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楊家將》中的“母夜叉”蕭太后,實為安邦定國的女強人

《楊家將》中的“母夜叉”蕭太后,實為安邦定國的女強人

01 宋太宗誓報舊仇,遇蕭太后又添新恨

公元982年,遼國皇帝耶律賢死了。得知此事,宋太宗心花怒放。

自上次御駕親征攻打遼國,已經過去幾年了,戰敗的恥辱,身上的箭傷,一直還在折磨著他。

他憋著一口氣,發誓要報仇,一雪前恥。耶律賢一死,他感覺到機會來了。

遼景宗耶律齊死後,即位的遼聖宗耶律隆緒才十二歲,還是個孩子呢,掌權的是他的母親——年僅二十九歲的蕭太后。

宋太宗想:契丹這種蠻夷之國,女人能有什麼見識?

遼國也是後繼無人了,把政權交給女人跟孩子,豈不是自取滅亡嗎?

這是上天賜給我的機會,這一回,我不僅要收回燕雲之地,還要把遼國滅了,以絕後患。

從那天起,大宋便開始秣兵厲馬,只待一個契機,便全軍出動,蕩平遼國。

不久,遼國傳來訊息:那個掌權的蕭太后行為不檢點,皇帝死後不久,他就跟漢人韓德讓過從甚密,儼然一對夫妻。

宋太宗聽說這個訊息,心中默唸:“天助我也!”

他本來就不看好孤兒寡母統治遼國,但心裡還有些畏懼那些文臣武將,如果他們擁護蕭太后母子,這仗打起來未必有勝算。

但現在的情形發生了轉變,蕭太后委身於漢人大臣,耶律家的人豈能容她?

趁他們發生內亂,攻其不備,必然可以大獲全勝。

公元986年春天,大宋軍隊出發了。這一次,宋太宗雖未親征,卻派出三路大軍奔赴戰場。

太宗還親自繪製了進軍路線和作戰圖,在他看來,三路大軍協同作戰,他只需坐等捷報。

然而,遼國情況可並非如大宋君臣所想。

遼國並沒有因為蕭太后的“行為不端”而發生內亂,在契丹,丈夫死後妻子改嫁是被允許的,皇后也不例外。

宋太宗以中原的森嚴禮教揣度遼國,這一步可是錯了。

再者,這孤兒寡母可不是好對付的,蕭太后向來執政嚴明,遼國上至群臣,下至百姓,都是擁護的。

接到宋軍來襲的報告,蕭太后就趕緊派大將耶律休哥帶兵來救,她自己也親自帶領將士一路反擊,導致宋軍大敗而歸,連老將楊業也在這次戰役中殉國身亡。

這個楊業就是“楊家將”裡的楊令公,曾因禦敵有方被稱為“楊無敵”,是契丹軍的剋星。

楊家子孫世代報效國家,後人為了紀念他們編出“楊家將”的故事。

因為楊家滿門忠烈均折於蕭太后之手,所以她的形象被無比醜化,成為世人心中陰毒弒殺的“母夜叉”。

那麼這個遼國的蕭太后到底何許人也,憑什麼輔助幼主、禦敵興邦?不妨來還原一下她的真實面目。

《楊家將》中的“母夜叉”蕭太后,實為安邦定國的女強人

02 蕭氏女出身名門,嫁皇室代夫執政

蕭太后名叫蕭綽,小名燕燕。她父親蕭思溫是遼國北府宰相,也是駙馬,母親是先帝的姊姊長公主。

遼國的官員分南院北院,南院的官管南方漢人的事,北院的官管北方契丹人的事。

蕭思溫雖是北府宰相,但讀過不少漢人的書,對漢人的歷史相當熟悉。

契丹人女性地位很高,蕭綽從小就是家人的掌上明珠,她自幼受父親教導,知書達理,文武皆備。

公元969年,遼穆宗在狩獵途中被近侍所殺,隨行的蕭思溫封鎖訊息,協助與自己來往甚密的耶律賢登上了皇位,即為遼景宗。

隨後,蕭思溫被委以重任,他的女兒也被徵召入宮。蕭綽就這樣進宮做了貴妃,而且,兩個月後就被正式冊封為皇后。

遼國從立國起,皇族耶律家就跟蕭家聯姻,歷代皇后差不多都是蕭家的人。

遼景帝體弱多病,不能操勞國事,蕭綽做了皇后之後,就開始協助處理政事。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遼景宗的默許下,遼國的一切日常政務都由蕭綽獨立裁決。

若有什麼重要的軍國大事,她便召集蕃漢大臣共商,最後綜合各方意見再做出決定。

她所做的決定,遼景宗最多隻是聽聽通報,不會做任何干預。

在蕭綽的努力下,遼國軍事日漸強盛,政局經濟也步入正軌。這麼一來,蕭綽的人氣就超過了皇帝。

遼景帝病逝時留下遺詔:“梁王隆緒嗣位,軍國大事聽皇后命”,將遼國交到了二十九歲的蕭綽手裡。

母憑子貴,蕭綽被封為“承天皇太后”,並以太后身份臨朝稱制,總攝國家大事。

《楊家將》中的“母夜叉”蕭太后,實為安邦定國的女強人

03 蕭太后不避嫌言,為幼子下嫁他人

相傳蕭綽與韓德讓曾有婚約,在遼景宗去世後不久,蕭綽私下對韓德讓說:

