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酷說老子:只有忘掉自己的優秀,別人才會記住你的成就

作者:紫俠狼 來源:簡書上的打不開了,就複製他私下給的並配美景圖

還有上章應該是24中的,特此更正一下。。。。。

酷說老子:只有忘掉自己的優秀,別人才會記住你的成就

題引:

戰國時期,有一位大哲學家叫楊朱。

有一天他去一家小旅館住宿,發現旅館的主人有兩位小妾。

一位美若天仙,一位醜不堪言。

但是,這兩位小妾受到的待遇卻恰恰相反:

醜小妾倍受寵愛,美小妾則橫遭冷落。

這是為什麼呢?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踮起腳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

㊣跨者不行;

(邁起大步想要前進得快,反而無法走遠。)

㊣自見者不明;

(自逞已見的反而得不到彰明;)

㊣自是者不彰;

(自以為是的反而得不到顯昭;)

㊣自伐者無功;

(自我誇耀的建立不起功勳;)

㊣自矜者不長。

(自高自大的人不會繼續成長。)

㊣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

(從道的角度看,以上這些急躁炫耀的行為,只能說是剩飯贅瘤。)

㊣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因為它們是令人厭惡的東西,所以有道的人決不這樣做。)

以上就是通行的原文與翻譯。

酷說老子:只有忘掉自己的優秀,別人才會記住你的成就

【第五句】

㊣自伐者無功;

1

所謂“自伐”,就是自誇。

那麼,自伐的人為什麼反而“無功”呢?

無功,可以分為兩層含義:

第一層是指無法成功,第二層是指沒有功勞。

當然,老子的本意應該是指第二層。

不過,《道德經》從“出世”的那一刻起,就已經不屬於老子了。

母親雖然孕育了孩子,可孩子從來不屬於母親。

因此,不只是“自伐無功”,《道德經》裡的任何一句話,我們都沒有必要躲藏在老子腳印裡,墨守老子的本意。

一句話,在《酷說老子》這部“電視劇”裡:

老子並不是主角,他只是一個註腳。

2

我們先講第一層:

為什麼自伐者無法成功?

明代萬曆年間,有一位文學家叫江盈科。

上一篇中的那一個“姜是長在樹上的”笑話,就是出自他的著作《雪濤小說》。

今天,我們再來看一看書中的另一則笑話:

話說古時候有一位醫生,自詡華佗在世,扁鵲復生。

他吹噓自己最擅長治的病是:“駝背。”

而且還聲稱:

早上治療,晚上就可以復原。

當然,騙子只要廣告打得好,總能忽悠到一些善良的老百姓。

於是,就有一個駝背的人前去找他診治。

他是怎麼治的呢?

拿來兩塊門板:

一塊放到地上,讓患者躺在上面,然後再用另一塊門板壓在患者身上。

最後,他跳上去不停地踩踏。

結果,駝背是治好了,腰板也挺直了。

但是患者卻兩腿一蹬,兩眼一閉,斷氣了。

患者的兒子氣得敗壞地拉著他去見官,他卻辯解說:

“我專注治駝三十年,但管人直,哪管人死!”

酷說老子:只有忘掉自己的優秀,別人才會記住你的成就

3

怎麼樣?這辯護詞聽起來是不是很荒唐?

但我們要知道的是:

在現實生活中那些“自伐”的人,其實並不比這個醫生高明到哪裡去。

他們同樣也是理論的巨人,實踐的侏儒。

而且我們如果單純從“理論”上來講,這位醫生的治療方法還真找不出什麼破綻。

你駝背,壓直不就可以了嗎?

反正我治的是病,又不是人。

顯而易見:

這種“自伐”的思維模型,其實是建立在“自見”和“自是”的基礎之上的。

因為在他們的眼裡:

只能看見表面的現象,還自以為是自己看到了本質的解決方法。

4

就好比一個孩子得了感冒,渾身發燙。

去醫院後,有些醫生的第一治療方案永遠都是:

吃退燒藥。

所以網上就有個笑話諷刺說:

一個孩子因為吃退燒藥死了,去找醫生理論。

醫生說:“人死了,身體自然就變涼,不正好退燒了嗎?”

從這一點來看,今天的某些西醫和古代的那位庸醫並沒有本質上的差別。

5

其實,感冒是因為人的整個身體系統出了問題。

發燒,只不過是表現出來的一個症狀而已。

這就是傳統中醫的理論,當然中醫也鬧過不少笑話,摻雜著許多糟粕。

但是,中醫對待病情的態度,是絕對值得借鑑和學習的。

什麼態度呢?那就是:

遇到問題從全域性出發,發揮系統性的思考。

而不僅僅是秉承著一種簡單的線性思維,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6

酷說老子:只有忘掉自己的優秀,別人才會記住你的成就

那麼為什麼類似於醫生的人往往會表現出一種向人誇耀的“自伐”心態呢?

