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達雲與“達家槍”

(本文2960字,閱讀需要約7分鐘)

達雲是明代西三邊首先創立神機營的邊將。明朝嘉靖年間,甘肅鎮開始引進火器,邊督楊一清引進東南沿海抗倭時俘獲的火銃仿製品,目的是為了驚駭韃靼的騎兵,取得戰場的氣勢。但在真正的作戰中,卻無實際效果。後來,韃靼的騎兵也見怪不怪,火器的優勢就發揮不上了。

達雲與“達家槍”

到了隆慶、萬曆初期,西寧邊關的火器使用還未普及。達雲在涼州賦閒時,自掏錢財,從河陝商人處購得沿海一帶已普及開來的火銃,僱請匠人拆卸仿造。達雲和十餘個從鎮海堡帶來的家丁親自參加仿造,在府中架起高爐,用大風匣鼓風熔鐵,煙火熊熊,一街轟動。他們的仿造火銃雖然不具備實戰特點,但對明朝甘肅鎮的火器自鑄有著重要的啟蒙作用。

在西三邊軍中造火銃,這時期尚處於理論階段,當時達雲可資的是一本從東南沿海流傳過來的火器理論抄寫書《神器譜》,該書圖繪火銃的構造、用硝劑量、鍊鐵技術,但真正能夠製造出一杆實用的火銃並非易事。製造火銃缺乏專業工匠不說,南北氣候、硝藥的效能的微妙差異,都有可能使區域性技術過不了關而前功盡棄。當時像達雲這樣熱衷火器的武官數量不少,但大都有始無終,最後只好籌資向南方購買。

而這時期東南沿海對火器的民間研發興味盎然,不斷有新的火器鑄成,名目繁多,務奇營巧,被官方承認的民間發明,不下五十餘種,如,以焰火恐嚇為目的者,有火磚、火球、火盜、火妖、諸般火獸、異樣火禽、星鳶、烽豕、火鷂、雲龍、煙球、藥桶、神彪、火屏;以火銃或火箭的別樣形式爭奇為目的者,有火龍刀、火龍槍、火焰槍、二虎追、火龍口,有飛天噴筒、毒煙噴筒、神機火槍、旋風五炮、纏身火龍、驚風牝豬、飛蛇逐馬、猛虎離山、五色障煙、飛空神砂、獨腳旋風炮、霹靂行火球、交鋒棄馬、群虎嘯風、火龍爭勝、遊鼠驚馬、百鷹獲兔、眾虎奔羊;早期火炮的別種,則有大蜂王、大將軍、覆地雷、絞江龍、絞地龍、轟山炮、混天炮、流星炮、淨江龍、攻戎炮、旋風炮、天墜炮、虎蹲炮、五梢炮、七梢炮、天機炮、返復槍、自犯炮、一母領十四子炮、旋風狼牙炮、月落星隨炮、五雷裂山炮等等。但這一批批的新式火器,卻都沒有實戰力,中看不中用。

達雲在涼州賦閒時,不但鑄造了單管的火銃,還試驗造出了三管的三眼銃,一點捻子,可三彈連發。不過,他早期試驗的火銃,在生鐵、熟鐵、精鐵的冶煉上缺乏技術參照,在試射時,由於鐵的引數要求不達標,有的火銃一點即炸裂銃管,傷及家丁和匠人,有的火銃雖能發射鐵砂、鐵子,但發射不到六七次,銃管就燒紅變形。戚繼光在東三邊訓練神機營時,曾哀嘆說:“今之制火器者,類愈多而愈無實用。用火器者失法,而每以自誤。”

“火器尤為誤事。或向天而打,或手向前放銃而頭已回顧走路;或先將鉛子銜口中,忙亂裝銃,忘子在口,順氣咽入腹中;或忘入鉛子,或先下鉛子,而後入藥;或子小口大,照打時銃口一低,鉛子流出。或裝畢而火繩落地,為溼氣所滅;或持線自龘焚其藥。十銃之中,僅有六七銃發出;六七之中,僅有二三中耳。”

達雲與“達家槍”

戚繼光道明瞭火器在北方邊關使用時的尷尬,軍士由於操練不熟、火器簡陋,常常在戰場誤事。有的人在點銃時怕聲響震耳,一點捻子,不去瞄準,卻回頭躲避;有的人在作戰時,由於慌忙,鉛子沒裝進銃,卻含在了口中,竟至嚥下肚去,未幾而死。火銃的管口也缺乏標準,子彈壓進銃管,結果管口一傾斜,子彈就滑落墜地。點火的苧麻繩不慎落地,地面遇到水跡,火繩旋滅,怎麼能點捻子發射?

