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西洋》:劉慈欣筆下的鄭和橫跨大洋前往歐洲後的新世界

《西洋》,是以十五世紀的時間點作為奇點,1420年,鄭和不顧手下阻攔,毅然前往歐洲,成為了整篇事件的開端。

劉慈欣為我們描述了新世界,在這個全新的世界,中國跨越大洋,在歐洲的中世紀時代登陸了歐洲大陸。

正是岔開了歐洲工業革命的節點,中國實力在十五世紀仍處於強於世界各國的格局,大劉筆下中國在那個時代遭遇了歐洲。

鄭和軍隊前往歐洲不正是如1840年英國軍隊到達中國一樣。中國毫無疑問地征服了歐洲,儘管他們多國組織聯軍,卻仍處於無能為力的局面。

鄭和的明朝軍隊讓全歐洲折服了,歐洲因此割去了北愛爾蘭,不正是相當於中國割去了香港的領土。鄭和的這一舉動是多航行了幾千公里,卻可以成為改變世界命運的時刻。世界格局因此換了一副模樣。

中國獲得了北愛爾蘭的統治權,北愛爾蘭的命運和如今中國香港的命運相似,我印象最深的是文中男主的兒子,責怪父親作為北愛爾蘭的領導卻失去了中國的領土,失去了北愛爾蘭的統治權。

試想,進行換位思考的話,中國又處於什麼樣的地位。在文中,新大陸,也就是現在的美國是中國的新大陸,正如同英國與美國的關係。文中真正實現了中西方觀念統一,透過的是五百年前的鄭和掃平歐洲的方式。

在中國新大陸的描述中,男主的兒子是崇尚中國的,對一切外來都嗤之以鼻,對於那些歐洲普通移民,對於白人,都是不屑的。

可想而知,儘管當時那個瞬間改變了一些東西,但是歷史程序中會有著別樣的方式來進行彌補這份缺失感,這是無法消除的,不可抹去的歷程。

大劉的這篇文章擁有這許多細節,在文中白人女畫家崇尚中國畫可以暗示出什麼,鄭和的橫跨西洋和半途歸國又有著怎樣的緣由。

本篇文章擁有著很大的可讀性,將歷史與現實融合,暗喻了崇洋媚外的風尚,也將文中偉大的航海家鄭和進行了多方面的現實剖析。想要了解更多的話可以去拜讀《西洋》原作。

歡迎在下方評論區,談談自己看完《西洋》的見解與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