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三國時期含冤受苦之人,蜀漢最後的頂樑柱,實在可嘆

三國時期在劉備去世後,諸葛亮承擔起了後主的遺志。前後帶領將士七次北伐中原。但是每次都因為一些原因無功而返。因為後主的無能以及北伐的失利,在外界的種種壓力之下,他很重就病逝了,在他死後,姜維又擔起了這份責任。

和諸葛亮一樣,姜維也將統一中原視為自己的目標。但不幸的是,姜維的個人能力不如諸葛亮,而且當時國家的政治環境也不允許他去這麼做了,他的北伐讓蜀國的實力一削再削,最終他們沒能抵擋住魏軍的進攻,國破家亡。在姜維北伐的過程中,他選擇了廖化和張翼作為先鋒,也因為這樣,在後世有了一句“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俗語。很多人覺得這句話是在說廖化無能,沒有人選了才選擇他,但是真正的結果卻不是這樣。

三國時期含冤受苦之人,蜀漢最後的頂樑柱,實在可嘆

廖化作為蜀漢時期的大將,一生取得了非常多的成就,最終官拜右車騎將軍。在他年輕的時候,剛剛加入劉備陣營的時候就成為了關羽的主簿。要知道當時關羽帳中的將領並不少,廖化能在這個時候成為主簿,其一可見他能力的非凡,其二可見關羽對他的重視。

但是很快,關羽兵敗被殺後,他詐降了東吳,之後上演了一場新的千里走單騎,千里奔波再次回到劉備身邊。見到他後,劉備高興的不得了,他也被授予宜都太守的職位。而在先主去世後,他更加受到後主的信任,因為朝中人員的老去,廖化逐漸成為了當時最為可靠的將領之一。他的官職也慢慢的升的越來越高。

三國時期含冤受苦之人,蜀漢最後的頂樑柱,實在可嘆

從他的生平來看,他有著極其不俗的能力,多次參加北伐,立下赫赫戰功。他也深得皇帝的信任,可以說成為了當時蜀漢為數不多的有能力的將領。但是因為蜀漢後期,前邊的優秀將領去世,後面有能力的人非常的少,人才匱乏,一度陷入青黃不接的時期。這個時候姜維執意北伐,沒有辦法,為了北伐不出問題,姜維在那時選擇了年歲以及年過70的廖化,作為蜀漢最後的為數不多可以依靠的將領,廖化雖然知道這一場戰役勝利的可能微乎其微,但他依然選擇了出征。

三國時期含冤受苦之人,蜀漢最後的頂樑柱,實在可嘆

由上可見,可以說蜀中無大將這一句話並不是對廖化這個人的貶低。反而是對他的一種讚譽。廖化一生忠心耿耿,而且戰功顯赫。他這一生沒有什麼名氣還是因為時代的問題。在他剛加入劉備陣營的時候,那時候關羽、張飛、趙雲等人還處於鼎盛的時期。

在這些人之後,後面又有魏延、黃忠等人。雖然他也立下了不小功勞,但是和這些人一對比,他的功勞就被比了下去。但這並不意味著他是一個庸才,不僅不是,他還是一個少有的將才。在蜀漢後期有這麼一句話形容廖化,前有王(平)、句(扶),後有張(翼)、廖。在這一句話當中出現的,沒有一個是庸才,可見廖化在當時的人們眼中就有著非常高的能力。

三國時期含冤受苦之人,蜀漢最後的頂樑柱,實在可嘆

除此之外,廖化除了軍事能力以外,他的戰略眼光也非常的長遠。在姜維要繼續北伐出兵的時候,他曾說過對姜維北伐的行為做出評判,他覺得姜維太激進了,目前國家的實力比不上對方,而且他的能力也不如對方,這樣冒失的進攻只有自食其果的結果。而最終的結果也沒有出他的意料。姜維的北伐果然失敗了。他還因此背上了被後世誤解的鍋。

廖化在後世被人們誤解屬實有點冤枉。因為和之前一些將領的對比,他的名聲沒有那麼的大。但假如仔細的看廖化的生平,他真的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將領。

三國時期含冤受苦之人,蜀漢最後的頂樑柱,實在可嘆

其實這句話的本意應該是大事沒有能個依託的年輕人了,只能選擇那些已經上了年紀的有能力的人繼續做這件事了。並不是大家認為的,沒有有能力的人只能挑一個庸才了,這樣的理解是不對的。

廖化是一個能力出眾而且非常忠心的人,是蜀漢不得多得的一位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