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老城時光】林時芳,一個人和一座城的故事

【老城時光】林時芳,一個人和一座城的故事

【老城時光】林時芳,一個人和一座城的故事

【老城時光】林時芳,一個人和一座城的故事

【老城時光】林時芳,一個人和一座城的故事

嘉靖三十五年(1556)

倭賊數百從羅源來,直抵北城下。見有備,乃燒陳廉使(陳寓)房屋去。

嘉靖三十七年(1558)

倭賊數百自古田下,備倭指揮使劉炌、參將王月被害。賊由漳灣劫商民船出海。

嘉靖三十八年(1559)

分巡道舒春芳堅壁清野,將邑城外大小房屋、宮廟拆卸一空。

嘉靖四十年(1561)

二月,倭賊千餘自長崎來雲淡門,擄掠罄盡。

八月,賊自雲淡門來攻縣城東門,知縣李堯卿、參將王夢麟堅壁不戰。

十月,防守寧德參將馮鎮撤所部兵二千回福州。二十日,倭賊自雲淡門駕小船百餘入縣港,以三雲(雲,一作大)車攻南城,炮如雨集。二十二日,城陷,知縣李堯卿、參將王夢麟、訓導孫商偉俱死之,男、婦被戮及赴水死者無算。賊屯於城,九日乃去。官舍、民居及庫藏案卷、舊家法物、載籍悉為灰燼。

十二月,倭賊復來縣,焚燒餘屋,是年大疫。

嘉靖四十一年(1562)

二月,倭賊駕大樓船數十還日本,擄去男女數千人。新倭繼至,巢於五都橫嶼。深山窮谷,擄掠殆盡。

八月,浙江參將戚繼光帥婺士八千至州(城)。初六日渡金垂,初七日至縣,初八早抵漳灣,殲倭眾千餘於橫嶼,釋寧俘男、婦五百餘人。

嘉靖四十二年(1563)

春,倭賊千餘眾由流江陷壽寧、政和,復屯於縣之東洋(今周寧縣)。聞戚公自連江將至,移屯龜山寺(今屬赤溪鎮),途經小石嶺(今屬霍童鎮),把總王如龍以霍童人為嚮導,尾其後,盡殲滅。

計自丙辰迄癸亥(1556~1563),城郭鄉村為廢墟者將十年,古今一大變也。

以上摘錄於乾隆版《寧德縣誌》卷之十《拾遺志》

【老城時光】林時芳,一個人和一座城的故事

明仇英繪《倭寇圖卷》中的避難百姓

【老城時光】林時芳,一個人和一座城的故事

潮州金山“皇明嘉靖乙酉科題名”摩崖,林時芳為第十五位

嘉靖四十二年(1563)五月,廣東潮陽舉人林時芳臨危受命,由漳州府漳浦縣教諭升任寧德知縣。

就在上任這一年的農曆七月,林時芳一大早就帶領僚屬登上了白鶴嶺。山下暑氣未退,嶺上卻是涼風習習,林時芳面對著腳下這片土地,久久沉思。

【老城時光】林時芳,一個人和一座城的故事

白鶴嶺俯瞰寧德城 李懷湧攝

蒞任之初,寧德城內十室九空,一片狼藉。在這短短兩個多月時間裡,林時芳夜以繼日,帶領下屬積極辦理善後事宜。弛鹽禁,刑誣賴,維持了地方治安。杖責東洋“假倭”陳佬十,賑濟地方貧士,併為他們贖回妻子兒女,這些舉措都深得人心。

但這次匆忙上任,林時芳之處境不同於當年滕子京的謫守巴陵郡,沒有“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也得改一個字“百廢待興”,而“百廢之首”莫過於城池。有了堅固無比的城池,寧德才像一座城市,萬一倭賊捲土重來,大夥兒也有個避難之所。

【老城時光】林時芳,一個人和一座城的故事

白鶴嶺古道 李懷湧攝

林時芳已經記不清這是他第幾次登上白鶴嶺了,但這次的目的與以往不同,是為了透過觀察地形地貌,對重建家園做一個細緻的規劃。隨行的訓導利灌是林知縣的同鄉(博羅人),這段時間他與重病在身的前任教諭胡德(特殊時期不能出境)借用深山古寺教導生員,大家擠在簡陋的草棚之中,衣食不周,但誰都沒有怨言。眼下,利灌是做夢都想著城池、學宮能夠早日重建,他還提出了一些規劃設想,而這些都是去年參將戚繼光剿寇之後讓他轉達的。

