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無字碑的“專利”,屬於武則天一人獨有的嗎?

說起無字碑,我們很多人第一時間,就會想到享譽海內的乾陵無字碑。

無字碑的“專利”,屬於武則天一人獨有的嗎?

格子的數量對應文字的數量,這就說明,無字碑不但已經預留了刻碑文的空格子,連碑文都已經撰寫好。

至於撰寫好的碑文為什麼後來沒有刻在碑上,原因就無法詳細考證了。

無字碑的“專利”,屬於武則天一人獨有的嗎?

由於武則天的名氣,乾陵的名氣,在我們很多人的心目中,無字碑、武則天、乾陵三者是一體的,無字碑似乎只屬於武則天,只屬於乾陵。或者說,武則天對無字碑有著唯一的所有權。

但事實並非如此。

在唐代,除了唐高宗和武則天合葬的乾陵之外,還有一座帝陵的神道上,原本也曾經矗立了一塊無字碑,這座帝陵就是唐中宗李顯的定陵。

唐中宗李顯是唐高宗和武則天的第三個兒子,一生曾經做過兩次皇帝,他既是無字碑和述聖紀碑的立碑者,也是述聖紀碑碑文的書寫者。

李顯在第二段皇帝任期的最後,離奇的死在宮中,經過一場血腥政變後,他的弟弟唐睿宗李旦即位,將他葬在了定陵。定陵無字碑的規模和形制和乾陵無字碑相仿。而與乾陵無字碑不同的是,定陵無字碑立於司馬道的西側,而司馬道的東側沒有立石碑。

近現代的兩位學者就為我們做了詳細記錄:

何正璜《唐陵考察日記》中記載“無字碑一,高6。5公尺,寬2公尺,厚1。2公尺,座高1公尺,長3公尺,寬2。5公尺,系一大方石鑿成,碑之兩側各刻有云龍紋,惟作風類唐以後所刻者。”

劉向陽《唐代帝王陵墓》中記載:“無字碑1通,碑身高5米,寬2米,厚1。3米,趺座長3。3米,寬2。6米,碑頭浮雕螭龍,碑身正面平光,左右兩側線刻龍、鳳、麟、獅等瑞獸圖案和祥雲蔓草紋飾。”

遺憾的是,這通碩大的無字碑在上世紀60年代被毀。

據富平縣誌記載,這塊石碑於1967被砸,並做成72條碾子,以10元一條的價格出售。

王翰章在《陝西名碑被毀紀》一文說:“1971年夏全省文物普查時,我和魏京武同志在渭南地區進行文物普查時,來到定陵,看到無字碑所在地,僅留下一堆殘石渣”。

無字碑的“專利”,屬於武則天一人獨有的嗎?

六百多年後的明朝,無字碑再次出現在了帝陵的陵門之前。

明十三陵,是明代自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至明思宗朱由檢亡國,十三代皇帝的陵寢所在地。而每一座明代帝陵在陵門的前面,都修建有一座碑亭,在碑亭內豎立一通石碑。碑亭被稱為“神功聖德碑亭”,石碑被稱為“神功聖德碑”,顧名思義,石碑上應該刻有皇帝生平的豐功偉績。

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從十三陵的第二座帝陵:明仁宗朱高熾的獻陵起,到倒數第二座帝陵明熹宗朱由校的德陵為止(明思宗思陵未建“神功聖德碑”),帝陵前的“神功聖德碑”上都空無一字,都是無字碑。

無字碑的“專利”,屬於武則天一人獨有的嗎?

既然叫“神功聖德碑”,為什麼上面都空無一字呢?

這要從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嘉靖皇帝說起。

實際上,從明仁宗到明武宗這七位皇帝,他們的陵門前起初都沒有修建碑亭,也沒有修建石碑。嘉靖皇帝在營建自己的帝陵永陵的時候,特別想給自己的帝陵修碑亭,建石碑,給自己歌功頌德。但是,祖先的陵寢都沒有建碑亭和石碑,他的帝陵如果修了,就是對祖先的不敬。

既要遜避祖陵(後代皇帝的陵寢不能修的比祖先的更好,這就叫“遜避祖陵”),又想給自己樹碑立傳,於是,嘉靖皇帝想到的辦法就是,把前面所有的帝陵全部都修碑亭,建石碑。

碑亭修了,石碑立了,就要寫碑文了。

可是,碑文誰來寫呢?這是給之前的歷任皇帝樹碑立傳,寫的不好是要誅九族的。

大臣們一番商議,結論是:碑文只能由現任皇帝嘉靖皇帝寫。

但是,嘉靖皇帝太“忙”了,他在“忙”什麼呢:忙於修道,忙於煉丹,忙於追求長生不老……

他連上朝都懶得上,哪裡有時間有精力寫碑文呢?

皇帝不寫,沒人敢寫,最後直到嘉靖皇帝去世,七座帝陵的碑文都沒有寫成。於是,包括嘉靖皇帝的永陵在內,八座帝陵都只有石碑沒有碑文。

祖輩的皇帝都是無字碑了,後面的帝陵也沒人敢寫碑文吹噓自己。於是,十三陵裡十一座帝陵的碑亭裡,留下的都是無字碑了。

千秋功業也好,千秋罵名也罷。

石碑上有沒有字,刻了什麼也許並不重要。

因為,歷史會給每個人一個公允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