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一個好名字有多重要?明朝考生因名字,而錯失狀元

一個好名字有多重要?明朝考生因名字,而錯失狀元

明朝科舉

《萬曆野獲編》記載:“其以名近似而落者,如以孫曰恭為孫暴,徐鎋[xiá]為害今,俱不得狀元……”

明朝時,有一些學子因為名字犯了皇帝的忌諱,與狀元失之交臂。

如孫曰恭,其名字豎寫時,“曰”、“恭”合起來就成了“暴”字,還有徐鎋(同轄)的“鎋”拆開為“金”、“害”,諧音“害今”,涉嫌傷害當今聖上等等。

《孫氏族譜》、《邢氏族譜》等譜書及地方誌記載:大明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江西豐城人孫曰恭考取進士,考官擬定為一甲第一名,將名單呈報永樂皇帝欽定。

永樂帝朱棣看到豎寫的孫曰恭三字,很像孫暴,認為很不吉利,當看到一甲第三名邢寬的名字時,認為寓意著刑罰寬簡,很吉利。

於是欽點邢寬為一甲第一名——狀元;梁禋[yīn]為一甲第二名——榜眼;孫曰恭賜進士及第,成了一甲第三名——探花。

一個好名字有多重要?明朝考生因名字,而錯失狀元

事實上,孫曰恭和邢寬都是很優秀的人才。

孫曰恭,字恭齋,號翼蓭[ān],生於洪武三十年(1397年)正月,出身官宦世家,父親孫貞曾任職國子監博士,哥哥孫曰良曾任職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孫曰恭博學多識,精通易經,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在應天府(今屬江蘇南京)考中舉人,次年賜進士及第。

不久,初任翰林院編修,奉旨纂修《太宗皇帝實錄》,後升任翰林院修撰,明仁宗在位時,升任翰林院侍讀,奉旨修撰《仁宗皇帝實錄》。

孫曰恭敦厚誠篤,“為文簡古有法度”,頗為內閣輔政大臣“三楊”的器重。

明英宗正統十年(1445年)夏六月,孫曰恭病逝,享年四十九歲,葬於豐城秀市鎮附近的山中。

《安徽通志》記載:邢寬,字用大,無為州(今屬安徽無為)人,生年不詳,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殿試後受到永樂帝召見,“廷對策祭祀兵戎,考究詳明,議論醇正,擢第一”。

一個好名字有多重要?明朝考生因名字,而錯失狀元

明英宗初年,邢寬參與纂修《宣廟實錄》,升任侍講。

正統十二年(1447年),邢寬奉命主持順天府鄉試。

景泰三年(1452年),出任南京掌院員、侍講學士,代理南京國子監事,晚年因“足疾”辭歸故里,景泰五年(1454年)逝世。

《邢氏族譜》和《安徽通志》的記載略有不同——邢寬家境殷實,父祖都曾擔任地方官吏。

“自幼穎敏,力學不輟”,為人“學行老成”,“與人交際始終不渝……為官三十年,官位不顯而處心坦白,處事寬容。”

“引疾家居”期間,仍“上言民情十餘事”,景泰年間復任侍講,不久升任侍講學士,“署南京國子監事”。

景泰五年(1454年),邢寬“因操勞過度卒於官。皇上為之惋惜,特遣知府史濡前往諭祭。”

孫曰恭和邢寬是否有交集,史料不見記載。

孫曰恭心存不滿是毋庸置疑的,可是皇帝欽定,他又有啥辦法,唯一能做的只能是自認倒黴。

孫曰恭怎麼也想不到,自己因名字犯了皇帝的忌諱,屈居第三名。

一個好名字有多重要?明朝考生因名字,而錯失狀元

朱棣

眾所周知,永樂帝朱棣生性殘暴,武力奪取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骨肉相殘的同時,對忠於建文帝的方孝孺、景清、練子寧、鐵鉉等大臣進行血腥殺戮,同時株連九族,甚至是十族。

民間百姓把永樂帝朱棣稱為暴君,而身為暴君的永樂帝卻忌諱人們說他殘暴,晚年刻意表現自己的仁君形象。

邢寬名字的出現,正中永樂帝下懷,結果邢寬撿了大便宜,而孫曰恭不幸躺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