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古代有種刑罰,雖不傷害肉體,受刑人卻羞憤不已,為何生不如死?

文:文史咖【文史咖出品,必屬精品,歡迎您的關注】

古代刑罰作為統治者懲罰罪人的方式,從原始社會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出現,是統治者對人民統治力的一種象徵。只有人民有真正的畏懼感,統治者才能更好的管理人民,百姓們才不會有反抗的想法。

眾所周知,中國的刑罰制度已經延續了千年的時間,也是中國古代律法很好的體現,古代刑罰的變化,更是中國社會進步的縮影。

古代有種刑罰,雖不傷害肉體,受刑人卻羞憤不已,為何生不如死?

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的刑罰也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可謂是花樣層出,想盡一切辦法對付人,有些刑罰更是讓很多人聽了聞風喪膽。

很多人寧願去死,也不願意承受這些刑罰的折磨。剝皮、腰斬、凌遲等等這些酷刑更是在古代中很是常見,很多人都受過這些刑罰,讓人看了都是心驚膽戰,你會慶幸自己沒有生活在古時候。

今天古代有一個有趣的刑罰,這個刑罰對於剝皮來說應該是算比較輕的刑罰,因為這個刑罰是不會折磨你的肉體,那麼,很多人就會問了刑罰不傷害肉體又怎麼可以算作刑罰呢?

古代有種刑罰,雖不傷害肉體,受刑人卻羞憤不已,為何生不如死?

其實這就是你們的不對了,你們想到的,古人自然也都考慮到了,統治者是不會讓犯人好過的。其實這個刑罰對於人的折磨,更多的是在精神上的摧殘,人們會在精神上受到折磨,這對於要面子的人可能是更要命的懲罰,這種折磨會讓他生不如死。那麼這個刑罰是什麼呢?沒錯這個就是很有名的

髡刑

髡刑可能你們聽了會很陌生,但是這個刑罰其實很久以前就出現了。髡刑其實講白了,就是給犯人剃光頭或者剃掉犯人其他的毛髮。

古代有種刑罰,雖不傷害肉體,受刑人卻羞憤不已,為何生不如死?

可能這個刑罰在現代看來根本不算刑罰,但是,對於古代封建社會中的百姓,可以說是致命的,這是一種人格侮辱。

古代人認為身體上的東西都是父母給的,可不敢輕易的去做剃髮這樣不孝的行為,都說百善孝為先嘛,古人們更是重視孝道。

所以這樣的刑罰也是對他的羞辱。在魏晉南北朝的時候,很多人崇尚佛教,所以很多僧人都剃光頭,還不結婚,還被當時的世俗社會認為,這些人都是不孝之人,對他們很是鄙視,稱他們為髠人。

古代的男人都是留長髮和鬍鬚,給他們強行剃髮須,犯人會非常的痛苦。其實這個在清朝時算是很常見的事了,自從滿人入關以後,就聽取自己謀士的意見。

古代有種刑罰,雖不傷害肉體,受刑人卻羞憤不已,為何生不如死?

對當時的漢族人民實施髡刑,以此來打擊漢人心中的驕傲,畢竟當時的漢人一直以天朝人民自居。把漢人的頭髮都給剃掉,只留下腦後面的頭髮被允許編成辮子,而且漢人穿的衣服也被強行改成了長袍馬褂。

滿人也是非常的殘忍,摧殘了整個漢族人民的內心,這也是首次對一個民族實行的刑罰。但是,這個措施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加快了滿人對漢人的統治與降服。

對於髡刑古代也有一個有趣的故事,曹操當時在打仗的時候,就下了一個命令,不準部隊破壞農田,如果誰違反這個命令,應當被殺頭。

古代有種刑罰,雖不傷害肉體,受刑人卻羞憤不已,為何生不如死?

但是再有一次中,曹操的馬可能是受到了驚嚇,突然衝進了農田裡。在眾目睽睽之下,曹操也不能言而無信,便找來軍師說應當如何解決,軍師非常惶恐,自然是不能說殺頭,畢竟這可是主公,便急中生智,對曹操說:“主公只需要割下一點頭髮即可解決此事。”曹操便以此代替了殺頭的刑罰,也表現了自己的言出必行。

其實在文化大革命的時候,也有這樣一個處罰方式,對犯人進行侮辱。這就是著名的陰陽頭,顧名思義,就是一邊有頭髮,一邊沒有頭髮,而且還要被拉去當街展示。

這在常人看來可是非常奇怪的一件事,看熱鬧的人都會對這個人議論紛紛,甚至出言辱罵。這種精神上的懲罰真的是非常可怕的。朱元璋當時有一個兒子就被實施髡刑,表示自己對兒子的生氣。

古代有種刑罰,雖不傷害肉體,受刑人卻羞憤不已,為何生不如死?

這麼看來,從古到今,人人都是一個重視名聲之人,而古人正是恰恰利用了人們這個要面子的特點,實施刑罰。對病下藥,可謂是恰到好處。

抓住人們的弱點,一擊致命,更是加深了統治者的威嚴,人民也不敢生出反抗心理。刑罰雖然可以對人起到一定的控制,但是也要適當放鬆,物極必反。太嚴厲了,反而會使人民產生逆反心理,最後會受到人民的唾棄。

【感謝您的閱讀,您的關注是我創作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