因為在他們看來:

所謂的“問題”並不是一個複雜的系統關聯,而只是一種簡單的因果關係。

所以:

這個世界實在是太簡單了,相對的,當然是他們自己太聰明瞭,焉能不自伐?

比如在他們的眼裡:

孩子很淘氣,打一頓不就聽話了嗎?

順著他們的五路,我們可以再進一步:

人民很貧困,稅賦全免掉不就解決了嗎?

貪汙很嚴重,抓起來殺光不就搞定了嗎?

對於上面的第一個問題,我想只要是一個正常的成年人就知道它的荒謬之處。

剩下的兩個問題,我覺得有必要舉例探討一下。

7

先講一個民國的典故:

在1911年10月初,辛亥革命前夕。

孫中山從歐洲趕回上海,連夜去找當時名壓海內外的趙鳳昌先生議事。

趙鳳昌先生說:

“當今民生凋敝,是最需解決的一大難題。”

孫中山當即站起來拍著胸脯說:

“這好說,我們明年就免掉全國的田賦。”

趙鳳昌老先生捋了捋鬍子,淡然一笑。

“我且問你,沒有田賦,軍政費從哪裡來?

沒有軍政費,革命人士從哪裡來?”

孫中山當場被噎得啞口無言,只好坐回原位。

—— 趙尊嶽《惜陰堂辛亥革命記》

怎麼樣,是不是覺得孫中山先生“自伐”的口氣特別熟悉?

沒錯,他的治國手法跟醫生治療駝背的手法簡直是如出一撤:

只有廣告,沒有療效。

這,就是線性思維。

而趙鳳昌老先生深謀遠慮,運用的是一種系統性思維。

而我們還可以順著趙鳳昌先生的思路繼續追問:

沒有軍隊和政府維持你的革命成果,和平安定從哪裡來?

沒有和平安定,人民的幸福從哪裡來?

人民如果失去了幸福,你免去田賦的意義又何在?

繞了一圈,原來問題不僅沒有解決,反而愈演愈烈。

這不就是不問因由,不察病理,一味地給感冒的孩子吃退燒藥的醫生嗎?

所以趙尊嶽先生評價孫中山“蹈厲有餘,治術不足”,是很客觀的。

酷說老子:只有忘掉自己的優秀,別人才會記住你的成就

8

接下來,我們再講一個最近幾年的例子。

在2012年兩會期間,有一位全國人大代表趙潤田提議說:

“腐敗,是因為處罰太輕。

如果貪汙50萬元就處以死刑,就沒人敢貪汙了。”

此番高論一經披露,網上頓時一片歡呼。

依我看,趙潤田先生的潛臺詞其實是:

“如果我來治理貪汙,中國一定不會有貪官。”

顯而易見,趙潤田先生表面上是在提意見,本質上是在向社會炫耀自己的聰明。

用老子的話來形容,就是兩個字:

“自伐”。

然而,這個提議真的有效嗎?

9

我們依然用證據來說話,眾所周知:

中國歷史上反腐力度最大的朝代,是明朝。

懲治貪官最狠的皇帝,是放牛出生的朱元璋。

朱元璋有一條十分嚴苛的規定:

“貪汙六十兩以上,必須梟首示眾。

情節嚴重的還要剝皮,然後在空皮囊裡填滿草,做成稻草人。

放在官府門前,懸掛風乾,以儆效尤。”

——《稗史彙編·卷七十四·刑法類》

如此高壓的反腐力度持續了十幾年,按理說早就應該吏治澄清,一派繁榮了。

但事實恰恰相反,官場反而越來越渾濁了。

比如在洪武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386年。

同一批發榜的進士共有364位,結果當官一年後。

六人因貪被殺,剩下的358人同樣無一倖免。

大部分都是戴死罪,最輕的也是流放罪。

——《御製大誥三編·進士監生不悛第二》

所謂“戴死罪”,就是被叛了死刑但依然要辦公的官員。

為什麼?因為貪官太多了。

抓鋪之後,一時半會又找不到替補,不得已只好發明了“戴死罪”。

於是在當時的官場上,經常會出現一些特別有意思的場景:

在公堂上,官員們一個個都戴著腳鐐,鎖著手銬。

一邊審批公文,一邊審訊犯人。

等政務處理完之後,再依次進宮,領死謝罪。

10

酷說老子:只有忘掉自己的優秀,別人才會記住你的成就

據統計:

朱元璋當政三十一年,先後一共發起六次大規模的“反貪風暴”,殺掉的貪官汙吏高達十五萬。

我們要知道,當時大明王朝的總人口也不過七千萬而已。

可是儘管如此,官員們依然像雨後春筍一般。

前赴後繼地排著隊伸手納賄,然後再引頸受死。

最後,晚年的朱元璋也只好無奈地仰天長嘆:

“吾欲除貪官汙吏,奈何朝殺而暮犯?”