不唯達雲,任何探索火器用軍的明朝邊關將領,無一不體味過火器初創時苦澀的味道。當時,西三邊的高層厭惡火器,不支援將士鑄造研發火器,認為從武還要弓馬為上,火器只能恐嚇韃靼,以資軍膽。萬曆十一年(1583年 )四月二十七日,甘肅巡撫王旋向萬曆皇帝上奏:“本鎮火器、盔甲見在者,殊多不堪,通行加鐵改造。”可見,這一時期,甘肅鎮軍中也開始裝備簡陋的火器,但僅為擺設。王旋傾向弓硬馬強的傳統武備,他請求朝廷說:“西安府解到弓箭、料物,短小不堪,要動料價易買,陝西布政司節年拖欠涼州等衛所未領料物,各照年分補給,並將各府額徵本鎮水角、牛筋、翎毛,欲行徵銀解發,隨便置買。”欠發涼州衛所的料物銀經工部撥補後,王旋轉手就向南方商人處購置了質量較好的弓箭材料,“加鐵改造”的,主要是盔甲一項,也說明朝廷從南方和東北調撥到甘肅鎮的火器不堪使用,需要重鑄。

達雲在賦閒的一段歲月裡,在自鑄火器的過程中熟悉了火器的效能、構造,掌握了火器的專業知識,後在起復為嘉峪關守備時,探索建立火器隊伍。他的探索歷經曲折,但矢志不移火器用軍的理想。達雲離開涼州時,他的家丁隊伍個個都肩背火銃,腰懸砍刀,後來,在嘉峪關、高臺時期,他把火器與傳統兵器的長項集合起來,築造出了後來明朝西軍普及的夾把和梨花槍。

鎮夷遊擊時期,達雲的軍隊已經在西三邊率先裝備了夾把。這是一種在火銃的末稍上套鐵柄的武器,在戰鬥時,火銃鉛子打完,來不及裝彈,將士們就會反轉銃管,把鐵柄當作狼牙棒就近搏鬥。梨花槍則是在銃管前面加上刺刀,遇到韃靼的騎兵,先發射火銃的鉛子,再以刺刀搏殺。明朝西軍在遼東作戰時,梨花槍殺傷力尤大,軍中把此槍稱為“達家槍”。

“達家槍”是改良的“梨花槍”,裝備騎兵,得到萬曆十八年(1590年 )後甘肅巡撫葉夢熊的指導。葉夢熊是明朝最負盛名的軍事工程學家,他鑄造的“葉公炮”是當時亞洲最先進的重炮,尤其對甘肅鎮的火銃改良最為用力,三眼火銃在甘肅大量使用,火器戰車也在戰場使用。達雲最早探索成型的火銃隊,在嘉峪關外臨敵時,火銃的尾端用皮帶連線,系在軍士的揹帶上,軍士可以省出一手握大砍刀。衝鋒時,軍士把火銃託在臂上,反扣手腕點火繩,銃刀的優勢都可發揮,戰鬥力很強。葉夢熊本是文人出身,當了幾十年的知縣、知府,不喜文案勞頓,一有空閒就在衙門後院鍊鐵築銃,按圖造炮,惹得州、省不喜,張居正尤其討厭此人。豈料,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張居正討厭的人,在萬曆十年後被內閣重用了。他從知府任上轉為永平兵備副使,從此施展火器用軍的人生追求,聲名鵲起,幾年後,就成了甘肅巡撫。葉夢熊對達雲的軍事裝備上的探索,讚賞有加,親自指導達雲的火器隊安裝了不用火繩點燃發射的先進部件火帽,火帽一經火石敲打,立即燃爆火藥射彈。大砍刀的把柄上安裝火石,軍士衝鋒時,刀柄敲火帽即可發射。後來,又指導達雲築造出了效能完善的三眼火銃,火器的戰鬥力大大地提高了。

達雲與“達家槍”

“達家槍”是典型的三眼火銃改良槍,槍身很長,刺刀帶鉤,軍士的護手上戴有火石,一敲即發。鉛子的成分也複雜,有“母彈”,還有小一些的散裝“子彈”,銃管裡還裝大量類似鐵砂的“孫彈”,還有用毒藥煮過的磁石彈。三眼銃一響,群彈噴發,殺傷範圍很大。敵騎躲避的瞬間,“達家槍”已經刺至。

文章來源:摘自李林山著《達雲傳》,內容略有刪減,標題為 編者所加。

作者簡介:

李林山(1967年2月—2019年10月),甘肅涼州人,出版《醉臥沙場君莫笑——五涼國朝政評傳》《武威舊事》《涼國搜神記》《鳩摩羅什在涼州》《孔雀集》《詩詞札記》《李蘊芳詩注》。

編 輯 :柴多茂

統 籌 :張長寶

達雲與“達家槍”

涼州文化研究

一個有文化溫度的公眾號

版權歸武威市涼州文化研究院所有,只能用於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以及其他非商業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使用本品須經同意,違者必究。

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文章轉載自“涼州文化研究”微信公眾號。 轉載僅限全文轉載並完全保留作者署名,且不修改文章標題和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