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項羽入關後為何只稱霸,而不稱帝稱王?這2個原因令項羽無可奈何

天下大勢是什麼: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對項羽和劉邦來說,他們的“時勢”在漢元年,當年劉邦採取以柔克剛的戰術,透過曲徑通幽的戰略,第一個到達關中,第一個入駐咸陽,成了推翻暴秦的風雲人物。而項羽也不甘後,在鉅鹿擊潰秦軍主力後,在過五關斬六將後,率領各路諸侯入關。劉邦為避項羽鋒芒,只好選擇了退出咸陽,駐軍灞上。而項羽進入咸陽後,毫不手軟地斬殺了秦子嬰,火燒了阿房宮,徹底推翻了大秦王朝。高處不勝寒,當時擺在項羽面前有三大待解難題。

項羽入關後為何只稱霸,而不稱帝稱王?這2個原因令項羽無可奈何

首先,是稱帝稱王還是稱霸的問題。作為諸侯總盟主的項羽,進入函谷關後,究竟該選擇什麼樣的政治制度?當時,可供項羽選擇的中國政治制度主要有三種:一是周王朝的王業,二是秦王朝的帝業,三是春秋戰國時代的霸業。在三選一中,項羽最終選擇了霸業,原因有兩個:一是順應形勢。從陳勝、吳廣率先發起革命,到徹底推翻秦朝,歷時整整三年時間,三年時間雖然不長,但也不短,三年光陰裡造就了項羽、劉邦這樣的絕代雙驕,也造就了無數的新興勢力——雄據一方面的諸侯,這些諸侯各自擁有各自的地盤和武裝力量,項羽如果冒然稱帝,勢必引起他們的反對,甚至會重新引發大規模的爭鬥,為了息事寧人,項羽只好退而求其次的選擇稱霸。二是從眾心理。秦朝未年大革命中有很多人都有裂土封王的傳統觀念,而大面積的裂土封王本身就是在恢復被秦王朝中斷了的春秋戰國列國並存、盟主主宰天下的政治局面。因此,選擇大封諸王的本身就決定了項羽只能選擇霸業,而不能繼承帝業。

項羽入關後為何只稱霸,而不稱帝稱王?這2個原因令項羽無可奈何

其次,是建都南還是建都北的問題。建都北便是指建都咸陽,這裡是舊都,而且擁有絕佳的地利位置優勢。劣勢是曇花一現的秦朝定都於此,定都於此有不祥之兆;建都南便是指建都彭城,這裡是新都,擁有四通八達的交通優勢,很容易抓經濟建設,而且這裡是楚地的中心地段,建都於此更能體現楚軍的個人價值——衣錦還鄉。劣勢是彭城一馬平川,易攻難守,在軍事上處於劣勢。最終項羽不顧它人的反對定都彭城,主要原因是為了衣錦還鄉。“一個人富貴了不回故鄉,就好像穿一件新衣服夜晚走路,誰能看見呢”(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項羽的這句話明確的表明他當時最高的政治願望是衣錦還鄉,做個“西楚霸王”,選擇霸業正好符合他衣錦還鄉的心願。

項羽入關後為何只稱霸,而不稱帝稱王?這2個原因令項羽無可奈何

再次,是如何分封諸侯的問題。諸侯們之所以願意跟隨項羽入關,完全是被項羽在鉅鹿一戰所展現出來的霸氣所折服,完全是看在推翻大秦王朝的曙光在前所至,完全是想跟隨項羽到關中分一杯羹,得到自己的私慾——利益。這個利益包括財產和地盤等等。而做為總盟主,項羽如何給眾諸侯公平公正的分配既得利益是當務之急。對此,項羽創造性地選擇了“因功封王”的制度,然而,此在這種代表個人利益的分封中,無論項羽怎麼分封,都註定是費力不討好,原因有三:

項羽入關後為何只稱霸,而不稱帝稱王?這2個原因令項羽無可奈何

一是分封且受到厚遇的並不會對項羽感恩戴德,因為他們原本就都有自己的地盤勢,項羽只是給了他們更為名正言順的“擁有權”罷了,他們表義上把項羽當活佛當菩薩一樣來貢奉,但實際上,他們把項羽當猴一樣耍,項羽強盛的時候,他們都擁護他,項羽衰弱的時候,他們都離棄他,風吹兩邊倒,誰能給他們乳酪就跟誰,根本不存在對項羽死心蹋地的地步。二是沒有封到“一畝三分地”的自然怨恨項羽,如齊王田榮,彭越等人,封到但嫌“一畝三分地”太少的同樣怨恨項羽,如英布,陳餘等。這些人因為覺得原本屬於自己的利益被別人剝奪了,自然把矛頭指向了分封人項羽,想透過特殊手段打破這個現狀,達到重新分配利益的新局面。三是諸侯中還位牛人劉邦。這位諸侯中的“二號人物”也是一個能呼風喚雨的角色,正如一山不容兩虎一樣,劉邦和項羽雖然是結拜兄弟,但實際上是大仇人,都想把對方打倒而後快。也正是因為這樣,這些因分封不滿項羽的人,自然會和劉邦聯合,抱成團來共同反對項羽。同時,項羽的“一人獨大”同樣也受到了眾諸侯所猜忌,聯合劉邦對抗項羽是懂政治的諸侯的必然選擇。

項羽入關後為何只稱霸,而不稱帝稱王?這2個原因令項羽無可奈何

總之,時勢造英雄,同樣的道理,英雄也造時勢,而這種“天下大勢”正是楚漢人才的流向重要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