沒錯,朱元璋在這場曠日持久的官場博弈中,輸得一敗塗地。

朱元璋的失敗意味著:

嚴刑峻法並不足以防腐治貪。

為什麼?

因為腐敗是一個國家的整個系統出了問題,貪汙受賄只不過是表現出來的一個現象而已。

就好比發燒,只是感冒以後所顯現出來的症狀一樣。

我們試想:

一個系統性的問題,如果你只是以線性的思維去解決,怎麼可能不撞南牆?

那應該怎麼解決呢?

說實話,全世界目前還沒有一個人敢站出來宣佈說:

他有一種靈丹妙藥,只要服下一劑,腐敗立馬治好。

如果有的話,我們也可以斷定:

他一定是騙子。

11

因為治理腐敗涉及的人性太深了,涉及的層面太多了。

為了研究和對抗腐敗問題,全世界的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管理學,行為經濟學,還有關於博弈論的運籌學等等等等,各行各業的專家學者們可謂是前赴後繼,同心協力地向前一步步摸索著。

他們也確實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解決方案,發明了數不勝數的治療理論。

然而,腐敗問題依然像癌症一樣屹立不倒,並沒有被人類輕易攻克。

只不過目前有一些方法還是證明療效不錯的,比如:

政府資訊透明,官員財產公開;

加大懲罰力度,提高破案效率;

加強媒體監督,提高社會道德;

轉變傳統風氣,轉變文化導向等等。

其中,沒有任何一個環節是可以輕易打通的。

缺少了一個環節,都可能會造成多米諾骨牌效應,使得腐敗死而復生。

只有不斷地完善了這些環節,才能由量變漸漸引發質變,最終讓國家走向清廉。

就好像一個人,沒有任何一個基因可以直接決定你的智商。

2017

年荷蘭的一個科學團隊透過基因測序,得出結論:

人類的智商大約有50%是由基因決定的,而且起碼是52個不同的基因,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地決定。

其實,腐敗何嘗不是如此呢?

沒有任何一個環節,可以單槍匹馬地幹掉“腐敗”。

現在,我們應該明白了“為什麼“自伐者無法成功”了吧?

沒錯,是因為他們的大腦裡缺少一個思維的維度,缺少一套三維立體的思維繫統。

他們妄圖以二維世界裡線性的因果規律,去解決三維世界裡立體形的系統性問題,怎麼可能成功呢?

酷說老子:只有忘掉自己的優秀,別人才會記住你的成就

12

接下來,我們再談談“無功”的第二層含義:

為什麼“自伐者沒有功勞?”

13

就在前幾年,加拿大著名心理學家喬丹·彼得森在影片採訪節目中講了一個故事:

說是有一群動物學家,在非洲的大草原上研究斑馬的時候。

遇到了一個難題:

他們無法長時間地定向跟蹤任何一匹斑馬。

為什麼呢?

因為斑馬的身上都有著黑白相間的條紋,只要斑馬一跑進馬群。

在人類的眼睛裡,就會變得無法分別。

於是,動物學家們想了一辦法:

他們用木棍給幾匹斑馬染上了紅油漆,有的抹在耳朵上,有的抹在屁股上,有的抹在腰骨上。

之所以塗抹不同的部位,主要是為了方便區分和記錄。

結果,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生了一個意外情況:

“這些身上有紅色記號的斑馬,實在太惹眼了,結果就成了獅子的重點關注物件。

沒多久,這些斑馬就全被獅子抓住吃掉了。”

這時候,採訪者恍然大悟地說:

“我還以為斑馬身上的條紋,應該跟人類的迷彩服一樣,是為了在森林中便於隱藏呢。”

彼得森教授補充道:

“從另一方面看,斑馬身上的條紋更可能是為了在馬群中隱藏自己。

如此,自己便可以迷惑天敵,不至於輕易被捕殺。”

14

當然,現在的一些動物學家們似乎找到了確切的證據,證明斑馬的黑白條紋其實是為了防止馬蠅的叮咬。

或許他們是對的,足以推翻上面的結論。

但是,我依然喜歡彼得森教授的這個故事。

前提是,我們不妨把這個故事當做一個寓言來看待。

它其實蘊含了一個非常淺顯的道理,用中國的一句古語來表達就是: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如果說的通俗一點就是:

“槍打出頭鳥。”

因為,與眾不同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

而所謂“自伐”,不就是一件將自己顯得“與眾不同”的手段嗎?

你一定會問:

“為什麼與眾不同是一件危險的事情呢?”

