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沒有飽經滄桑與磨難的人生,不足以讀懂蘇軾的《定風波》

公元1079年,在中國的歷史上為北宋元豐二年。

這一年在民間並無大事發生,縱是偶有小災小患,以北宋的富足程度,似乎無傷大雅。但這一年,對於蘇軾來說卻是人生的一大轉折點。

沒有飽經滄桑與磨難的人生,不足以讀懂蘇軾的《定風波》

這年三月,在徐州任職的蘇軾,被平調到湖州。按朝廷慣例,蘇軾需要向皇帝上書來表達謝意,蘇軾便作了一篇《湖州謝上表》呈給宋神宗。

因為當年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蘇軾自請出京,開始了在外做官的日子。而此時的蘇軾依舊對王安石的新政不滿,便在《湖州謝上表》的末尾處,吐槽了一句:

“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恰巧,此時的御史臺有一批御史剛剛上任,為了向皇帝表明忠心,給自己今後的晉升之路奠定基礎,御史們對蘇軾進行“有罪推論”,有的人說蘇軾是在攻擊新政,有的人說蘇軾是對皇上不尊重。

總之,在古代的司法體制中,“疑罪從有”或者“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的法治價值觀中,蘇軾儼然成為了犧牲品。

在長達九個月的審訊中,御史們輯集蘇軾數萬字的交代材料,最終,蘇軾被貶往黃州,充團練副使,且不得擅離黃州,無權簽署公文。可以說,此時的蘇軾被“軟禁”在了黃州。

沒有飽經滄桑與磨難的人生,不足以讀懂蘇軾的《定風波》

公元1082年,這是蘇軾被貶往黃州的第二年,也是他在黃州經歷過的第三個春天。

3月7日,蘇軾同其他幾位友人在沙湖道上遇到了雨。因為被雨淋溼,大家都覺得很狼狽,只有蘇軾覺得被雨淋溼沒什麼大事,不久天便晴了。

回到家中的蘇軾便作了這首《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沒有飽經滄桑與磨難的人生,不足以讀懂蘇軾的《定風波》

這是蘇軾被流放在外的第十一年。在他生命的六十五年中,被流放的十一年佔去了他生命中的六分之一,佔去了他為官四十五載的四分之一。

但在流放的這十幾年中,他沒有每天傍晚站在山上,如李商隱般說出:“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他也沒有站在江邊,像歐陽修般,清吟出:“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而是站在江邊,寫了:“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面對風雨,寫了:“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沒有飽經滄桑與磨難的人生,不足以讀懂蘇軾的《定風波》

蘇軾的這首《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在我看來,與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有異曲同工之妙。

而唯一不同的是,《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談的是人生中的三大階段,即青少年、中年和老年,《人間詞話》談的是人生中的三種境界。

意氣風發: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青少年時期的蘇軾,自幼讀書用功,深受父親蘇洵與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其性格豪邁,大膽創新的性格品質,深受朋友與長輩的喜愛。

這也成為了他青少年時期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的重要來源。

出入京師: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進京參加科舉的蘇軾,深受歐陽修的賞識,受到皇帝及其他官員的器重。怎奈因政見不合,深遭排擠,流放偏遠地區做官十餘載,對朝廷當局的黑暗已失去信心和耐心。

儘管如此,他依舊相信世間並不缺少溫暖,努力過好餘生成為已到中年的蘇軾最大的人生目標。

與世無爭: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宋徽宗即位後,蘇軾回京任職,復任朝奉郎。

當步入老年的蘇軾回看自己走過的一生時,輝煌與坎坷並存。

對於此時此刻的蘇軾來說,生活已然無悲無喜,即使有悲有喜,他又何必去在乎這些呢?

沒有飽經滄桑與磨難的人生,不足以讀懂蘇軾的《定風波》

縱觀他的一生,我們可以發現,看盡人生百態的蘇軾,沒有因此而對這世界感到失望,沒有憤世嫉俗,沒有到處宣揚世界的陰暗面,而是始終都以一種擔當與責任,去對待人和事。

老天給了他一雙看盡世間百態的眼睛,也給了他一顆溫良恭儉的心靈,更給了他一雙為國為民的雙手,無論面對何種挫折,儘管也曾鋃鐺入獄,但他無處不表現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性格特徵。

所以我們常說,沒有飽經滄桑與磨難的人生,不足以讀懂蘇軾的《定風波》,我們每個人要學的,也正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服輸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