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水淹七軍的主人公是誰?七軍有多少人?

在三國中單論武將有傑出的戰役並不多,但是非要從中列舉一二,那麼關羽的水淹七軍卻是必須要提的,甚至是要排在數一數二的位置。

水淹七軍的主人公是誰?七軍有多少人?

不過,關羽此戰,歷來頗受爭議,原因是水淹七軍不是靠實力對決,乃是藉助天時地利而成就的——在漢水暴漲的情況下,關羽派遣水軍,駕駛著大船,將於禁被洪水逼到高地無處可逃的七軍全部俘虜。《三國志關羽傳》載:“漢水泛溢,禁所督七軍皆沒。”

我們在此不管關羽是如何取勝,今天我們主要來弄清一個數據,那就是關羽此次俘虜于禁七軍的數量到底是多少人?《三國志》雖然對此次軍事行動記錄很詳細,連天氣都記載了,但是對於于禁所統御的七軍人馬具體是多少卻沒有具體準確的記載。因此,這也成為《三國志》中的一個疑案。那麼關羽水淹于禁七軍,此七軍到底有多少人呢?看罷魏國兵制等相關資料後恍然大悟。

為了查閱“七軍之兵”,筆者翻閱了一些史料,比如在《周禮·夏官·序官》中寫道:“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再比如《國語·齊語》中寫道:“萬人為一軍。”(這個資料是齊國的情況)。

如果一軍一萬人,那麼于禁七軍則有七萬之眾。這在三國時期是不太現實的,一方面是東漢末年經過災荒戰亂之後,人口頓減;另一方面是這個資料不太符合三國時期的軍事編制。

比如著名的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官渡之戰袁紹方面率11萬大軍攻打曹操,曹操方面,出動的抵禦部隊人數也不過2萬之眾。赤壁之戰時,為了抵禦曹操的進攻,東吳孫權能夠拿出手給周瑜統領的部隊也不過3萬之眾。

因此,根據這些大略的資料來看,于禁增援樊城的時候,曹操剛從漢中退下來,一時能夠拿出手的部隊是不可能有7萬之眾的。

因此,筆者又從別處找到三處史載:

第一處史載是《說文解字·卷十四·車部·軍》寫道:“圜圍也。四千人為軍。”

根據這個資料來看的話,于禁所統七軍當為2萬8千人,加上于禁本身的直屬部隊,于禁當時官拜左將軍,具有假節鉞的權力,直屬部隊應有1千多人。再加上龐德的直屬部隊500人,關羽俘虜于禁的七軍應該共計有3萬人。那麼這個數字可靠嗎?

筆者認為這個資料比較可靠,原因是有史料可以佐證。

第二處是多處史載資料的間接證明。

在公元217年,陳琳寫有一篇檄文,叫《檄吳將校部曲文》,其中寫道夏侯淵鎮守漢中的兵馬為五萬精兵。

曹操在剛取得漢中之後,又帶兵迎戰孫權。攻漢中是公元215年到216年的事,濡須口擊敗孫權是公元217年的事。但是在曹操的主力部隊南戰孫權的時候,在公元218年,劉備卻趁勢對漢中發動了猛攻。結果夏侯淵失守,曹操又急忙帶著主力部隊救援漢中。與此同時,烏桓叛亂,曹操令曹彰率軍平定。

根據《文獻通考》記載,曹魏甲兵共計20萬,這個資料應該是比較興盛時期的。而從公元215年到公元218年,曹操一直忙於征戰,兵員必然處於緊張狀態,哪裡還有什麼二十萬呢?從他給合肥要地留下守軍數目即可知道,以7千人鎮守合肥抵擋孫吳,也是曹操的無奈之舉,兵力有限,他還要去營救漢中,只得以錦囊計留給張遼以備不測。