我想從細胞生理學的角度,來深入地談一談這個問題。

酷說老子:只有忘掉自己的優秀,別人才會記住你的成就

15

眾所周知,我們的人體是有幾十萬億個細胞構成的。

每個細胞都會不斷地分裂,分裂完畢後,舊細胞死亡,新細胞誕生。

然後再分裂,如此迴圈往復,直到無法分裂細胞就會衰亡。

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謂的“新陳代謝”。

而人的壽命,就取決於細胞的分裂次數。

科學家們目前的實驗觀察結果是:

人體的每個細胞,最多隻能分裂50次。

但是,有兩種細胞除外。

一種是癌細胞,一種是生殖細胞。

也就是說:

這兩種細胞,可以無限分裂,沒有次數限制。

所以:

癌細胞會不受控制地分裂下去,最後就變成了腫瘤;

生殖細胞也會不停地分裂下去,只不過是從上一代人的身上傳給下了一代。

我們所謂的“代代相傳”,其實就是生殖細胞的一種永恆延續。

我們每一代人,本質上只是生殖細胞的一個載體。

打個比喻:

人體就好比是一輛汽車,而生殖細胞好比是司機。

每傳一代人,就等於是給“生殖細胞”換了一輛車而已。

16

明白了以上這些內容,我們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

癌細胞,使人趨於死亡;

生殖細胞,讓人得以延續。

這是癌細胞和生殖細胞的不同點,而二者的相同點是:

相對於其他的那些規規矩矩分裂的細胞而言,它們都是一個變異體。

沒錯,你可以說它們就相當於是那些被塗上了紅色油漆的斑馬。

那麼,人體內也有“獅子”嗎?

有,人的免疫系統裡有一種非常重要的細胞叫自然殺傷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

簡稱“NK細胞”,他的使命就是:

捕殺癌細胞。

當然,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保護人體,使得生殖細胞能夠得到延續和傳承,這是人體經過百千萬年進化出來的預設選擇。

酷說老子:只有忘掉自己的優秀,別人才會記住你的成就

17

談到這裡,我們必須要探討一個問題:

為什麼我們的身體容不下癌細胞?

你一定會回答說:

“因為癌細胞會導致死亡啊。”

可是如果我再追問一句:

“為什麼癌細胞會導致死亡呢?”

你恐怕就回答不上來了,其實你也不必愧疚。

因為整個醫學界直到今天,對癌症致死的原因也沒有一個百分之百的定論。

不過,有一種理論是目前為止最值得肯定的。

這種理論認為:

癌細胞由於可以無限繁殖,所以會無限地消耗人體的能量。

那麼,癌細胞周圍的正常細胞就會“供給不足”,漸漸萎縮,直至衰竭。

就好比在一棵大樹下面,小花小草由於吸收不到養分,最終會枯萎至死。

也就是說:

“癌症不會直接殺死人,而是透過對正常器官的干擾和侵襲。

導致人體出現一系列併發症,最終死亡。”

18

現在你肯定等不及了,心裡一定在質問:

“你說了這麼多關於癌細胞的事情,跟今天的主題有什麼關係嗎?”

我的回答是:“有。”

為什麼?

因為人體,其實就是一個小社會。

所謂社會,不過是一個放大了的人體。

癌細胞之所以會遭到免疫系統NK細胞的無情捕殺,歸根結底:

就是因為它的能量消耗太大了。

而且最關鍵的是:

它就像是一個敗家的富二代,並不能自給自足。

等自己的能量揮霍完之後,就去搶奪那些本來屬於正常細胞的能量來維持生存。

沒錯,其實一切問題的根源就在於為了爭一個至關重要的東西:

“能量”。

因為人體能提供的“能量”是有限的,並非取之不盡。

那麼同樣的道理,我們這個社會上的一切問題的根源,也在於為了爭一個至關重要的東西:

“資源。”

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人類社會之間所有衝突的根源都可以用一句話來解釋:

那就是資源的稀缺。

酷說老子:只有忘掉自己的優秀,別人才會記住你的成就

19

這種衝突:

往小了說就是打架,往大了說就是打仗;

往野蠻了說就是搶爭,往文明瞭說就是競爭。

我們不妨列一張清單出來:

打架是為了什麼?

為了爭奪食物,配偶,工作,名聲等等;

打仗又是為了什麼?

為了爭奪土地,礦藏,石油,貿易等等。

所謂競爭,只不過是文明社會不得不妥協的一個結果,只不過是化了妝的打架和打仗而已。

沒錯,人類所有的爭奪,本質上都是對資源的爭奪。

如果我們明白了資源稀缺的原理,也就明白了整個人類社會的執行規律。

20

現在,我們應該就能解釋為什麼“自伐”的人反而沒有功勞了。

因為你的功勞越大本質上就意味著:

你應該得到更多的獎勵,升任更高的職位,掌握更大的權力。

如果換一句進化生理學的術語就是:

你應該佔據更多的資源。

總算是真相大白了:

凡是“自伐”的人,在形式上就相當於是一匹塗了紅漆的斑馬,而本質上則相當於是一個變異了的癌細胞。

所以,其他人怎麼可能容忍得了你?

