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9歲孤兒入宮大哭,唐玄宗:這是霍去病之子在世!18年後字字應驗

公元714年,吐蕃大舉來犯,大唐隴西之地告急。唐玄宗命令,薛仁貴之子薛訥,掛帥出征。開路先鋒王海賓,一路所向披靡,大破吐蕃軍。但孤軍深入,且立下大功的王海賓,引起眾將妒忌,無人支援。

王海賓寡不敵眾,被源源不斷的吐蕃軍擊敗,最終戰死沙場。而後,唐軍主力大舉進攻,斬殺吐蕃士兵17000人,繳獲戰馬75000匹。

薛訥趁勝追擊,在長城堡,追上了正在休息的吐蕃殘軍,殺敵數萬,唐軍大破吐蕃。

9歲孤兒入宮大哭,唐玄宗:這是霍去病之子在世!18年後字字應驗

王忠嗣,華州鄭人。父戰死,忠嗣時年九歲,入見帝,伏地號泣,帝撫之曰:“此去病孤也,須壯而將之。”更賜今名,養禁中。肅宗為忠王,帝使與遊。

對於王海賓的死,唐玄宗非常感傷,就將他的兒子接入宮中撫養。

那個9歲的孩童,見到唐玄宗,就趴在地上大哭起來——他的父親死得冤枉。唐玄宗彎下身子,輕輕地撫摸著哭泣的孩子,說道:“這是霍去病的孤兒,養大了必是大將之才”!唐玄宗收他為養子,將孩子改名為王忠嗣,讓他與唐肅宗李亨,一同學習、遊玩、嬉鬧。

9歲孤兒入宮大哭,唐玄宗:這是霍去病之子在世!18年後字字應驗

及長,雄毅寡言,有武略,上與論兵,應對蜂起,帝器之。試守代州別駕,大猾閉門自斂,不敢幹法。數以輕騎出塞,忠王言於帝曰:“忠嗣敢鬥,恐亡之。”由是召還。

王忠嗣也沒有辜負,唐玄宗的厚望。長大成人後,他勇猛剛毅、沉默寡言,卻通曉兵法。每次和唐玄宗,討論兵法、戰事;總能有條不紊,娓娓道來。

唐玄宗,非常器重王忠嗣;李亨,也將其視為發小好友。

聽說,王忠嗣經常,帶幾個騎兵出塞。李亨就說:“王忠嗣勇猛敢戰,這樣有早夭之危”。

唐玄宗也認為是這樣的,就將他召回來,讓他安穩的成長。

嵩入朝,忠嗣曰:“從公三年,無以歸報天子。”乃請精銳數百襲虜。會贊普大酋閱武鬱標川,其下欲還,忠嗣不從,提刀略陣,斬數千人,獲羊馬萬計。嵩上其功,帝大悅。累遷左威衛將軍、代北都督,封清源縣男。

9歲孤兒入宮大哭,唐玄宗:這是霍去病之子在世!18年後字字應驗

公元733年,27歲的王忠嗣,向蕭嵩請戰:“忠嗣追隨您已有3年,可尚無尺寸之功,無以報答天子養育之恩”。

於是,蕭嵩回了長安,王忠嗣帶著數百騎兵,決定突襲吐蕃。

當時的吐蕃贊普(國王),正好在青海一帶檢閱軍隊。王忠嗣提起長刀,帶領數百騎兵,衝擊吐蕃禁衛軍,斬殺敵軍數千人,繳獲牛羊數萬頭。

唐玄宗一語成讖,那個9歲的孩童,在18年後成了不亞於霍去病的戰神。

唐玄宗,對這個能幹的養子,非常喜歡。封他為左威衛將軍、代北都督。

當然,就憑這些,王忠嗣還是比不上霍去病,但這只是他開掛人生第一步。

天寶元年,北討奚怒皆,戰桑乾河,三遇三克,耀武漠北,高會而還。時突厥新有難,忠嗣進軍磧口經略之。烏蘇米施可汗請降,忠嗣以其方強,特文降耳,乃營木刺、蘭山,諜虛實。

9歲孤兒入宮大哭,唐玄宗:這是霍去病之子在世!18年後字字應驗

公元730年,王忠嗣帶領300騎兵,偷襲吐蕃大軍,斬首數千人。

公元738年,王忠嗣北出雁門關,3戰3捷,大敗奚軍。

公元741年,王忠嗣於青海湖,大敗吐蕃北部主力軍團,斬首數萬人。吐蕃吞併多年的吐谷渾,歸降唐朝。

同年,王忠嗣大敗突厥,並將突厥烏蘇米施可汗,首級送往長安,唐玄宗龍顏大悅。

這一年,吐谷渾降唐、突厥可汗首級送往長安,唐朝國力達到鼎盛,唐玄宗改年號為“天寶”。

俄為河西、隴右節度使,權朔方、河東節度,佩四將印,勁兵重地,控制萬里,近世未有也。

此後,王忠嗣成為“盛唐第一戰神”,同時擔任河西、隴右、朔方、河東,4鎮節度使。

統轄之地,東西萬里;控弦之士,國之大半。王忠嗣的聲望、權勢,是後來“安史之亂”的安祿山,也無法相提並論的。

9歲孤兒入宮大哭,唐玄宗:這是霍去病之子在世!18年後字字應驗

公元747年,董延光請求攻擊石堡城,王忠嗣不肯,唐玄宗大怒。

而後,李光弼勸說,王忠嗣要竭力攻城。

王忠嗣表明:不能犧牲數萬將士性命,做無益於國家之事,來求取個人功名利祿。

因此,石堡城之戰,主要是董延光主持。

可董延光攻城失利,卻誣告王忠嗣延緩出兵,來推脫罪名。

宰相李林甫,趁機派人誣告:“王忠嗣說早年與太子李亨相交,願意輔佐太子”。此時的唐玄宗,變得好大喜功,派人嚴查王忠嗣,差點害死一代戰神。

名將哥舒翰,表示願意捨棄官職,保王忠嗣一命。

唐玄宗,念起往日情分,將王忠嗣流放。第二年,王忠嗣抑鬱而終,享年45歲。

9歲孤兒入宮大哭,唐玄宗:這是霍去病之子在世!18年後字字應驗

王忠嗣死後第6年,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發起了“安史之亂”。

漁陽的戰鼓聲,驚破了長安的霓裳曲。好大喜功、沉溺酒色的唐玄宗,前半生構造的鼎盛大唐,毀於一旦。此戰之後,唐朝再也無法,恢復戰前的影響力。

中原封建王朝,也從漢唐的開放進取,走向了另一個極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