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大唐最後的榮光:攻城野戰,無不親臨,復四千裡浩浩唐土

公元755年,唐朝爆發“安史之亂”,唐朝統治者將西北各地邊軍精銳召集回內地平定叛亂,從此大唐由盛轉衰。自河西、北庭、安西三部邊軍精銳悉數被調離後,西邊崛起的吐蕃趁機侵吞西北全域,自此唐朝失去了西北全域的控制權。公元848年,張議潮率眾在沙州起義,先後光復沙州、瓜州、肅州、甘州、伊州等十一州,創立“歸義軍”,光復四千裡浩浩唐土。張議潮“晚唐真名將也!”

一、沙州起事

公元786年,唐朝西北最後一處重鎮敦煌在吐蕃的猛攻之下失守。至此吐蕃已完成對唐朝的西北全域侵吞,唐朝再無收到來自西北域的資訊。因西域民族、風俗複雜,吐蕃管理手段粗暴,造成當地民生沸騰,特別是當地漢裔豪族極為不滿。公元848年,沙州豪族中有一人張議潮“少習文史,長通韜略”,他振臂高呼“討番破敵,復我大唐”,被吐蕃積壓已久的民怨瞬間被點燃紛紛跟隨,並擊潰吐蕃守軍,光復沙州。張議潮帶領沙州刺史,細查州中事物,整頓軍備。

大唐最後的榮光:攻城野戰,無不親臨,復四千裡浩浩唐土

瓜州起義

二、東征吐蕃

公元848年,張議潮光復沙州後,隨即出兵瓜州。因瓜州守備薄弱,人心向唐,進攻順利,瓜州光復。同時,張議潮派出高進達一行前往長安,向唐廷通報光復事宜,經歷兩年,公元850年,高進達經歷千辛萬苦繞道回鶻抵達長安,呈情聖上,唐宣宗盛讚“關西出將,豈虛也哉”,朝廷振奮。而另一邊,張議潮披甲率部,聯合各族聯軍揮師東進。公元849年,張議潮攻克酒泉、張掖,光復甘州,肅州。公元850年,張議潮率部北上,攻克伊州。自此,張議潮已基本掌控西北半域,共計五州。張議潮在攻城作戰的同時,也制定了相應的治理制度。要求軍民共耕,廢除吐蕃舊制,團結各族人民,一掃以往頹氣,當地對張議潮的支援到達了頂峰。與此同時,吐蕃內亂,兩派相爭,其中失敗一派投靠張議潮並獻西、蘭、鄯等六州。此時,張議潮共領西北十一州,並遣其兄張議潭攜十一州圖捷報長安。公元851年,唐宣宗將張議潮所部設為“歸義軍”,任命張議潮為歸義軍節度使、十一州觀察使、檢校吏部尚書。歸義軍從此威震西北,成為晚唐的支柱軍隊之一。經過數年的生息,張議潮率部將討伐吐蕃控制的涼州,試圖打通整條河西走廊,光復整個西北全境,帶領西北軍民重歸大唐。公元858年,張議潮率部攻克涼州,僅差蘭、會二州便能打通與東境的通道。“敦煌古往出神將,感得諸蕃遙欽仰。效節望龍庭,麟臺早有名。”

大唐最後的榮光:攻城野戰,無不親臨,復四千裡浩浩唐土

東征吐蕃

三、入京為質

張議潮光復涼州時,支援其的唐宣宗早已去世,繼任的唐懿宗因藩鎮之亂懼怕地方勢力,兩者保持微妙關係。為實現中央集權,摒除藩鎮割據之痛,唐懿宗採取了各種措施打壓“歸義軍”,其中包括劃分西北十二州、該認親信赴任等。但張議潮對唐廷始終保持著絕對的忠心,均接受了唐廷的各種安排。公元867年,身在長安的張議潮之兄張議潭去世,唐廷失去了這絕好的人質,立馬急召張議潮入朝為官。張議潮為表忠心,放棄多年浴血奮戰經營的成果,就算驅除番寇的志向仍未達成,依舊入京(公元867年)。

四、英雄落幕

張議潮離任時任命其兄之子張淮深留守西北。但此時的西域並不太平,各個遊牧民族等勢力正在蠢蠢欲動。不久,光復沒有多久的涼州失守。面對如此境狀,身在長安的張議潮上書聖上:“臣收復之涼州,今再次失陷。涼州為西河重地,鄰近帝都。若棄之不顧,則帝都危咦。臣願率部,重拾山河,拱衛帝都。”但是唐懿宗擔憂張議潮勢力做大,不願讓其迴歸,僅表嘉獎其忠。唐懿宗認為此時關鍵為鞏固王權,放棄涼州不足為慮。公元872年,張議潮抱憾而終,享年74歲。回想當初,年輕張議潮為歸回唐土,舉事起義,光復西北十一州,何其戰功。

大唐最後的榮光:攻城野戰,無不親臨,復四千裡浩浩唐土

張議潮

張議潮:攻城野戰,無不親臨,耗十三載悠悠歲月,復四千裡浩浩唐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