而且越是與你相近的人,與你資源的交集就越多。

那麼相應的,你們之間的敵意就越深。

這就是為什麼那些功成名就的大人物,往往會栽在自己最親近的人的手裡的根本原因。

其實在生物學上也是如此:

同一個生態系統中,幾個物種之間存在的資源交集越大,它們互相拮抗的作用就越強。

而嫉妒的本質:

恰恰就是那些佔據資源少的人,對佔據資源多的人的一種本能的敵意。

所以,同行相妒是一種最正常不過的人類本性。

比如:

文人之間往往相輕,畫家之間往往相貶;

商家之間往往相辱,導演之間往往相賤。

男人往往最嫉妒另一個男人的能力,女人則往往最嫉妒另一個女人的美貌;

為什麼?因為相對來說:

能力對於男人是更重要的資源,美貌對於女人是更重要的資源。

當然還有,古代功臣之間往往會互相嫉妒,互相排擠。

你越是有功勞,越是“自伐”。

別人就越是貶低你,越是打壓。

最終,你的功勞就在他們的口誅筆伐下,貶值了。

因此,我們應該明白一個道理:

人類社會非常厭惡“自伐者”的存在,就像人體會厭惡癌細胞一樣,必除之而後快。

所以老子才告誡說:

“自伐者無功。”

酷說老子:只有忘掉自己的優秀,別人才會記住你的成就

【第六句】

㊣自矜者不長。

1

先講一個包青天“巧斷牛舌案”的故事:

話說在北宋時期,公元1037年。

包拯去安徽省天長縣赴任,職位是縣長。

到任的第二天,便有一位叫劉全的農民前來告狀說:

“自己家的一頭牛不知道被誰割了舌頭,請包大人明察!”

包拯一聽事發突然,從事情經過來看,實在無從查起。

就跟農夫說:

“反正牛已經沒了舌頭,命不久矣,你不如殺了牛拿到市場上賣肉吧。”

農夫無奈,只好照做。

過了幾天,衙門裡突然又有一個叫李安的農民前來告狀:

“包大人,小人要舉報我的鄰居劉全。”

包拯一拍驚堂木:

“所為何事?”

李安說:

“劉全罔顧王法,膽敢私宰家牛。

牛乃耕家之本,按照大宋律例,情節嚴重者可判處死刑。”

——律例具體請參見:《宋刑統·卷十九 》

包拯大喝一聲,怒斥道:

“原來是你這個割牛賊!你割了人家的牛舌,現在又想置人於死地。還不速速從實招來!”

李安一聽,臉色大變,只好當堂認罪伏法。

2

你現在看到這裡,心中肯定會有疑問:

“這不會是後人杜撰的小說吧?”

我可以負責任告訴你:

人物的名字已不可考,可能是假的。

但是情節,目前可以斷定是確鑿無疑的。

因為這個故事並非來自於《包公案》或者《七俠五義》這些民間小說,而是記載於正史《宋史·列傳第七十五·包拯傳》以及《宋仁宗實錄·包拯附傳》中。

並且,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在他的歷史著作《隆平集·第十一卷·孝肅包公傳》中,也記載了同樣的事件。

酷說老子:只有忘掉自己的優秀,別人才會記住你的成就

3

好,真假的問題解決了,接下來我們再來探討是非的問題。

沒錯,整個案件其實都是包拯精心設計的一個局。

告狀者李安,犯了一個十分低階的錯誤。

那就是自做聰明。

他以為自己的計劃天衣無縫:

先暗中割了牛舌,牛沒有了舌頭,自然活不長久。

那麼,劉全要麼承擔損失,要麼殺牛賣肉。

如果他選擇了後者,自己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告他於死地。

他唯一遺漏的是:

低估了包拯的智力。

然而包大人早已看穿了這一切:

所以才故意放出訊息,等著他來自投羅網。

所謂的自作聰明,在現實生活中表現的方式就是“自矜”。

自以為自己是一枝獨秀,鶴立雞群;其他人都是枯花一朵,蠢禽一窩。

他覺得自己千方百計才想到的東西,別人肯定不可能想到。

那些“掩耳盜鈴,掩鼻偷香”的人,不是懷揣的這種心理去付諸實踐的嗎?

其實,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有一個量身定做的名詞叫:

“達克效應。”

4

什麼是達克效應呢?

