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綏遠城牆:為何只留存下來670米?

綏遠城牆:為何只留存下來670米?

沿著北垣東街一直向西行,在與東護河北街交會口處,有一處古老的城牆,厚重的青磚,堆砌著古老的故事,斑駁的青苔,沉澱著久遠的歷史……

它就是綏遠城牆。

綏遠城牆:為何只留存下來670米?

綏遠城,被呼和浩特人稱為“新城”,用於與歸化城(舊城)相區別。它建於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於乾隆四年(1739年)完工。

宏偉堅固的城池屹立在塞外草原,默默地守護著一方的平安。

它周長一千九百六十丈,牆高二丈九尺五寸、頂寬二丈五尺、底寬四丈。四四方方的城池,在東、西、南、北各開一門,東城門名“迎旭”,北城門名“鎮寧”,西城門名“阜安”,南城門名“承燻”。門的上面建城樓一座,系二重三楹式樣;每個門的正對面,又都各建有“箭樓”一座。在四個城角牆上又築一組二重七楹式的高樓,這就是簡稱的“角樓。

“塞外點兵 吹角連營”,綏遠城就是一座兵營。

這建造之初的目的就是用來屯兵的。在城的正中央將軍衙署,旁邊就是鼓樓。有意思的是,不知是什麼原因,這個四四方方的綏遠城,東門與西門、南門與北門卻不在一條中線上,故有“四門不對、鼓樓不正,將軍衙署坐當中”的民間傳言。

綏遠城牆:為何只留存下來670米?

“柳營春試馬,虎帳夜談兵”綏遠城駐紮過79位大將軍。

他們大多是足智多謀英勇善戰的武將,也不乏飽讀詩書、滿腹經綸的文韜武略之輩,他們白天在軍營裡軍事訓練,入夜在軍帳裡談論如何用兵打仗。他們在這裡鎮守著國家的邊關領土,保護著一方百姓。

可是這座漠南的軍事重鎮,隨著戰火的遠去,漸漸失去了它的存在意義。

在進入民國後,由於長年失修,城門樓建築大部分破損、面目全非。

在20世紀50年代,呼和浩特進入和平建設時期,古老的城牆便失去了它的軍事防禦功能。

從1951年到1968年,17年間,它漸漸地消失了……

1951年,因交通不便,首先拆除了西城門(阜安門)甕城;

1952年,拆東城門(迎旭門)甕城;

1953年秋天,又為了公共汽車行駛方便,把西城門南側城牆拆一豁口;

1954年,拆除了南城門的甕城;

1955年,因修建新華大街,從西城門北側拆一豁口;

1956年,開始拆南城門、東城門。

1956年,為修建內蒙古新城賓館,拆除了西城牆南一段。

1957年,西城門被拆。

1957年,西城門北城牆一段被拆除。

1957年,把東城門北側的城牆拆一豁口,通東門外;

1957年,拆南城牆西段,建內蒙古自治區黨校;拆城牆東段,存留百餘米。

1958年,北城門東側的城牆也被拆了一豁口。

1959年,拆北城門(鎮寧門)甕城。

1964年,東門南側的城牆及南城牆東百米和東門北側南半段城牆拆除。

1968年,北城門連同北城牆被拆除,同時被拆除的還有北城牆東段部分。

17年的光陰一晃而過,這座宏偉的城池卻只留下了670餘米的北城牆東段和東城牆北段,黯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鉦鳴,這670米的城牆仍倔強地像一個士兵,佇立在呼和浩特的街頭,看日升日落,看車來車往……

(喵了個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