得到加強,朝貢關係不好的時候,貿易也隨之停滯,這應該就是閉關了,但當時的閉關不像後來的大清那樣完整意義上的閉關鎖國。比如說宋朝吧,閉關禁令是有針對性的。北宋徽宗的時候,由於他的腐朽、荒淫,社會已經很混亂了,外侮也百倍於前。為穩固江山,他提出了“禁私物奸人下海”的禁令;到了南宋,國力和疆域更是大不如前,南宋王朝為防範外敵入侵,穩固江山,更是提出對外貿易“禁販金銀”,禁止銅、金屬外流的禁令。看來,對外貿易是站在維護天朝地位的基礎上進行的。

大清閉關鎖國究竟是封建磕頭禮制毒害還是對朝貢制度的傳承?

歐洲畫家筆下的清朝時廣州十三行通商口岸

明朝初年,國力強盛,朝貢制度、對外貿易又得到了加強,明初曾有三寶太監鄭和率領船隊七下西洋的外交大事。當時的西洋指的是現在的南洋和印度洋。明朝初年的對外貿易也是有互市貿易和隨貢貿易兩種。這裡需要說明的是,這之前的朝貢制度大都是建立在宗藩關係的基礎上的,因為,當時的中國還沒有與西方發生大規模的關係,而只是與四鄰國家建立關係,而朝貢制度正是宗藩關係的一種表現形式。由於中國曆代王朝無論在國力上、文化上或是經濟上都超過四鄰國家,因而與這些國家建立關係,中國都是以“天朝上國”自居。況且,當時的許多亞洲國家為免遭它國的侵凌,也希望得到中國的保護。這樣,納貢建立關係,建立保護與被保護的宗藩關係便隨著朝貢制度的執行而確立起來。

明朝中葉以後,這種以朝貢制度為表現形式的宗藩關係,逐漸被打破了。西方國家工業化的發展,使他們急於向亞洲擴張,尋找新的市場以及原料供給地。甚至他們向中國擴張,把中國也作為他們的掠奪基地,這種新的趨向,使得中國在四鄰國家占主導地位的優勢漸漸喪失了。但是這個轉變過程,封建統治者並不認同,仍然以上國自居,甚至對西方採取了關門政策,這樣,中西方的矛盾和衝突不可避免地發生了,以至於後來發生了鴉片戰爭。

大清閉關鎖國究竟是封建磕頭禮制毒害還是對朝貢制度的傳承?

大清時的十三行

說到這裡,我們仍然要回到明朝皇帝朱厚照時代。1517年,當葡萄牙人以朝貢為名又是炮轟又是利誘的要求貿易通商。這位沉湎於女色、不喜朝政的年輕皇帝,這一刻的態度倒很堅決,他以中朝與葡國相無朝貢舊例為由拒絕了。不用說,朱厚照要對葡人閉關了,但是葡人並不甘心,乾脆幹起了海盜的勾當,在廣東海疆四處搶掠。這樣的舉動,很有個性的朱厚照當然要有所反應了,於是發兵征討。這邊征討,可是那邊葡人卻與明朝軍隊玩起了“捉迷藏”的遊戲。明朝軍隊到了廣東,葡人就跑到浙江;明軍來到浙江,葡人就跑到福建。後來,葡萄牙人乾脆勾結日本海盜,成為明王朝東南海疆的一大隱患。到了1553年,也就是明朝嘉靖三十二年,葡萄牙人終於衝破了明王朝的海關禁令,他們藉口以“舟觸風濤,願借濠鏡(澳門)地暴諸水漬貢物”的欺騙手段,強租了澳門。這一租便賴著不走了,中國澳門成為他們殖民侵略的前沿陣地,後來這裡發展成為西方各國對華貿易的橋頭堡。

當時的西班牙也是一個強國,它看葡萄牙人獲得了利益,強租了澳門,在1575年也要求對中國貿易通商。起初,西班牙的要求,福建地方官答應了,允許他們來福建互市貿易。但當時已經侵佔菲律賓的西班牙殖民當局卻不準中國商船前往菲律賓,並大肆屠殺在菲律賓的中國僑民。明政府出於對西班牙的戒備,不得不中止了福建互市貿易。此舉西班牙人並不甘心,又於1598年提出在廣東互市貿易的要求,這個要求被廣東當局拒絕了。後來,西班牙人乾脆自行在廣東虎跳門自行建屋,群居不去,被明朝軍隊驅趕,才算離開。這樣,中國與西班牙的貿易關係也宣告停頓。

大清閉關鎖國究竟是封建磕頭禮制毒害還是對朝貢制度的傳承?

