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400年前,他就為好官樹立了個樣板

文/冰揚波

400年前,他就為好官樹立了個樣板

01

萬曆(1573-1620年)初年,陳霽巖擔任開州(今河南濮陽)知府。

是年,開州發生了一次大水災,澤國千里,域內百姓受災無數。

陳霽巖緊急召開搶險救災排程會,商討如何發放救濟糧,解決災民吃飯問題。

對此,眾官員七嘴八舌,議論紛紛,莫衷一是。

“極貧者谷石,次貧者五斗。”

是時,有一官員建議給最貧窮的災民發放救濟糧一石,次貧者發五斗,如此放賑可使更多受災群眾受益。陳霽巖感覺此建議甚好,遂拍板:好,就這麼辦。

救濟方案已敲定,後面具體工作安排屬下官員去操作。作為州府老大多在府衙坐鎮,一杯清茶,一張報紙,偶爾聽聽彙報即可。

不過,陳霽巖沒有如此官僚。

瞧,在放賑的日子裡,陳霽巖親臨現場,靠前指揮,見眾災民皆持編號依次領取救濟糧,人數雖多,無爭搶喧譁者,秩序井然,對屬下前期工作甚是滿意。

不止於此,“公坐倉門點名,視其衣貌極老而貧者暗記之。”

說,陳霽巖親自坐在官倉門前,拿著花名冊逐一點名,並把災民中破衣爛衫的、年齡偏大的、喪失勞動能力者逐一做了標記。

如此這般,想幹嘛?

次年春,上級又下文通知:再次救濟最貧困的人。

是時,有一文書官請示:“大人,要不要下通知讓地方官員再統計上報救濟群眾名單?”

“不用,我已早有準備!” 陳霽巖拿出上次作過標記的花名冊說,“照此名單,直接通知他們來領即可!”

鄉民皆驚歎陳霽巖對民情如此瞭解,敬為神明。其實無他,因上次來領救濟的人皆來不及裝飾,儘可看清其真實貧困狀態之故。

陳霽岩心系百姓,由此可見一斑。

這段史實,馮夢龍《智囊全集》和張岱《快園道古》皆有記載。

且看,張岱《快園道古》如是載:

陳霽巖知開州,大水,賑饑府下。有司議:“極貧者谷石,次貧者五斗。”放賑時編號執旗,魚貫而進。公坐倉門點名,視其衣貌極老而貧者暗記之。次年,上司行牒再賑極貧者。吏胥稟出示另報,公曰:“不必也。”第出點名簿暗記極貧者,喚領。鄉民以為神明。

02

己巳年冬,官倉存糧所剩無幾,省府下令各州縣動用庫銀兩千兩,抓緊購糧補倉。

然鵝,受洪澇災害影響,各地糧食欠收,糧價大漲,每石需銀六錢。

是時,其他州縣皆照章辦事,並攤派地方各供糧大戶負責收購,統一定價為每石五錢。

如此操作,諸大戶每購進一石糧就得賠一錢銀子,且在運輸等損耗上又費銀一錢,皆叫苦不迭。

如此勞民傷財之舉,可購入官糧僅四千石,實乃車水杯薪,且還激化了官民之矛盾。

鑑此,陳霽巖審時度勢,沒有立即執行上級購糧之要求。為此,他也承受了巨大壓力,屢遭彈劾,上級考慮時逢荒年正是用人之際,他才沒丟了烏紗帽。

可見,陳霽巖為官不盲從,心繫百姓,不計個人得失。

庚午年秋,開州及鄰近州縣皆風調雨順,糧食喜得大豐收。當然,糧價隨之下降至每石三錢,降了一半。

陳霽巖見狀,立即採取購糧行動,統一收購價為每石三錢,並承諾只要糧食一到即如數給付現錢,白花花的官銀,絕不拖欠,或打白條。

於是,諸大戶供糧積極性高漲。

其間,發生了一個小插曲,需插一嘴。

在收購期間糧價又降,每石二錢五分,諸供糧大戶請示官府是否要扣除前期已超付的銀兩。

“寧增谷,勿減銀也。”

對此,陳霽巖如此回覆:只要能多收購糧食就好,仍按每石三錢收購,承諾不變。

陳霽巖如此言出必行、守信重諾之舉,甚得民心。

結果,花同樣的錢,卻比之前鄰近州縣多購糧三千餘石,既增加了倉儲,供糧戶也未賠一文錢,絕對雙贏。

除了定額上報外,陳霽巖還將多餘的七百石糧食,全部發給流落他鄉的貧民回鄉復產。

可見,陳霽巖講誠信,撫流民,可謂父母官者有父母心。

節選《智囊全集》:庚午秋,州之高鄉大熟,鄰境則盡熟,谷價減至三錢餘。方申撫臺動支銀二千兩,派大戶分糴,報價三錢,即如數給之。自後時價益減至二錢五分。大戶請扣除餘銀,公笑應之曰:“寧增谷,勿減銀也。”比上年所買,多谷三千餘石,而大戶無累賠。報上司外,餘谷七百餘石,則盡以給流民之復業者。

400年前,他就為好官樹立了個樣板

03

書接上回。

開州境內有十五座土城,因連年雨水澆灌,洪澇浸泡,城牆坍塌多達數十處。

庚午秋,各地官員欲徵調當地民夫,對豁牙賴齒的城牆進行填土修補。

這是好事呀,不想竟遭到陳霽巖強烈反對,不準。

為啥?

