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古代“通緝令”為何百試百靈?當我看到上面的那13個字時,我懂了

導言:古代“通緝令”為何百試百靈?當我看到上面的那13個字,我懂了。

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爭鳴,紛紛宣傳自己的思想與學說,法家以商鞅等人為代表,為當時的社會注入了新的管理理念。

嚴苛的法令配合嚴格的制度,讓秦國迅速崛起。當然秦國的崛起是多方面的,但與法家治國的思想,是分不開的。

後秦亡於二世,但秦國所確定的制度與法令則大多數卻得以傳承下去,歷經數個朝代,一直髮展到現在。但凡是有法律,便會出現違反法令的人,哪怕是法令再嚴苛,但總有人選擇以身試法。人往往在一時衝動之時,或者是出於其他的一些考慮,便做出了違反法令之事。

古代“通緝令”為何百試百靈?當我看到上面的那13個字時,我懂了

當年的曹操,為了天下大義,手持一把七星刀前去行刺董卓,失敗之後,騎一匹快馬出逃。董卓下了兩道命令,來捉拿曹操。

董卓第一時間下令關閉城門,派一隊人在城中仔細搜尋,古代城堅牆厚,一旦被關在裡面,配合城內的百姓,分分鐘便可以將刺客抓到。第二道命令便是發“通緝令”,令畫師畫曹操的畫像,然後派人分發到境內的各個城池,協助捉拿曹操。

很快,曹操便逃到了中牟縣,被當地的百姓抓住,送到了陳宮處。後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陳宮並沒有殺他,而是與他一起出逃。這隻能說曹操運氣好,碰到了陳宮,假如陳宮將曹操送到董卓處,三國演義或許成了另一番景象。

古代“通緝令”為何百試百靈?當我看到上面的那13個字時,我懂了

通緝令真的有作用嗎,上面的13個字到底是寫的什麼?

實話說,我對於古代這種方法一直存在疑問。

一來,畫師的功力有限,畫的影象都比較抽象;二來,那時候的百姓真的會配合官府抓人嗎?我對此打上了一個大的問號。

當時的百姓只求溫飽,責任感與使命感在他們身上是不存在。

有心之人經常在影視作品中看到,出逃的人在人群中看“通緝告示”,過不了多久他們便會被認出來。我在想,真的有這麼神嗎?畫師寥寥數筆的草圖,真的能夠起到這麼大的作用?對此我是不信的。

我查閱古籍,來驗證我的想法,最後我在“通緝令”中發現了13個字,然後我恍然大悟,原來影視劇中的情節是真的,那張看似“草根”的通緝令真的能夠發揮巨大的作用,堪稱百試百靈。

古代“通緝令”為何百試百靈?當我看到上面的那13個字時,我懂了

下面我來給大家分析一下,為何古代的“通緝令”如此好使,依在下之間,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古代特殊的“連坐”制度;

在古代,包庇罪犯是要承擔“連坐”制度的,因此哪怕是親朋好友,都不敢收留那些犯了案的人,一旦被發現,將會和犯罪者承擔共同的罪名,這是一般老百姓所不能承受的。為了避免麻煩,犯罪之人的親朋好友大都不會窩藏他們,這也為之後官府的順利抓捕,奠定了基礎。

生產生活物資的把控;

古代社會是一個農耕為主的社會,當時戰亂不斷,因此國家內部的資源大都集中在城池之內。雖說出了城便是廣袤無垠的田地,可畢竟,城池的外面沒有任何生活設施,單獨一人對抗自然的難度相當之大。即便是去山頭當土匪,他們也不定時的搶劫過往客商才能維持生計。因此逃跑在外的人,迫於生活的壓力,最終還會出現在別的城池內部。

古代“通緝令”為何百試百靈?當我看到上面的那13個字時,我懂了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那張看似比較簡陋的“

通緝令

”上面,除了嫌疑人的畫像之外,還有嫌疑人的其他相關資訊,例如籍貫,犯了什麼案子。最重要的還有一句“

詔天下有能告殺人者,賞錢五萬”。

一群安穩種地的百姓,一輩子也賺不了這麼多錢,因此一旦他們發現線索,將積極配合官府抓捕,畢竟這筆鉅款,有著足夠的吸引力。

古代“通緝令”為何百試百靈?當我看到上面的那13個字時,我懂了

古代百姓生活的圈子小,使得嫌疑人無所遁形;

一切的一切,立足於將嫌疑人抓到為目的。試想一下,嫌疑人哪怕進入到一個陌生的城池裡面,他們又如何能透過通緝令上的影象找到嫌疑人呢?這件事對於古人來說很簡單,“

從前車馬很慢,書信很遠,一生都出不了一趟遠門

”,城池本身就不大,百姓們彼此非常熟悉,當一個陌生人來到城池內,他便成為了重點觀察目標。只要是“

通緝令

”上提供的線索稍稍吻合,那嫌疑人將無處遁形。

由此可見,古代“通緝令”能夠百試百靈,也藉助於當時的社會環境等各方面。這種做法一直被諸多封建朝代使用,一直沿用至今,依舊在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古代“通緝令”為何百試百靈?當我看到上面的那13個字時,我懂了

後記

通緝令

”的根本還是在於充分藉助於百姓的力量,共同維護社會的安寧與穩定。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與天網等的完善,“通緝令”將不再承擔主要的角色,但依舊具有一定的作用。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大家還是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讓“

通緝令

”徹底消失,美好的生活靠我們一起來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