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歷史小故事:古人絕食,成千古聖人?

商朝末期孤竹國國君有3個兒子,伯夷是老大,書齊則排行老三。

孤竹國君偏愛三子書齊,生前有意立書齊為王位繼承人。故在臨終之前立下遺囑由書齊繼位。書齊獲知後堅決不遵從遺囑,而是認為大哥伯夷仁義聰敏有國君之風,應該推舉伯夷當孤竹國的新國君。大臣們也順水推舟,鼓動伯夷趁機登頂國君之位,但清廉自守的伯夷卻說:“雖然身為長子,可名正言順的承襲王位及榮華富貴,但應該首先尊重父親的遺願,讓位於書齊才好。” 為躲避群臣三天兩頭的拜見和敦促繼位的遊說,伯夷放棄離自己只有一步之遙的權利,毅然選擇出走, 離開孤竹國,流浪遠方。

歷史小故事:古人絕食,成千古聖人?

書齊見大哥如此, 索性也打點行禮, 追隨伯夷而去。

經歷了千辛萬苦,直到垂墓之年伯夷和書齊兄弟二人才再次相逢, 百感交集之下, 兄弟倆商議:聽說周文王是聖人, 愛民如子,二人於是決定投奔周文王。

遺憾的是, 當兩位老人一路顛簸趕到周國時, 文王剛剛去世。兄弟二人走在路上,碰巧遇上武王, 正讓隨從們載著文王的靈位, 去討伐暴虐無道的商紂王兄弟。二人見此情景, 毅然走上前拉住武王,勸諫道:你的父親去世,你不去安葬他反而大動干戈, 這算是什麼孝道呀? 你身為紂王的臣子, 不輔佐國君,反而新兵謀反,這算什麼仁義呀?

歷史小故事:古人絕食,成千古聖人?

武王聽了很是惱火啊,舉起兵器就要誅殺他們,幸好姜太公在一旁制止, 他起身扶起二人讚歎道, 真是仁義之人吶。 兩位老人的勸阻並沒有見效, 周武王的軍隊依然像商朝的都城開進了。望著大隊人馬遠去的身影,兩位老人只能空自悲嘆。

周武王滅商後, 天下都歸頂周王, 承認了武王的天子地位, 伯夷和叔齊卻以此為恥,為自己沒能制止這種不道義的行為而羞愧不已。二人認為事以如此, 就算不能改變天下大事, 至少也要獨善其身, 寧做殷商的遺民, 不做周朝的順民,於是決定隱居首陽山, 即今天的山西省永濟,每日靠採首陽山上的野菜來果腹充飢。兩位老人日漸消瘦。這就是“不食周粟 采薇而食”的典故。

一天,一個婦人來首陽山打柴, 聽了他們的故事, 譏笑說,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兵, 莫非王臣? 你們二人吃的野菜, 不也是我們周天子的嗎? 婦人的話給了伯夷和書齊當頭一棒,自此二人不再吃僅有的野菜了,開始靠喝泉水度日。

歷史小故事:古人絕食,成千古聖人?

伯夷與書齊本來可以享受榮華富貴,但為了堅守心中的道義,先後捨棄王位;又為了堅守仁義之心不願同流合汙, 不食周粟,最後雙雙餓死在首陽山上。

孔子將二人奉為“古代賢人“,司馬遷將二人的德行比作日月和泰山,稱讚:”…昭乎日月不足為明,崒乎泰山不足威高… “

縱觀他們的一生,仁義道德固然可貴,品德高尚也讓人望塵莫及,但他們並沒有為社會和家庭做出任何貢獻,甚至都沒有責任心和使命感,浪費了很多可以利用的寶貴資源,辜負了眾人的期盼與信任,如果從現代社會的角度講是不是可以理解人生的失敗呢?

歡迎討論,謝謝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