東印度公司的鴉片倉庫

繼西班牙之後,荷蘭也提出了與中國貿易通商的要求。當時,荷蘭有海上霸王之稱,但是,荷蘭的通商要求也有點兒強逼性質。它也是駕著大船攜著巨炮來的。這樣的架勢,明王朝自然要拒絕了,後來,荷蘭軍隊侵佔我國澎湖,進犯鼓浪嶼,並非法佔領了臺灣,後被鄭成功驅逐才離開。

明朝末年,英國也提出了與中國通商的要求,當時,英國已取代了荷蘭的海上霸主地位。但是,它與中國的通商要求也別無二致地是以武力相伴隨的。1637年,英國一艘武裝商船來到中國,要求貿易通商。英國商船進入廣東後,卻發炮轟擊廣東炮臺,“奪而據之,焚官署,截得商艇二、小艇一”。[4]明朝軍隊被迫還擊,並擊退了英國人的入侵,貿易通商也遭到拒絕。

從這些國家以武力相威脅,要求中國貿易通商的情況看,西方國家以強逼的手段,要求向中國輸入商品,中國封建王朝要戒備這種侵略,閉關成為一種手段。特別是順治入關後,一方面要防範國內沿海的反清力量,一方面要抵禦西方的殖民貿易,所以,他擴大了閉關政策。

大清閉關鎖國究竟是封建磕頭禮制毒害還是對朝貢制度的傳承?

鄭和下西洋繪畫

到了康熙年間,雄踞臺灣的鄭成功之孫鄭克爽降清,大清王朝最頭疼的心腹大患——臺灣抗清政權覆滅。如果仍然堅持海禁“防賊”,這樣的理由已經顯得很牽強了。再說,康熙帝經過幾十年的文治武功,綜合國力也在不斷加強,已經完全具備了抵禦外侮的能力。康熙帝順應形勢正式開放海禁,並設定了廣州、廈門、寧波、江海(江蘇雲臺山)四個海關。海禁一開,中西貿易開始變得頻繁起來。

康熙皇帝開放了海禁,活躍了對外貿易。那麼到了乾隆皇帝執政的時代,他為什麼又要收口閉關呢?乾隆繼位以來,雖然仍然號稱盛世,但是國力與康熙、雍正朝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呈現江河日下的趨勢。乾隆晚年,好面子的他處處標榜自己的功績,拼湊“十全武功”裝點盛世門面。他好大喜功,追求虛名的行為,不僅浪費了大量的國家財富,更加劇了朝廷吏治的腐敗。可以說,當時的官員十官九貪,是毫不誇張的。官員營私舞弊,賄賂公行。軍隊也是蠅營狗苟,貪腐成風,造成了武備廢弛。不論八旗還是綠營,都不勤操練,荒於武事,使得軍隊喪失了戰鬥力。這種情況,長時期浸淫於“歌舞昇平”虛假繁榮中的乾隆皇帝當然知道,就說和紳的貪腐吧,他內心很清楚,和紳在自己的保護下已經成為一個十惡不赦的大貪官,但是好面子和虛榮心理使他不願揭開這個蓋子罷了。

大清閉關鎖國究竟是封建磕頭禮制毒害還是對朝貢制度的傳承?

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商船

大清的國運日下,西方工業化的的日新月異,乾隆皇帝不可能一無所知。來自於西方的近代化發展對中國傳統小農意識的衝擊,他也應該是有所察覺的。但是,他不是去積極地學習和吸收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而是以閉關鎖國為手段,來躲避這種威脅。從此後,大清皇帝自乾隆皇帝、嘉慶、道光、咸豐、同治皇帝都一律採取既定的閉關鎖國政策,這一政策不僅禁錮了人們的思想,使中外貿易出現眼中的倒退,也是中國文明出現大倒退,最終這一政策,不僅招致了鴉片戰爭的發生,也導致了大清皇朝的走向滅亡。

——————

根據作品《晚清外交七十年》改寫。詳細內容請參看《晚清外交七十年》。

[1]沈渭濱:《道光十九年:從禁菸到戰爭》,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69頁。

[2]《通典》,卷188,《海南序略》,中華書局1984年版。

[3]宋濂等:《元史》卷10,中華書局1976版。

[4]夏燮:《中西紀事》卷一,《通番之始》影印本,第16,文海出版社印行。

[5]沈渭濱:《道光十九年:從禁菸到戰爭》,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8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