這是一個由美國的兩位心理學家大衛·達寧和賈斯廷·克魯格共同發現的現效應,全稱是:

“達寧-克魯格效應。”

那麼這個效應是怎麼發現的呢?這需要從一起銀行搶劫案說起。

在1995年,一位名叫麥克阿瑟·惠勒的青年人,搶劫了美國賓西法尼亞州的一家銀行。

然而沒幾天,他就被捉拿歸案。

當警察審訊他的時候,他死不認賬。

警察只好展示出銀行的監控錄影,麥克阿瑟·惠勒看到後難以置信的說:

“不可能啊,我的臉上當時塗滿了檸檬汁,怎麼還能看清我的臉?”

因為他曾經聽一些江湖朋友們說過:

塗上了檸檬汁,臉就會看起來很模糊,攝像頭是拍不清楚的。

看到這裡,你一定以為這個麥克阿瑟·惠勒肯定智商有問題。

其實不是的,他在監獄裡的表現完全是一位正常人。

只是,對於“檸檬汁能代替蒙面”這個事情,並沒有驗證就輕易地相信了。

酷說老子:只有忘掉自己的優秀,別人才會記住你的成就

5

當這個新聞報道出來以後,就引起大衛·達寧和賈斯廷·克魯格的關注和思考。

“難道麥克阿瑟·惠勒的思維漏洞,只是個別現象嗎?”

帶著這個疑問,他們兩人合力設計了一個測試實驗:

幽默感認知測試。

怎麼個測試法?

就是先邀請一些專業的喜劇製作人,對30個幽默的笑話進行評估。

然後再隨機邀請65名大學生,分別對這30個幽默的笑話進行打分。

最後比較二者之間的評分,根據評分的一致度給大學生的幽默感認知水平排名次。

實驗結果是:

排名倒數25%的學生,對自己的評價沒有一個是低於60%的。

也就是說:

表現最差的四分之一的那些學生,都認為自己在平均線之上。

當然,這個實驗或許不太嚴謹。

所以兩位教授又繼續進行了邏輯推理能力測試和語法測試兩項實驗。

然而,實驗的結果完全吻合。

如果用一句話來表達就是:

“越是能力差的人,對自己的評價越高。”

於是在1999年的12月,他們兩人共同發表了一篇論文。

題目就叫:

《無能與無知:對自身無能的認知困難如何導致無端自負》

於是“達克效應”,從此傳遍世界。

其中,他們還引用了達爾文的一句話來做總結:

“無知,比博學更能給人帶來自信。”

顯而易見:

達爾文口中的“無知所帶來的自信”,就是老子筆下的“自矜”。

6

無獨有偶,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尼曼也曾提到一項研究:

“90%的司機都相信自己的車技要高於平均水平。”

——《思考快與慢·第二十四章:樂觀主義是一柄雙刃劍》

其實,這是不可能的。

也就是說:

在生活中,起碼有40%的司機高估了自己的水平,而且肯定是車技最差的那40%。

更有說服力的一項研究,是美國大學入學考試委員會曾經對829000名美國的高中生做出來的。

研究結果讓人大跌眼鏡:

70

%的人認為自己的領導能力高於平均水平;

60

%的人認為自己的運動能力高於平均水平;

100%

的人認為自己與人相處的能力高於平均水平;

甚至60%的人認為自己屬於前10%,25%的人認為自己屬於最出色的1%。

——具體資料請參見:戴維·邁爾斯《社會心理學·第一編·第二章》

酷說老子:只有忘掉自己的優秀,別人才會記住你的成就

7

看完上面這些資料,我想你一定會忍不住要驚歎:

“怎麼會有這麼多的人表現得過度自信呢?”

而且這些人的認知從本質上而言:

跟狀告鄰居的李安、跟打劫銀行的麥克阿瑟·惠勒真的有什麼區別嗎?

原來,李安遍地皆是,麥克阿瑟·惠勒也到處都有。

只不過他們在現實中並沒有做違法犯罪的事情,所以才成功地躲過了新聞的聚焦和世人的注意。

那麼,這些“自矜者”在生活上是否也會有受到一些影響呢?

答案是:會。

8

在1999年,加利福利亞大學的兩位學者做了一項實驗。

在一次期中考試前,他們將一批學生分成了三組。

第一組學生:

每天花幾分鐘想象自己已經取得好成績之後,是一種什麼感覺;

用老子的語言表達就是:

“讓他們沉浸在“自矜”的情緒之中。”

第二組學生:

每天花幾分鐘想象,自己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怎麼準備考試;

通俗一點說就是:

“讓他們不驕不躁,把握當下的時間。”

第三組學生:

沒有想象任務,按部就班,想玩想玩,想怎麼複習就怎麼複習。

實驗的結果是:

第一組學生的考試成績最低;

第二組學生的考試成績最好;

第三組學生的考試成績介於第一組和第二組之間。

———— 彼得·霍林斯《關於幸運的科學》

為什麼會是這樣呢?

