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榮和燒坊王家,源自赤水河畔的茅臺鎮的百年傳承!

榮和燒坊王家,源自赤水河畔的茅臺鎮的百年傳承!

赤水河,一條源自彩雲之南的美酒河,有詩人讚美之:集靈泉於一身,匯秀水東下。眾所周知,水是酒的血,當赤水河途徑茅臺鎮的時候, 和當地的土壤岩石環境形成獨特的環境。

茅臺鎮的地層由沉積岩組成,為紫紅色礫土巖,具有良好的滲水性,地面水和地下水透過兩岸紅層滲入赤水河,溶解了紅層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又經過層層滲透過濾,變得純淨澄澈,清甜可口,源源不斷地滲進赤水河,這也是茅臺鎮釀出的酒為何會醬香突出,口味幽雅細膩,酒體豐滿醇厚,回味悠長,酒液純淨透明、醇馥幽鬱的原因。據傳遠古大禹時代,赤水河的土著居民——濮人,以善釀酒。

漢代,今茅臺鎮一帶有了“枸醬酒”。《遵義府志》載:枸醬,酒之始也。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建元六年(前135年),漢武帝令唐蒙出使南越,唐蒙飲到南越國(今茅臺鎮所在的仁懷縣一帶)所產的構醬酒後,將此酒帶回長安,敬獻武帝,武帝飲而“甘美之”,並留了“唐蒙飲構醬而使夜郎”的傳說。這成為茅臺酒走出深山的開始,此後,一直作為朝廷貢品享盛名於世。唐宋以後,茅臺酒逐漸成為歷代王朝貢酒,透過南絲綢之路,傳播到海外。

到了清代,茅臺鎮酒業興旺,“茅臺春”、“茅臺燒春”、“同沙茅臺”等名酒聲名鵲起。“華茅”就是茅臺酒的前身。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偈盛燒房”將其產酒正式定名為茅臺酒。清《舊遵義府志》所載,道光年間,“茅臺燒房不下二十家,所費山糧不下二萬石。”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清代詩人鄭珍詠贊茅臺“酒冠黔人國”。清咸豐初年吳振棫《黔語》記載:“南酒道遠,價高,至不易得,尋常沽賃皆燒春也。茅臺村隸仁懷縣,濱河土人善釀,名茅臺春,極清冽……”。提起茅臺酒,就不能不提巴拿馬1915萬國博覽會,在這次博覽會上,茅臺獲得金獎,而當初茅臺鎮選送的醬香酒,就是由當時的榮和燒坊的王家選送,另一部分是“成裕燒坊”選送的。可以說,榮和燒坊就是茅臺酒的前身之一,而開創經營榮和燒坊的王家,則見證了茅臺的百年榮耀。

榮和燒坊王家,源自赤水河畔的茅臺鎮的百年傳承!

清朝同治年間,仁懷縣城三官樓石姓復業無嗣,抱養禮博裡二甲笠堡莊人王映奎(更名石榮宵)繼承產業,映奎更名石榮宵後,娶王氏為妻,納鄭氏、陳氏、梁氏為妾,長子王連城,名體芳,娶鄭氏,有子秉能、秉恩及女秉嫻,次子王鳴珂娶陳氏,生少章(1878~1930),又娶梁氏生澤生(1891~1845),王少章娶袁氏生秉坤(《族譜》寫作丙坤)(1907~1961),少章又娶陳氏生秉均(1912~1962),陳氏又為少章生女秉烈,長大後去成都求學定居。

王鳴珂次子王澤生在少章故後,接管家政,澤生任過仁懷縣茅臺區長,娶妻周氏名善富,生子王秉乾(1916~1951)、王秉懷、王秉權、王秉龍、女王秉媛。王秉乾在王澤生故後,與母親周氏同主家政及酒業經營。茅臺村另一富人王立夫既經營鹽號,投資釀酒。其譜說祖名王振發(1793~1875),江西吉安府人,逃難入籍,幫“天和”鹽號張老闆家,因勤勞機智,做了張家上門女婿而發跡。

光緒5年,王振發的么兒王立夫、石榮宵(王映奎)、孫全太各出資200兩白銀 辦起了“榮太和”酒坊(以三股東年齡排序,石榮宵取“榮”、孫全太取“太”、王立夫以“天和”號之“和”取入),石榮宵管財務,21歲的王立夫管銷售,孫全太因常年在跑生意只參與年終分紅,開始釀造起了醬香酒,並暢銷各地。

時間到了1914年,當時美國洛杉磯舉辦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當時的貴州指定,榮太和燒坊用兩百斤“回沙”茅酒裝瓶送築運京,再裝船運往巴拿馬參加萬國博覽會,也是第一次走出國門,參加世界級的博覽會。

第二年,1915年,仁懷縣溫水分縣單獨設習水縣,孫全太忙於在家鄉長沙擴充勢力,辭掌櫃事務,後與石榮宵談判妥協,經仁懷縣知事裁決,石榮宵退二百兩銀子(股金和利息)給孫全太,“榮太和”變為“榮和”酒坊。

榮和燒坊王家,源自赤水河畔的茅臺鎮的百年傳承!