城池是冷兵器時代最重要的軍事設施,正因為城池不固,才導致寧德慘遭倭賊淪陷。嘉靖四十一年(1562)九月,就在橫嶼大捷後不久,知州夏汝礪對寧德城的重建極為關心。工程造價需要白銀五千一百多兩,經軍門遊震得、察院李邦珍批示,先撥發藩帑金二千兩,作為第一期建設資金。當時林時芳尚未到任,代理知縣沒有把握,更不敢做長遠打算。“工程隊”領取了數百金,工程剛剛啟動,新一批倭寇就已經兵臨“城”下,前來“祝賀”,“工程隊”聞風逃竄,代理知縣也早已調走了。這種情況下,倭賊來往縣城如同走家串戶(乾隆縣誌記載“往來縣城如造邸”)一般容易,城內慘狀可想而知。

【老城時光】林時芳,一個人和一座城的故事

寧德城城磚 李懷湧捐贈 現藏蕉城區博物館

聽了利灌的一番訴說,林時芳不禁倒吸了一口涼氣:沉重的擔子擺在眼前,但只能進不能退,誰叫自己是朝廷命官呢,吃朝廷俸祿,就必須為國家、為百姓著想。

“山登絕頂我為峰”,林時芳的別號“我峰”或許就是得名於這一天!

下山後不久,寧德新城的整體規劃圖就出現在了林時芳案頭。建城的資金,除了第一期的節餘之外,他還打了報告,從省裡領回剩下的三千一百兩,重建工作就此開始了!

但是開工沒幾天,就碰到棘手的問題,由於縣城兩次被倭寇侵佔,居民飽受蹂躪,朝廷雖已收復縣城,但老百姓心中仍有餘悸,寧可隱遁於深山峽谷,遲遲不肯回城,他們怕倭寇再來竄門。

【老城時光】林時芳,一個人和一座城的故事

百姓不回城,重建家園只能是一紙空文。林時芳經過一番考慮,做出了應對措施,一方面他發動地方紳士崔廷復、陳言、左承芳等人,出面做老百姓的思想工作。另一方面他借鑑了同鄉海瑞“奉母在官”的例子,派人到潮陽老家迎請老母,經過十多天的跋涉,林母坐著小轎子來到了寧德。就在簡陋的縣衙後堂,林時芳與母親同吃同住,早晚盡孝。

【老城時光】林時芳,一個人和一座城的故事

萬曆丙辰《福寧州志》卷八林時芳傳記,提到了“奉母於官”的感人事蹟

為了達到預期的目標,林時芳讓母親遠離家鄉,可謂用心良苦。試想閩粵之間,山海阻隔,從潮州府到福寧州千里迢迢,且不說其他,就自己家門口那道揭陽嶺,連當年的梁山好漢宋江都為之心驚膽顫,更不必說一個柔弱的老婦人了。(一種說法,《水滸傳》中的揭陽嶺在江西石城縣)

果然,經過崔廷復等人的勸說,再加上林知縣“奉母在官”,深深打動了這些老百姓,不久他們就攜老扶幼,絡繹不絕地回到了城裡。

嘉靖四十三年(1564)正月,林時芳迎來了他任期內的第一個春天。建城工作順利進行,經過了將近半年的努力,工程完成了大半。他指揮工匠到附近山中開採大石,由於石材缺乏,連城外達官貴人墓地的石頭都被抬來使用;資金缺口也不小,林時芳不得不按人丁攤派一定數量的稅米,最後又捐出自己一年的俸祿,地方大戶聞訊也踴躍捐資,資金缺口就此堵上。

就在建城工作如火如荼進行中的時候,前線也捷報頻傳。二月,倭賊殘餘勢力萬餘人攻打興化府仙遊縣城,戚參將引兵討伐,賊寇大敗。餘眾向漳州府方向逃竄,最後在漳浦縣蔡丕嶺被一舉剿滅。自此“閩寇悉平”(金雲銘《陳第年譜》),八府一州恢復了往日平靜。

【老城時光】林時芳,一個人和一座城的故事

影視劇中的王如龍形象

三月,戚參將屬下的得力干將王如龍(義烏田心人)因為戰功顯赫,升北路守備,鎮守福寧。他率領義烏兵三千人,由白鶴嶺官道浩蕩而下,寧德官民修築城池的場面映入眼簾,讓這位在前線喊出“不敗倭寇就自刎而亡”口號的王將軍,大受感動。當他了解到修城進度緩慢之時,下令士兵就地休整一天,為寧德建城添磚加瓦。

