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弭“mǐ”兵大會後,晉、楚兩國平分霸權地位。春秋歷史進入尾聲

公元前546年7月,宋國西城外一片空曠的高地上,晉、楚、齊、魯、陳、衛、邾、滕、曹、許、宋、蔡、秦等14個諸侯國的代表在此舉行了弭兵大會,並締結了盟約儀式。這次大會後,確立了晉、楚兩國享有平等霸權的地位。盟約規定:1。與盟的各個國家之間應以和平的方式相處,不得訴諸武力,如果有違犯者,盟國共同來討伐它。2。晉的附屬國:魯、衛、宋、鄭等,楚的附屬國:蔡、陳、許等必須同時向晉、楚兩國貢獻財禮,齊和秦國除外,邾、騰分別是齊、宋的屬國,也不在其例。

這次大會的目的就是:停止戰爭,給人民一個安定的生活。晉、楚爭霸,從此基本結束。

主辦方:宋國。

倡導者與主持人:宋國計程車大夫,向戌。

上篇文章,我們已經知道了。晉、楚兩國,爆發了大規模的戰爭。城濮之戰後,晉佔據了霸主的地位。一直到公元前546年,在這80多年時間裡,晉、楚之間發生了大大小小的戰爭不計其數。在後續的戰爭裡,雙方都難分勝負。

雖然說這次大會是由宋國來倡導召開的,但是實際主宰者是:晉國的全權代表趙武和楚國的代表屈建。在弭兵大會之前,晉國是強於楚國的,那麼為什麼晉國甘願同楚國平分霸權,甚至對楚國避讓三分呢?

弭“mǐ”兵大會後,晉、楚兩國平分霸權地位。春秋歷史進入尾聲

弭兵會盟

原因有下面4點。第一個原因:弭兵是當時絕大多數國家和人民的共同夙願。

由於當時晉強於楚。向戌倡導休兵,首先徵求晉國的意見。晉國的正卿趙武和大夫們商議此事。得出的結論是:“不論戰爭的大小,最終受害最重的是窮苦的老百姓,小國家如果長期遭受戰爭的迫害,最終離亡國也不遠了。雖然撤底停止戰爭不太可能,但是必須同意向戌的倡議,否則小國家就會倒向楚國,我們將失去霸主的地位。”

第二個原因:晉、楚兩國打了八十多年戰爭,誰也不能完全臣服誰。

晉、楚雙方的戰爭長達八十多年,雙方交替為霸主。

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戰,晉勝佔據上風。

公元前597年,邲之戰,楚勝佔據上風。

公元前575,鄢陵之戰,晉勝佔據上風。

到此,雙方都認為,難於徹底擊敗對方。既然兩方都難以戰勝對方,那麼停戰平分霸權是惟一理智的出路。

弭“mǐ”兵大會後,晉、楚兩國平分霸權地位。春秋歷史進入尾聲

停戰休兵

第三個原因:晉、楚長年爭戰,國內矛盾日益尖銳,都迫切需要一個相對緩和的外部環境。

公元前574年,晉厲公重用寵臣胥童。晉國卿大夫擅權,從鄢陵之戰後內亂不斷。晉厲公誅殺了郤氏,後來晉厲公不忍心“一日殺三卿”,放了欒書和中行偃。胥童很是不理解。公元前572年,欒書和中行偃誅殺了晉厲公,擁立公子周為君王,即晉悼公。晉悼公不敢討伐殺君者,只是採取了平衡政策,重用魏、範、趙、韓等卿族,以此來牽制欒氏和中行氏。公元前557年,晉平公即位,重用範宣子為正卿。範宣子於公元前550年,誅殺了欒氏家族。但後來範宣子與中行氏又相互勾結起來橫行了晉國。公元前548年,晉平公又重用趙武為正卿,以牽制範氏和中行氏。所以到弭兵大會前,晉國內部矛盾尖銳,對此也無心對外發動戰爭。

楚國同樣也發生了爭奪王位,兄弟之間反目成仇的事情。為了緩解內部危機的爆發,楚康王與屈建急切需要休兵。

第四個原因:趙武為了復興趙氏宗族,在弭兵問題上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弭兵的問題上,起決定作用的是趙武,因此晉國的態度是關鍵。向戌首先徵求晉國的意見,也正因為此。趙武是這次大會的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

透過這次弭兵大會,趙武看到了弭兵是大勢所趨,更主要的是他要結交好各國諸侯,以便集中精力在內政上面,使幾乎滅族的趙氏家族重新復興。晉平公看出了其中的門道,對此說趙武結黨營私。吳國外交家延陵委子也斷言晉國以後的政權歸趙、魏、韓三家。果不其然,趙武、韓宣子、魏獻子相繼任晉國正卿。弭兵大會後不到百年,趙、魏、韓三家分晉了。

弭兵大會,標誌著春秋歷史進入了尾聲階段。

弭“mǐ”兵大會後,晉、楚兩國平分霸權地位。春秋歷史進入尾聲

如果您也喜歡歷史,請關注我。您的支援,是我前行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