1915年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茅臺酒一鳴驚人,獲此次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牌。自此,茅臺酒終於與法國科涅克白蘭地、英國蘇格蘭威士忌一起躋身世界三大名酒行列。其時的《舊金山報》對榮獲金獎的中國玉液茅臺酒做了專門的評價:“中國名酒風味獨特,又以冰晶而顯其長,受到西方各界人士的青睞。”至此,“茅臺酒”以“酒香為媒”成為博覽會上的明星,並直接由高階評審委員會授予榮譽勳章金獎。開始享有“世界三大(蒸餾)名酒”之一美譽,蜚聲中外,“王茅”更是被尊稱為“天下第一茅”。需要注意的是,當時並無茅臺酒這一正式名稱,當時的茅臺鎮的釀酒仍然是作坊式生產,最後當的政府以“茅臺造酒公司”的名義,選取當時較大的“成義”、“榮和”兩家作坊的酒樣參展。獲得金獎後,針對獎牌歸屬問題,當時的貴州省長公署進行了調查,也無法確定歸屬問題,當時貴州省省長劉顯世以“和稀泥”方式判決:成義、榮和共同享有獎牌和榮譽。

榮和燒坊王家,源自赤水河畔的茅臺鎮的百年傳承!

不久之後,榮和燒坊在重慶的報紙上刊登了廣告,鄭重澄清此事:本燒房開設貴州仁懷縣屬茅臺村裡有年所,深蒙各界嘉許,民國四年遠赴美國巴拿馬賽會,蒙給獎憑、獎牌,由農商部轉資來黔,承領在案。人所共聞此酒之特色,中外鹹知,茲再精益求精,不惜工資改良造作,總期盡美盡善為目的,如蒙仕商賜顧者,請認明麥子商標為記,庶不致誤,貴州仁懷縣茅臺村榮和燒房謹啟(印篆寫“榮和”在啟字之後)。如今,位於茅臺鎮巴拿馬1915廣場上的不完整的酒罐雕塑真實再現了當年摔酒的一刻。以當年獲獎時打碎的茅臺酒瓶為原型的主題雕塑“茅臺酒罐”,如今是茅臺鎮的標誌景觀。

榮和燒坊王家,源自赤水河畔的茅臺鎮的百年傳承!

位於茅臺鎮巴拿馬1915廣場的茅臺酒罐,裡面印有榮和燒坊在當時的報紙上發的原文,如實記載了榮和燒坊的這次巴拿馬金獎之行。

榮和燒坊王家,源自赤水河畔的茅臺鎮的百年傳承!

王少章1930年辭世後,“榮和”由異母弟王澤生接管,王澤生民國初年讀過貴州法政學堂,後供職於仁懷縣經費局,接管酒廠已值壯年,此時孫全太后人孫明遠在川黔邊防司令侯之擔部下任軍官,藉口股權問題找王澤生清算賬目,王澤生只好送去千瓶茅酒了事。

1931年王立夫辭世,子王承俊年方十七歲,次年其母為承俊娶金沙幾代為官且年長几歲的顏少禹為妻,到1936年王澤生還是讓王承俊自願退股退出“榮和”酒廠,王澤生退還了其本金並辦清了退股相關手續。王澤生獨家經營“榮和”酒廠至1945年辭世,後來“榮和”由澤生長子王秉乾(1919~1951)經營,秉乾畢業於貴州師範學校,任過茅臺鎮長,小學校長,他主持期開“榮和燒房”,窖坑由兩個增到四個,酒產量由一千至一千五百公斤增加到三千五至四千公斤,後來又增加兩大窖坑,產量最多能達到一萬二千公斤。後來在1952年,“榮和燒房”,估價舊幣500萬併入“貴州省專賣公司仁懷茅臺酒廠”。自此,位於茅臺鎮的榮和燒坊王家,見證了茅臺酒的百年榮耀,特別是在1915年獲得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的高光時刻,也是榮和燒坊王家難得的榮耀輝煌。

本文由每日文旅整理編輯,部分圖片素材來源於網路,如需轉載,請備註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