是時,百姓多飽受洪災之苦,流落他鄉乞討者不乏其人,招撫還來不及,豈可增其負擔。

“亟歸種麥,官當賑爾。”

瞧,陳霽巖派人四處張貼告示,減免其賦稅,勸其抓緊還鄉,且官府會給予相應的救濟。當然,流落他鄉的貧民欣聞此訊息,紛紛回鄉復耕復產。

且,撥出前期收儲之餘糧,讓他們限期前來領取。

注意,陳霽巖還令人在各城門一里外,分別樹立多個小告示牌:令各將盛谷袋,裝土到城上,填崩塌處。

說,老少爺們,麻煩各位順路捎帶一袋泥土,送到城牆崩塌處。屆時,貴村總甲會在你的袋子上蓋印留標記,後憑此印到官倉免費領取救濟糧…

在此,插一嘴。

總甲者,為元明以來的職役官名,類時下村幹部。

且看,明代沈榜《宛署雜記·街道》如是載:

“城內各坊,隨居民多少,分為若干鋪,每鋪立鋪頭火夫若干人,而統之以總甲。”

是時,各城門之外,返鄉貧民人頭攢動,一人扛著一袋土,樂呵呵地送到城牆各處坍塌處,其場面甚是熱火朝天…

結果,救濟糧發放完畢,各處坍塌的城牆皆修復好了。

可見,陳霽巖輕徭薄賦,體恤民情,可謂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節選《智囊全集》:因遍出示招撫雲:“亟歸種麥,官當賑爾。”乃出前大戶所糴餘谷,刻期給散。另出四五小牌於各門一里外,令各將盛谷袋,裝土到城上,填崩塌處。總甲於面上用印,倉中驗印發谷,再賑而城已修完。

400年前,他就為好官樹立了個樣板

04

明代謝肇淛《五雜俎·地部二》:“江北俵馬之役最稱苦累,而寄養之戶尤多敗困。”

俵馬,明代馬政用語,即官府將官馬分派給民戶飼養,過一定時期後再由民戶將馬解送指定地點,由官府驗收。

當然,對俵馬有嚴格的標準:高三尺八寸,齒少而形肥者。

彼時,相關州縣皆無法自行交配繁殖馬駒,必須向外地馬販購買馬匹。

然,開州位於各州縣之中,外地馬販到開州時合格馬匹早被其他州縣攔截買光。

州官為向朝廷交差,不斷給馬販頭目施加壓力,甚至不惜用刑:啪啪啪,或一頓鞭子,或一通板子…

不過,如此騷操作,馬販甚為反感:馬價騰踴,求速反遲。

瞧,一時馬價飛漲,嗖嗖,極似牛市的股指一路上竄,反而更買不到合適的馬了。

時,陳霽巖為開州知府,瞭解到馬價高漲的箇中原委後,已然心中有數。

待外地馬販齊集開州後,陳霽巖才召集本地的養馬戶問道:“各州都已買好俵馬呈送朝廷,你們可知此事?”

眾養馬戶皆點頭應道:“知道,我們也很著急!”

於是,陳霽巖便和眾人共同商議對策:“為買到俵馬,明天我將親自去選馬,你等要跟我搞好配合,切記,要如此這般…”

好的,眾人皆應允,感激涕零而去。

翌日,外地馬販趕著馬匹前來,烏泱泱的好大一群,其中確有不少馬匹合乎標準。

然鵝,陳霽巖卻雞蛋裡挑骨頭、連連搖頭說:“這些馬七高八矮的,合乎標準的不多呀!不過沒關係,我已呈報朝廷,今年開州將自行繁殖馬匹,不著急,咱慢慢選。”

是時,本地養馬戶及時配合補戲:“大人,再過三天,臨濮有個馬會,屆時一定能買到合意的馬匹。”

