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出遊是否改變?揭秘!這位莆田人與楊五郎有如此淵源

在莆田民間信俗中,百姓供奉的大多為本土或民眾遷徙莆田之前祖籍地的忠臣義士義夫節婦及既有神祇,而楊公太師(楊五郎)崇拜卻是一個例外。

民間相傳:假託楊五郎之名祭祀陳文龍

楊五郎事蹟多見於歷史傳說,也未有在莆田活動的軌跡。北宋雍熙三年(公元983年),宋太宗親征遼國,在與遼的大戰中,楊家將忠義殉國。相傳,楊五郎官封宣威將軍、殿前司馬、步軍都指揮使,並未當過太師。如果出於對楊家忠義家風的敬仰,莆田偶有一兩座奉祀楊家將的廟宇是可能的,但在莆田進入元朝之後,短時間內在鄉間出現百餘座楊公太師廟,本身就成為一個謎。

而更讓人疑惑的是,身在北宋的楊公太師(楊五郎)在莆田民間信俗活動中卻大都充滿了與元朝有關的元素,不少與楊公太師信俗有關的俚語村言是調侃元統治者(王爺)的,如“厄惡大王爺”(比大王爺還壞)“大王爺捉”“王爺船去荷(載)”等,全是來自於莆田民間百姓對元統治者的憎惡。莆田許多供奉楊公太師的寺廟中,八班衙役仍著元朝服飾,流傳至今。在楊公太師出遊的民俗活動中,元代服飾裝束的“八班”“皂隸”為楊公太師鳴鑼開道,當差跑腿,反映出民眾對元朝統治的深惡痛絕。而更讓人們感到奇怪的是,楊公太師誕辰與陳公太師殉國時間是同一天,這與莆田民間傳說的陳文龍殉國後莆田民眾偽託奉祀楊公太師之名而奉祀陳文龍的說法相契合。

出遊是否改變?揭秘!這位莆田人與楊五郎有如此淵源

陳文龍,字剛中,南宋興化府玉湖(今荔城區闊口)人,宋鹹淳四年(1268年)狀元,官至參知政事。南宋末年,杭州被元軍攻陷後,朝廷南遷,陳文龍率軍固守興化城,城破被俘,堅貞不屈,拒不投降,械送北上時,一路絕食,在岳廟吞灰而死,演繹了一曲民族節義的壯歌。為表彰這位忠義節烈的抗元民族英雄,南宋朝廷封贈其為太師,諡忠肅。相傳,陳文龍殉國後,莆田百姓想立祠建廟紀念他,又怕被元朝廷迫害,為掩人耳目,就託名楊公太師或新建廟宇於鳳山宮(今黃石鎮鳳山村)、谷城宮、月溪宮等地,以紀念陳文龍。各地莆田民眾競相仿效,建起了百餘座楊公太師廟,並在陳文龍殉國日之前,以楊公太師之名,公開奉著神像出遊。明朝建立後,陳文龍的英雄事蹟得到大力宣揚。那些廟宇本應該改祀“陳公”太師,但由於奉祀楊公太師日子已久,且自供奉以來得神祇保境安民,風調雨順,於是人們就一既如往地供奉下去。

歷史考證:楊公太師與陳公太師淵源有自

陳公太師託名楊公太師奉祀的傳說在莆田民間相傳幾百年。莆田出版的《二忠錄》中記載:“莆人感公(陳文龍)忠義,立廟祀之,避元忌,託名楊公太師,即以四月二十六日為公生日,相沿不改。然故老傳聞,鹹知楊公為託名而祀”。莆田玉湖陳氏的族譜《玉湖陳氏家乘》也有相關記載。

出遊是否改變?揭秘!這位莆田人與楊五郎有如此淵源

在荔城區黃石鎮,有些楊公太師廟中懸掛的聯匾也證明確實有一些文人堅持楊公太師為陳文龍太師託名,實為同一尊神。在黃石鎮清江村的供奉楊公太師的忠佑宮大廳有一副對聯,是由清末秀才陳鴻章所撰,由他的裔孫陳汝霖強記追刻的:“滿腹皆節義文章,破胡虜訓家軍耿耿貞貞宋丞相;一心貫古今天地,變姓名易裝服考書所載真正略烈陳太師”。楹聯邊的說明文字為:“宋太師陳公文龍效忠一難海內懇州欲報馨香當時愛公者存及官易及信借稱為楊公太師績廟祀之乃相傳既久數典據忘將考之史書,如家乘以幽有公以徵眾信”。另有一副對聯為:“忠骨葬杭州為社稷而終丞相一心惟為宋,靈神夷縠嶠考史書所載太師二字總歸陳”。在黃石鎮厝柄村的楊公太師廟龍津廟也曾懸掛過陳鴻章撰寫的楹聯。