【老城時光】林時芳,一個人和一座城的故事

萬曆丙辰《福寧州志》卷三有關義烏兵幫助建城的記載

有了這三千健兒的加入,大大鼓舞了士氣,進度那是跳躍式的發展。

如果沒有乾隆版《浙江通志》以及萬曆兩種州志記上一筆,這個“軍民共建”的生動事蹟估計早已被人遺忘,而部隊義務投勞,修建州縣城牆的例子,在福建歷史上應該是獨一無二,在中國歷史上恐怕也是少見。

【老城時光】林時芳,一個人和一座城的故事

萬曆癸巳史起欽本《福寧州志》卷五“王如龍傳”,其中也提到“舁大石,築寧德城”。

嘉靖四十三年(1564)三月的一天,一座嶄新的城池出現在了白鶴山下,整座城池由巨石造就,周長五百九十二丈(約1973。33米),高二丈一尺(約7米),闢東南西北四座城門(塞小東門),內外馬道,三面臨河(深濠),上通山澗,下接海潮,固若金湯,再也不怕強盜的侵入了。

【老城時光】林時芳,一個人和一座城的故事

民國時期寧德城牆老照片 李偉 供圖

城池竣工,正值晚春,白鶴嶺頭樹木蔥蘢,官道兩側杜鵑花紅成一片,林時芳率領大家再次登臨,這回一個個的心情感到無比愉悅。

接下來的工作就是恢復各類官府機構,幫助百姓修繕倭亂中毀壞的房屋。凡寧德縣衙、按察分司署、學宮文廟、東洋行縣署先後修復,煥然一新。林時芳還採納戚參將的建議,將縣衙大堂的方位由南向改為東向,據說這樣對地方的風水更有利益。嘉靖四十四年(1565),為了感念戚公的再生之德,林時芳與縣民龔仰等人,選擇縣衙左邊曠地為戚繼光修建了功德祠。再後來林時芳塑像也由城隍廟遷來供奉,這些都是後話了。

同年冬十月,大小設施陸續竣工。為了紀念林時芳的再造之功,也為了讓後人記住這段飽受磨難的歷史,教諭張秉衷委託生員陳晏、龔綱前往州城,延請罷官家居的前廣東按察司僉事林愛民題寫碑記,並由雲南道監察御史福安人郭文周書丹,這方題名為《林大尹重城寧德記》的碑刻至今仍屹立於南漈山時芳亭中。

【老城時光】林時芳,一個人和一座城的故事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時芳亭 陳向卿攝 李偉供圖

【老城時光】林時芳,一個人和一座城的故事

現在的時芳亭

【老城時光】林時芳,一個人和一座城的故事

《林大尹重城寧德記》碑

隆慶元年(1567),明穆宗登基。林時芳因為政績卓著,擢貴州獨山知州。離任之日,百姓留其衣冠,並塑像供奉,祀於城隍廟城隍爺左邊龕位,足見尊崇。

除了寧德的這段豐功偉績,林時芳在獨山知州任上或許少有建樹,以至於乾隆年間的《獨山州志》居然連他的名字都遺漏了。在他家鄉的地方誌中,“再造寧德”的大功也隻字未提。

看來,高質量的政績也需要機遇。

萬曆十二年(1584),退休學官龔邦卿偶然到城隍廟遊玩,他發現林時芳的塑像經過十多年的煙熏火燎,早已衣冠不整、顏面剝蝕,實在有礙觀瞻。於是這位曾為《林大尹重城寧德記》篆額的熱心人,找到了剛剛從海南辭官歸裡的好朋友陳琯。陳琯早年也經歷過倭亂的滋味,還一度被抓到了橫嶼,後來還是家人給贖了回來。二人一合計,出資為林知縣木像重新貼金。龔邦卿還特地寫了一篇生祠記,其中有這麼幾句:“只今城郭得以無虞,室家賴以胥慶者,伊誰之賜乎?一飯之德,有懷不忘;再造之恩,豈一飯已哉!”

【老城時光】林時芳,一個人和一座城的故事

寧德城隍廟 李懷湧攝

只有經歷過痛苦的人,才更懂得感恩與珍惜!而今的城隍廟,在耗費巨資紀念陸主簿的同時,是否想過給林知縣騰出一個位置!

林時芳,連同他再造的的這片寧德古城,並沒有過“時”,終將流“芳”百世!

作者:陳仕玲

·End·

值班主任丨林煥新

【老城時光】林時芳,一個人和一座城的故事

【老城時光】林時芳,一個人和一座城的故事

【老城時光】林時芳,一個人和一座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