陳霽巖聽了,連連點頭說好,對外來馬販沒有一句責備之語。

至此,外地馬販頗為失望,爭相殺價求售。結果,在兩天之內,陳霽巖便以每匹馬十餘兩銀子的價格買夠了朝廷所要求的馬匹。

再看,其他各州縣官員為升官計,皆不惜高價買馬,每匹馬竟高達四五十兩銀子,諸養馬戶皆深受其害。

可見,真心為民,實政及民,必然置升官於考慮之外。

節選《智囊全集》:明日各馬販隨馬頭帶馬,有高至四尺者,令輒置不用,曰:“高低怕相形,寧低一寸,我有稟貼到太僕寺,只說是孳生駒耳。”眾稟再遲三日,至臨濮會上買,易得。公許之,不責一人而出,各馬販氣索然,爭願賤賣,兩日而辦。在他縣爭市高馬,刻期早解,以求保薦,騰價至四五十金;在本州無過二十餘金者。

05

時,州縣以稽核徭役均等與否,為考核官員政績的一項重要指標。

考核週期:每三年一次。

考核內容:自極富至極貧,定為九則,賦役皆準此而派。

考核辦法:合一州八十八里之民,集庭而校勘之,即對幹部進行現場量化考核評比,甚是繁瑣。

考核目的:防止相關幹部腐敗索賄之風。

陳霽巖到任後,徭役稽核工作還有一年,時間緊任務重,他便把舊考核記錄梳理成冊,隨時備用。

家道何如,比年間,何戶驟富,何戶漸消?

陳霽巖每次坐堂,在審理案件、接待信訪、處理雜務之餘,都會進行民意調查:你是哪村的人,你村裡某大戶的家境如何?近年來哪家驟然暴富了?哪家漸漸沒落?並隨手將調查內容記錄在案。

如此這般,陳霽巖很快便對所轄各村情況,有了初步瞭解。

同時,陳霽巖還對百姓進行問卷調查。

即閉之後堂,各給一紙,令開本里自萬金至百金等家,嚴戒勿欺。

說,陳霽巖曾召集各村二百多百姓,集中於州衙後堂,每人一張紙,令其列出本村富豪榜單,並嚴禁弄虛作假。

不止於此,陳霽巖排程相關幹部。

是日,將各村幹部叫到都察院來:“聽好了,你等將近年來轄區內沒落的大戶的名單逐一羅列出來。至於目前依舊富有的,就不必寫了…”當然,他們都知道陳霽巖對情況已然掌握,自是不敢作假。

然後,將這些調查問卷裝訂成冊,留作考核依據。

到了具體考核時,哪些人該升級,哪些人該降級,已一目瞭然。

於是,往年緩慢冗長、勞心費力的考核工作,陳霽巖很快便可搞定,並有效杜絕官員貪腐索賄之風。

節選《智囊全集》: 至期,拜畢,即喚里老、書手到察院,分作三處,各與紙筆,令開大戶近年之消乏者,或殷厚如故,不必開也。以上因事採訪,編成底冊。審時一甲人齊跪下堂,公自臨視,擇其中二三篤實人,作為公正,與里長同舉大戶應升應降諸人。因知底冊甚明,鹹以實舉,遂從而酌驗之,頃刻編定。一日審四五里,往往州官待百姓,不令百姓待州官也。

400年前,他就為好官樹立了個樣板

06

後,陳霽巖升任湖廣督學,每日需批閱文書達千餘件之多。

當然,這些公文皆需經文書官之手,分為合格與不合格兩批。合格者,呈送領導審批;不合格者,駁回留置。

不過,陳霽巖初到任時,有前輩曾提醒他:“前道有駁提文書難以報完者,必乘後道初到時,賄囑吏書,從‘照驗’中混交 。”

說,以前有許多呈報文書,因審批要件不完備等原因一直沒有透過稽核,有人會借新一批文書初次呈報之機賄賂文書官,再呈報一次,企圖矇混過關。

於是,陳霽巖花費半天時間,將所有文書親自逐一查驗,果然發現其中有一件被駁回之公文。然而文書官卻企圖矇混在其他透過稽核的文書中。

陳霽巖便暗中對此文書作了記號,再命文書官再仔細核驗一次,且告誡他千萬不可草率從事。

稍後,文書官再次呈送這批文書,因已接受了賄賂,稱全部合格。

是時,陳霽巖便挑出那件被駁回的文書質問文書官,其遂遭責罰外革職處份。

此後,官員檢驗文書,再也不敢扯犢子了。

可見,時下要求為官者要管好秘書等身邊工作人員,陳霽巖早已率先垂範過了。

節選《智囊全集》:公乃費半日功,將“照驗”文書逐一親查,中有一件駁提,該吏者混入其中。先暗記之,命書辦細查,戒勿草草。書辦受賄,徑以無弊對。公摘此一件而質之,重責問罪革役。後“照驗”文書更不敢欺。

陳霽巖,雖為400年前的大明朝的一官吏,但他的為官之道,至今仍有借鑑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