酷說老子:只有忘掉自己的優秀,別人才會記住你的成就

9

原來:

第一組的學生們天天幻想著自己已經取得了好成績,所以表現出了更好的心情和更多的自信。

他們既然志在必得,自然在考試前所花的複習時間是最少的。

而第二組的學生們則只是想象了準備考試這個過程,反而起到了一種提醒的作用。

他們時時刻刻都在努力,所以付出了最多的複習時間。

第三組的學生們的複習時間,正好在第一組和第二組之間。

顯而易見,這三組學生們的成績其實取決於他們對考試的態度。

比如:

第一組學生們的態度是“自矜”;

第二組學生們的態度是“自強”;

第三組學生們的態度是“自肆”(隨意)。

你看,“自矜者不長”果然應驗了吧。

所謂的“自矜者不長”:

就是一個人自以為自己已經達到了某種理想的水平,從而故步自封,停止前進,停止“成長”。

10

其實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比如美國心理學家阿什利·梅里曼在《奪魁者:輸贏的科學》一書中就提到過一項實驗。

將做手術的病人分成兩組:

第一組病人每天想象自己恢復之後的生活,比如參加舞會、出門旅遊等等;

第二組病人則每天想象手術的兇險、恢復的過程等等。

結果,第一組病人術後的恢復情況遠遠不如第二組。

原因其實並不難理解:

“一個天天幻想已經成功的人,對現實生活中的荊棘坎坷是沒有做好足夠的心理準備的。

一旦他們在“成功”的過程中遭遇到一些小小的不如意,就會自怨自艾,甚至於自暴自棄。

所以他們寧可用幻想出來的“鴉片”安慰自己,也不願繼續用實實在在的努力去成就自己。”

這,就是一般“自矜者”的心路歷程。

酷說老子:只有忘掉自己的優秀,別人才會記住你的成就

11

古印度佛教有一位高僧叫法就菩薩,他所撰寫的《出曜經》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

從前的宮廷裡有人專門捕鳥,捕回來的鳥全都關到一個大籠子裡。

天天餵食喂水,精心照料。

如果發現哪一隻鳥的羽翼長豐滿了,還會隨手剪掉,提前扼殺掉它們的飛翔能力。

而且,捕鳥者每天都會挑選幾隻肥碩的鳥宰殺下廚。

儘管籠子裡的生活如此無望和不堪,然而這些鳥只要有吃有喝,就會蹦蹦跳跳,活得有聲有色。

但是有一隻鳥,它不想苟且得像一隻待宰的羔羊。

於是自己每天少吃少喝,節食減肥,收斂羽毛,韜光養晦。

日復一日,終於有一天:

它趁捕鳥人不在,縱身一躍,飛出了籠子。

聽完之後,你一定會驚歎:

這不是飛禽版的“肖申克的救贖”嗎?

世界上哪有這麼聰明這麼有毅力的“肖申克之鳥”呢?

這只是一則寓言而已,什麼都說明不了。

其實,你錯了。

就在今天,我國的粵西地區依然有一道菜叫百禽宴。

百禽宴的廚師們,基本上都曾看到過幾只“肖申克之鳥”,他們已經見慣不怪了。

12

法就菩薩之所以講這個故事,就是為了告誡弟子們:

不要以為人是萬物之靈,就沾沾自喜。

世界上多少眾生,其實活得連一隻鳥都不如。

別說是涅槃成佛了,試問你們當中有幾個人為了成功,願意給自己的“慾望”瘦一下身?

沒有堅持不懈的精進和努力,就妄想掙脫塵世的束縛,逃出三界的牢籠?簡直是痴心妄想!

沒錯,我們有多少人都一直活在“自矜”的幻想之中,從不付諸行動。

就像是籠子裡的鳥一樣,每天渾渾噩噩,混吃等死。

只等著有一天被“死神”抓在手裡,然後一刀歸西。

13

可見,自矜者只有兩種結果:

第一種是像狀告鄰居的李安或者打劫銀行的麥克阿瑟·惠勒那樣:

聽從“無知”的領導,盲目行動,最終走向失敗。

第二種是像那些經常喝一碗雞湯或者高喊一聲正能量的人那樣:

聽從“自滿”的領導,拒絕行動,最終也走向失敗。

怪不得老子要警告說:

“自矜者不長。”

酷說老子:只有忘掉自己的優秀,別人才會記住你的成就

【第七句】【第八句】

㊣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

㊣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1

首先,什麼是餘食贅行?