在曹操兵力如此被動的情況下,關羽又發動樊城之戰,曹仁方面陷入苦守,倘若曹仁有數萬兵馬,完全可以和關羽的三萬之兵一戰。但是曹仁沒有,原因很簡單,曹魏的主力都被曹操帶到漢中前線去了,四方守地的部隊數量都是很有限的。

曹操接到求援之後,立即派于禁率七軍救援。這七軍應該是能夠快速集結的現成部隊。一般而言,三國時期作戰徵兵,也是戰事一起,臨時動員的。區別是三國時,有軍屯,曹魏的軍屯最為成功,因此可能集結兵馬的效率會更高,一下能夠拿出七軍,也是大手筆。要知道根據史載,在爭奪漢中的時候,劉備方面的兵力已是緊缺到用女人運輸物資的程度了。

因此,根據三國各個方面的情況來看,于禁的七軍之資料,應該是比較保守的一個數字,以筆者之見,應該不是《國語》的“萬人為一軍”。

第三處史載是《華陽國志·卷六·劉先主志》。《華陽國志》(《華陽國記》)的作者是東晉史學家常璩所著。東晉距離三國的時間不是很長,所以所記載的東西還是比較可靠的。

其中載曰:“魏王遣左將軍于禁督七軍三萬人救樊。”

《華陽國記》的記載恰好跟《說文解字》對“軍”的解釋相吻合,即一軍四千人,七軍二萬八千人。

結語:雖然筆者傾向於認為一軍的人數為4千人,但是這個依據是《說文解字》,而《說文解字》的資料並不能解釋古代各個時期的部隊情況,尤其是三國,根據史料的記載,三國時期的兵制因戰爭頻仍,變化比較多,操作也比較靈活,所以沒有定數。

水淹七軍的主人公是誰?七軍有多少人?

有的研究者透過三國時期魏國的兵制得出了另外的資料,根據《通典·兵》所載顯示,魏國兵制最低為列、火、隊、曲、侯等,中級有司馬、校尉、裨將軍等,高階軍官有將軍、副將軍等。

其中軍官所統領計程車兵人數根據魏國軍隊的編制,其規則為二二進位制,比如曲侯統御的部隊是二百人,則二侯為部,其部的頭領司馬統御之兵為四百人,校尉則為八百人,裨將軍統御計程車兵人數為一千六百人,則二裨為軍,一軍之人馬的數目則為三千二百人。

但是根據兵制所計算的人數,在穩定的時期,還能準確,一旦到了亂世征戰中,這個兵員的數目是無法給出的準確的答案的。比如孫策想回江東發展,乃找藉口離開袁術,孫策從袁術那裡離開的時候,軍職是折衝校尉,按說他統御計程車兵應為八百人,但實際上孫策統御的兵馬要有一千有餘。《三國志孫破虜傳》載曰:“術表策為折衝校尉,行殄寇將軍,兵財千餘,騎數十匹,賓客願從者數百人。比至歷陽,眾五六千。”

孫策實際軍職是折衝校尉,但是袁術又給了他一個虛頭的將軍頭銜,即殄寇將軍。結果孫策一路走一路不斷招兵,結果到了歷陽之時,兵力已經壯大到5千多人,這遠遠不是一個將軍所能統御計程車兵數目了。

再有就是于禁被水淹之後,曹操又派遣徐晃增援,然後調遣了殷署、朱蓋等共十二營軍隊加入徐晃所統御的部隊。三國時期,兵制中並無“營”之概念,但是根據當時的兵制情況,“營”大約同“部”,一部400兵。12營,即4800兵,這也是為什麼關羽調兵迎戰徐晃的時候,調遣的兵馬為5千步騎的原因。

故此,結合《說文解字》給出的一軍之兵員數目和三國時期的特殊情況,以及派兵救援樊城的時候,曹操當時的處境,于禁所統御的七軍兵力,其一軍之兵當在3200到4000之間,是沒法確定的。雖然後來《華陽國記》記載於禁帶兵三萬,但這並不是一個絕對準確的資料,當是大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