近代以來,不少鄉賢曾提議要改祀楊公太師為陳公太師。1933年,玉湖後裔撰《黃石谷城祖廟改祀陳公太師忠肅公緣起》一文:“忠肅公諱文龍,字君賁,初名子龍,宋鹹淳四年廷試第一,度宗易其名文龍,授鎮東軍節度判官。……至杭州太學,一慟而絕。時四月廿六日,享年四十有六。莆田人感公忠義,立廟祀之,避元忌,託名楊公太師,即以四月廿六日為公生日,相沿不改。然故老傳聞,鹹知楊公為託名而祀。今考事實,奉公像祀於黃石谷城宮。俾知為民族爭存,足以激發人忠之氣,其靈爽昭於百代有自來也。”玉湖後裔在為谷城宮撰寫的對聯中有一聯為:“我公俎豆自足千秋避胡患別託主名習俗久沿梨嶺玉湖名誤認,後嗣蒸嘗尊崇一本考家乘追尋往事孤忠不沒壺山蘭水共爭光。”

在談論莆田民間信仰陳公太師(陳文龍)和楊公太師(楊五郎)的關係時,繞不開莆田近現代史上的一位鄉賢,他就是終其一生為陳文龍奔走呼號、編撰年譜、修祠葺墓、力倡楊公太師廟復祀陳文龍的莆陽鄉賢張琴。1944年,張琴為黃石谷城祖廟撰寫《莆田黃石太師廟改祀二忠募捐塑像啟》,文中稱:“……黃石楊公太師,考忠肅公殉義在杭州太學,時為元至正十三年四月二十五日夜,故祀忠肅者即以公成仁之日為永生壽辰。後人徵文考獻,信而有徵。……塑像不能不更換以符名實。用是窮原探本敬告,表同情於改祀者,共起而圖之。”

從這幾份資料中,可以得出這樣幾件史實:1、莆田民間故老相傳“陳文龍太師託名楊公太師以奉祀”一事,儘管民間未必一致認同,但可以確定不是今人杜撰,而是自古就有的,而且早已有有識之士進行過考證。2、1933年2月14日玉湖族裔玉湖陳氏子孫從二忠祠以隆重儀式送陳公太師駕前往黃石谷城祖廟時,不僅提前有文告,其間有送聯句的文稿儲存,當時在谷城宮也懸掛了對聯,並且得到時人的認可。3、1944年農曆八月初三日張琴所撰為二忠塑像募捐啟事,除了引證前人的考證外,更以莆田所有楊公太師的生日為陳太師文龍公成仁之日為證,並認為“後人徵文考獻信而有徵。”確係至論。4、黃石二十四鋪出遊,時間不固定,用卜卦的形式在陳文龍誕辰(二月十七日)與陳文龍殉難日(四月二十六日)前選定,既出於規避元朝統治者猜忌的需要,也體現了莆田民眾的機敏性格。

學者建議:按原來規制進行禮拜

我市有些學者提出,莆田百姓奉祀陳文龍、楊公太師幾百年,信奉的皆是他們忠義正直的愛國之情。建議:民間可在昭告民眾楊公太師與陳公太師關係的前提下繼續按原來的規制在陳文龍誕辰(農曆二月十七日)之後卜卦擇日禮拜楊公太師,這樣可消除部分民眾對信俗變更的疑慮。而在陳文龍成仁昇天紀念日(也是楊公太師神誕日四月二十六日)由官方舉行紀念陳公太師的活動,以此來傳承莆田人幾百年崇尚的民族氣節和愛國情懷。這樣可恢復歷史原貌及弘揚陳文龍愛國主義精神,還原其成為一個具有濃厚愛國主義色彩的非遺信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