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大部分湖南人祖籍是江西,那本土的湖南居民都到哪去了?

提起湖南,你會想到什麼?長沙、解放西、湘菜、臭豆腐、橘子洲頭、某網紅奶茶、糖油粑粑,或者水靈靈湘妹子,火辣辣性格?

這些是現代外省人對湖南很普遍印象,對湖南人自身而言,近代湖南所出的大量名人和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才最值得驕傲。

大部分湖南人祖籍是江西,那本土的湖南居民都到哪去了?

而與湖南毗鄰的江西,歷史上關係極為緊密,當然這不是因為湖南人和江西人都能吃辣,而是許多湖南人祖籍在江西,因此江西人會被湖南人稱“老表”,這是一種表示血緣關係近且帶有一定親暱性的稱呼。

在湖南民間,流行著一個說法:“江西填湖廣”。意思是說,現在兩湖地區的很多人口,都是打江西遷入的移民,根據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先生研究,湖南人口的確大部分來自江西,另外部分則是古楚人後裔,那江西人為什麼要遷移到湖南來呢?原來的湖南居民又去哪裡了?

大部分湖南人祖籍是江西,那本土的湖南居民都到哪去了?

要了解這個問題,還得從湖南與江西的“古今對比”說起。按地理劃分,江西應該屬於華東區,但GDP貢獻並不突出,這不代表江西自古以來存在感就不強,恰恰相反,在宋元明尤其是明朝,江西的經濟、文化可謂遙遙領先,這塊地開發於三國兩晉時期,“永嘉南渡”為南方地區帶來先進文化與大量人口。

公元733年,唐玄宗設了江南西道,這是江西成為省級區域的開端,江西人文地理之盛主要表現在受教育人群多,這一點看歷史資料就能看出來,比如明朝90位狀元,湖南籍只有一位,江西籍卻有多達18位,江西明代進士數量為2778,僅次於浙江的3204位,唐宋八大家中,江西也佔了3位;

大部分湖南人祖籍是江西,那本土的湖南居民都到哪去了?

明朝書院,江西有287家,湖廣地區佔地面積更大卻只有171家,元代江西書院94家,宋代江西書院224家,三朝都居於數量榜首,可見江西當時文化的盛況,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江西的文化繁榮是因為古代屬於農耕社會,作為“產糧大戶”的江西,天然地理優勢,加上海外貿易水路交通輔助,造就了寶地。

直到清末時期,時局變化,江西的光彩才逐漸黯淡下去,湖南卻異軍突起。可以說古代的湖南與現代的江西近似,近代的湖南又與古代的江西有相似。明朝建立前,朱元璋和陳友諒鄱陽湖水戰,號稱“殺盡江南百萬兵”,這當然誇張,但元末明初的戰亂確實讓湖南人口大損。

大部分湖南人祖籍是江西,那本土的湖南居民都到哪去了?

比如元末彭瑩玉起兵,就讓當時的長沙府也就是潭州原居民遭了殃,幾乎覆滅,支援陳友諒的湖南瀏陽人,也因為朱元璋的勝利遭劫,據史料載1396年時湖南人口僅192萬,湖南湘潭地方誌也有寫道:“歷朝鼎革,荼毒生靈,惟元明之際為慘,湘潭土著僅存數戶,後之人多自豫章來。”

另外,宋金時期的戰爭,潭州(今湖南長株潭一帶)受害又損失了不少人口,所以宋元至明初,戰爭是湖南原居民人口下降的一個重要因素,相比之下,十分適合躲避戰亂又經濟繁榮的江西人口在明初約有898萬,朱元璋1368年建立明朝後便開始著手移民填湖廣,江西人於是往西邊遷移。

大部分湖南人祖籍是江西,那本土的湖南居民都到哪去了?

據現代學者研究,現代湖南人中少部分是原土著後裔,大部分人祖先是從外省遷入,其中以江西為最多,安徽次之,明洪武年間,湖南278。7萬在籍人口,居然有73。1萬是從元末明初外省遷移來的,以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為例,湖南的移民總人口江西移民佔74%,據瞭解,兩湖人中有60%到70%是江西人後代。

經過移民,湖南境內尤其是中部填充了大量江西人口,民間俗語說“扯來江西填湖南”,是明初的真實歷史,所以湖南人會對江西人都一種血緣親切感,近代湖南的崛起除了湘軍起作用,還因為在古代江西人遷入給湖南帶來更多的讀書種子,文化與古楚悍勇民風結合造就了近代湖南人才井噴。

大部分湖南人祖籍是江西,那本土的湖南居民都到哪去了?

而歷史上依靠水路的江西卻在近代鐵路交通(如粵漢鐵路便避開江西從湖南穿過)發展滯後迅速衰落,對比湖南的逆襲,未免讓人有些遺憾。其實,湖南和江西數百年來關係都十分親近,所以互稱“老表”,不足為奇,非要對比,這二省自古以來便各有春秋,江西在近代只是受制於耕讀傳家的傳統,和交通的落後,否則今日之江西,也會如近代之湖南一樣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