所謂的“餘食”,就是指多餘的剩飯。

所謂的“贅形”,就是指多餘的贅疣。

2

有一點應該注意:

“物或惡之”的“或”,並不是指“可能或者有時候”,而是“恆常”的意思。

我在《酷說老子》第四章解讀“道衝,而用之或弗盈也”時,已經註明了這是馬敘倫先生的最新考證結果,此處不再贅述。

所以““物或惡之”的意思是:

“天地萬物一直都厭惡多餘的東西。”

然而,為什麼呢?

3

莊子曾經講了這麼一個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位大哲學家叫楊朱。

有一天他去一家小旅館住宿,發現旅館的主人有兩位小妾。

一位美若天仙,一位醜不堪言。

但是,這兩位小妾受到的待遇卻恰恰相反:

醜小妾倍受寵愛,美小妾則橫遭冷落。

為什麼會這樣呢?

大哲學家楊朱想了幾天幾夜,百思不得其解。

只好親自去向旅館的主人請教,你猜猜主人是怎麼回答的?

酷說老子:只有忘掉自己的優秀,別人才會記住你的成就

4

旅館老闆回答說:

“那個美小妾自以為是花容月貌,所以天天頤指使氣,恃美而驕。

然而,我實在看不出她哪裡美;

這個醜小妾自以為是面目可憎,所以常常善解人意,溫柔可人。

於是,我根本看不出她哪裡醜。”

楊朱聽了恍然大悟,回來後告訴身邊的弟子們說:

“一定要記住了:

你可以聰明,但不要自以為聰明;

你可以成功,但不要自以為成功;

你可以高尚,但不要自以為高尚;

你可以善良,但不要自以為善良。

唯有如此,你才能無往而不受尊敬和愛戴。”

——《莊子·山木篇》

當然,楊朱先生是說不出這麼漂亮的排比句的。

這四句話其實是我揣測了原文的語意之後加工編造的,他的原話是:

“行賢,而去自賢之行,安往而不愛哉!”

什麼意思呢?

就是你做了一件好事,然後能推掉做好事的名聲,你就會受人愛戴。

否則的話,你就相當於是在明目張膽地告訴大家:

你做好事是為了要搶佔更多的生存資源和社會資源,比如名聲,財富、美色、權力等等。

沒錯,你親自給自己塗上了紅色的顏料,親自把自己宣傳成了“癌細胞”。

而“癌細胞”對於人體來說,不正是多餘的細胞嗎?不正是“餘食贅行”嗎?”

所以,你的後果當然是被“群起而攻之”。

那怎麼辦呢?只有一個辦法:

“忘掉自己。”

也就是說:

你只有忘掉自己的優秀,別人才會記住你的成就。

5

我們不妨把老子這幾句話用邏輯的推理演繹一下:

自見必然會導致自是;

自是必然會導致自伐;

自伐必然會導致自矜;

自矜必然會導致一事無成。

沒錯,以上的每一個境界裡都包含著一個字,那就是“自”。

所以在這種心態的指引下,無論你做什麼事情,你都會給人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

那麼問題來了:

既然你視別人如塵土,憑什麼讓別人尊你如山嶽?

如果你一直想不通這個問題的話,那我告訴你一個秘密:

你長此以往,是有可能會患上精神病的哦。

真的嗎?我們用證據來說話。

酷說老子:只有忘掉自己的優秀,別人才會記住你的成就

6

在上個世紀,奧地利有一位傑出的世界級心理學家叫阿德勒(1870~1937)。

由於他的本職是醫生,所以經常會接觸一些精神神經症患者。

這裡需要解釋一下:

精神神經症是一種輕型精神疾病,例如抑鬱症、強迫症、失眠症、狂燥症等等,並沒有嚴重到精神病的程度。

他在《自卑與超越》一書中,講過他發現的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精神神經症患者普遍都有一種自我優越感。

比如:

阿德勒有時候會私下詢問他們:

“你是否自卑呢?”

得到的大部分回答是:

“沒有!”

但同時,也有許多患者會反駁說:

“正好相反,我覺得自己比周圍的人要高出一籌!”

——《自卑與超越·第三章》

為什麼會這樣呢?

阿德勒經過觀察後認為:

這些神經症患者之所以表現得如此反常,是因為他們在現實中生怕別人會忽視自己。

所他們的心理是一種“自矜”的狀態:

“我可不是一般的人物!”

於是,日積月累,他們漸漸就變成了精神神經症患者。

7

看完阿德勒的這個發現,我不禁想起了羅素的一句名言:

“一個人精神面臨崩潰的最初征兆,就是相信自己的工作非常重要。”

其實,我覺得羅素完全可以將“工作”兩個字拿掉,即:

“一個人精神面臨崩潰最初征兆,就是相信自己非常重要。”

為什麼呢?一句話:

幸福的程度,取決你忘掉自我的程度。

所以老子說:

“自見,自是,自伐,自矜,有道者不處。”

第二十四章下半部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