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江南遺事39:我的祖宗我來選,徐知誥認祖歸宗恢復李姓

江南遺事39:我的祖宗我來選,徐知誥認祖歸宗恢復李姓

徐知誥,呃。。。徐誥稱帝后,徐家人多次請求他恢復親生父親的李姓,不敢再委屈皇帝做徐家的乾兒子了,哪有開國皇帝做別人家乾兒子的呢?

徐誥卻總是以不忘徐溫養育之恩而拒絕,後來連大臣們也開始請求徐誥正本清源、認祖歸宗,追尊自己的生父母。這畢竟是人倫之大德,不重孝何以治國安天下?

一時之間,朝野內外要求皇帝認祖歸宗的呼聲高漲,徐家更是堅決要求皇帝改回李姓。徐誥對徐溫的感情再深,也不可能遺忘生身父母的生育恩德。

更何況他父親李榮的李姓,曾是大唐的國姓,那可是一個極具政治意義的偉大姓氏,即便從穩定統治角度考慮,認祖歸宗也是利大於弊。

想到這裡,徐誥決定把皮球踢給大臣們,下詔讓百官商議是否改姓。

這種表決就是傻子都能看明白是怎麼回事,無非是皇帝不好意思自己說出口,索性就讓大臣們提出來,然後皇帝很為難地同意。

表決結果用腳指頭都能猜到,無異議全票透過,全場爆發出雷鳴般掌聲。民意不可違啊,徐誥長嘆一聲,那朕就勉為其難吧。

江南遺事39:我的祖宗我來選,徐知誥認祖歸宗恢復李姓

皇帝點頭同意了,朝廷迅速成立了皇帝認祖歸宗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由徐誥兼任,皇帝改姓這可是國家大事,馬虎不得。

徐誥稱帝后自稱是唐朝皇室後裔,這更多的是一種政治上的考量,是為了給自己尋找皇位合法性來源,這種事情在歷史上並不鮮見。

據史書記載,徐誥稱帝后曾召集一幫學士討論認誰做祖宗,經過激烈爭論,最終選定了兩個祖宗候選人建王和吳王。祖宗居然還能選擇,有種黑色幽默的喜感。

這裡提到的吳王和建王都是唐朝的親王,吳王名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貞觀十一年(637年)封吳王。

建王也叫李恪,是唐憲宗李純的第十子,元和元年(806年)封建王。

兩個李恪隔了將近二百年的時光。

江南遺事39:我的祖宗我來選,徐知誥認祖歸宗恢復李姓

經過反覆計算推敲,徐誥本打算認吳王李恪為祖宗。後來一尋思,吳王李恪得罪了長孫無忌而被賜死,說出去有點不雅。

群臣也認為吳王的世系排下來和徐誥的父祖對不上,最後還是選擇了建王李恪做祖宗。

對於徐誥的身世,各種史書分歧很大,基本上是各說各話,難辨真偽。

北宋初年史官馬令編纂的《南唐書》只稱徐誥為李唐宗室,不提具體世系源流;

陸游《南唐書》稱其為建王李恪玄孫;

薛居正《舊五代史》裡,徐誥自稱是唐玄宗第六子永王李璘後裔。

歐陽修《新五代史》和吳任臣《十國春秋》記載相似,都說徐誥其實就是普通窮人家的孩子,和李唐皇室沒有一毛錢關係。

史學大佬司馬光也認為徐誥非李唐宗室,他建立的南唐也和李唐沒有關係。

綜合各種史書的記載來看,徐誥這個李姓和唐朝李氏皇族應該沒有關係,這裡需要說明一點,並非同姓就一定是皇族後裔。

眾所周知李姓是今天中國的第一大姓,據不完全統計李姓目前有9500萬人,將近一億人的龐大規模,已經秒殺很多國家的總人口了。

江南遺事39:我的祖宗我來選,徐知誥認祖歸宗恢復李姓

即便在古代,李姓也是數一數二的世家大族,當然這個離不開李唐皇帝的功勞,唐朝皇帝酷愛給人賜姓,好多有功之臣都被賜李姓。

比如唐朝初年的開國功臣李勣,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就是評書演義裡的徐茂公),因為赫赫戰功而被賜李姓,死後陪葬唐太宗昭陵。

還有晚唐的振武軍節度使李國昌,本是沙陀族首領,原名朱邪赤心,後來因鎮壓龐勳起義有功,被賜李姓,他的孫子李存勖後來建立了五代裡的後唐。

唐朝皇帝出身隴西李氏,但並不是說所有的李姓人都源自隴西,也分流派的。除了隴西李氏外,另一個李氏大族就是河北趙郡(今河北趙縣西南)李氏。

這支李氏的始祖是戰國時期趙國大將李牧,後人世居趙郡幾百年,成為魏晉北朝時北方最顯赫的世家大族。很顯然,這支李氏和唐朝皇室的李氏就沒有關係。

註釋:

見馬令《南唐書·先主傳》“先主姓李,李唐宗室裔也。”

見陸游《南唐書·烈祖本紀》“姓李氏,唐憲宗第八子建王恪之玄孫。”

見薛居正《舊五代史·僭偽列傳》“棨自雲唐明皇第六子永王璘之裔。”

見歐陽修《新五代史·南唐世家》“世本微賤,父榮,遇唐末之亂,不知其所終。”吳任臣《十國春秋》“世本微賤,父榮性謹厚,喜從浮屠遊。”

沙陀族:遊牧民族西突厥別部,分佈在西域金娑山南,蒲類海東的沙陀沙漠一帶,故而號稱沙陀突厥,簡稱沙陀。安史之亂後受到吐蕃擠壓,沙陀舉族東遷到陝西、山西一帶。

龐勳起義:晚唐鹹通九年(868年)桂州邊兵爆發的反唐起義,首領為龐勳,起義軍從廣西轉戰到徐州,被唐軍剿滅,龐勳死於宿州,起義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