“我曾許配給你,願攜舊好。而當國的幼主,也就是你的兒子了。”

這個韓德讓是漢人,他祖父幼年被遼軍抓去,後來在遼國當官,他父親是皇宮的御醫,跟皇室走的很近。

韓德讓文武雙全,早與蕭綽定了婚約。後來因蕭綽被皇帝徵召入宮,婚約解除。

如今,遼景宗不在了,主少國疑,宗室親王勢力雄厚,蕭太后要輔助幼子治理國家談何容易?

在這種情況下,她就想起了時任南院樞密使的韓德讓。

蕭太后賜給韓德讓一個契丹人的名字,叫耶律隆運,讓他總領禁軍,負責京師宿衛。

此後,韓德讓出入宮帳,與蕭綽情同夫妻。兩人出則同車,入則共帳,就連線見外國使臣的時候都不避忌。

為了不讓大家背地裡說閒話,蕭太后乾脆把這件事挑明瞭。

一次,她來到韓德讓家,把大臣們都叫來開了一個宴會,跟婚禮似的。

契丹人對於男女婚嫁沒有漢人那麼多禮節,離合都能自己做主。

大臣們見蕭太后把事情徹底公開了,反倒沒有什麼好說的了。

就這樣,韓德讓成了朝中最有權勢的大臣,不但當了南北兩院的樞密使,還被拜為大宰相,掌管了遼國的軍政大權。

韓德讓不僅享有肱骨重臣的實權,還享受著“太上皇”的特別待遇。

蕭太后在韓德讓的輔佐下,對遼國的制度和風俗進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使遼國上下呈現出一派興盛的景象,她的兒子自然也坐穩了皇位。

《楊家將》中的“母夜叉”蕭太后,實為安邦定國的女強人

04 行改革遼主圖強,攻宋朝結澶淵之盟

韓德讓對漢人治國方略頗有研究,他對蕭太后說:“要想管好國家,就得按照中原大國的樣子實行改革。”

蕭太后曾隨父親在北京一帶居住過,對漢人的生活有一定的瞭解,她很認同蕭德讓的觀點,就效仿唐宋治國實行改革。

透過改革,遼國從奴隸制過度到了封建制,很快就民富國強,儼然一派大國風範。

蕭太后和遼聖宗看著日盛一日的遼國,便不想再做什麼外邦蠻夷,他們也想一統天下。

此時,宋太宗已經去世,在位的是宋真宗。蕭太后和遼聖宗決定來一次大行動,他們帶著二十萬騎兵攻打宋朝。

遼軍的戰馬飛馳而來,一路南下,沿途能打的就打,打不了的就繞過去,沒多久就到了澶州城(又稱澶淵,在河南濮陽),離宋都汴京已經不遠了。

戰報一個接一個傳到汴京,宋真宗嚇得不知所措。朝中群臣都主張南遷,只有宰相寇準不同意,說主張遷都的人都應該砍頭。宋真宗被寇準鎮住了,決定聽聽他的意見。

寇準說:“當下不該往後退,反倒要往前進。遼國太后和皇帝都來了,陛下應該御駕親征,這樣,將士們受到鼓舞,一定能打敗遼軍。”

宋真宗不得已,只好在寇準的陪同下來到澶州前線。

因為宋真宗親自出馬,守城的將士頓時士氣大振,連周邊的百姓都自發組織起來共同抵抗遼軍。

附近河北各地的軍民也都出來襲擊遼軍,還放風說要堵住遼軍退路,來個大包圍。

蕭太后聽到這個信兒,有點心虛了。

偏偏這個時候,遼軍大將蕭撻凜戰死,頓時軍心渙散,蕭太后打仗的心氣兒也沒了。於是,蕭太后便派人去跟宋真宗議和。

宋真宗本來就不想打仗,一聽說對方要議和,真是求之不得,一口答應了。

就這樣,雙方訂立了“澶淵之盟”。大意是:宋遼兩國從此和好,是兄弟之邦。

宋朝每年送給遼國白銀十萬兩,絹帛二十萬匹。雙方各守邊界,不再互相侵擾。

就這樣,宋朝雖勝猶敗,從此,年年送財物給遼國。不過,那時遼國比宋朝大得多,軍力也確實強得多,這樣維持一個穩定的局面也是好事。

接下來的一百多年,邊界沒有大戰事,百姓安居樂業,國家經濟也發展起來。

蕭太后以太后身份攝政27年,待政局穩定,便歸政於遼聖宗,準備安度晚年。

歸政當年十二月,蕭太后病逝於行宮,結束了她叱吒風雲的一生,享年五十七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