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崖山之戰蒙元跟宋的統帥都是漢人,一個水平不咋地,一個年少成名

崖山之戰中蒙元軍隊約兩萬,宋軍約二十萬,一戰被元軍包了餃子,宋軍統帥張世傑的指揮水平確實不咋地,翻遍了他的個人履歷,你就會發現這老哥打了半輩子仗,基本就沒贏過,對面的蒙元軍統帥張弘範則是年少成名,屢戰屢勝……

崖山之戰蒙元跟宋的統帥都是漢人,一個水平不咋地,一個年少成名

1。張世傑和張弘範都是漢人,這是史實,至於二人是否有親戚關係,不明確。

2。張世傑是金漢人,即在金國統治下成長,後來犯了事,逃去了宋。

3。張弘範是元漢人,即出生,成長,都在元的統治下,張弘範的父親張柔,是投降蒙古的金國地方武裝。

崖山之戰蒙元跟宋的統帥都是漢人,一個水平不咋地,一個年少成名

再看歷史行為

張世傑:南宋到了末期,各個官員將領都在想辦法謀取後路。唯有張世傑,堅定服從宋帝,宋帝遂全權將作戰大權交付與張世傑。

這裡我認為,南宋已是強弩之末,張世傑的行為絕不可能是為一己權位,而是真心全意的效忠宋帝。

張弘範:由於新服的金地需要在本地豪強的輔佐下才好迅速安撫,張柔的地位於是得到了忽必烈的認可。張弘範十幾歲就展露出非常人的一面,在徵宋的過程中屢立奇功。攻破襄樊更是出了奇策,於是最後的崖山圍殲戰,忽必烈破格讓漢人張弘範統帥全軍(出於政治考慮,張建議忽必烈讓蒙古人出任傀儡一把手,自己做實際指揮的副手),結果是生擒文天祥,最後崖山覆滅南宋。

崖山之戰蒙元跟宋的統帥都是漢人,一個水平不咋地,一個年少成名

再看價值觀選擇

張世傑:范陽人,河北一帶經歷唐末,五代,遼,金,宋,元,政權幾度更迭,這塊地方實際上宋都沒有真正實行過有效的長期統治。張世傑可以說跟宋朝是沒有關係的,他是漢人,不是宋人。後來避難至宋,一步步攀升高位,宋朝對他有知遇之恩,而元跟他並沒有關係。

張弘範:定興人,定興自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開始,就屬於遼的實力範圍,經過金,元。可以說張弘範一家祖宗十八代都跟宋朝沒有任何關係。張弘範兩代受忽必烈重用,報效元朝,理所當然。

兩人許是同宗族,但絕對不是宋人。

不同的是,張世傑自己本身並無國可報(事實上他算是金國人),唯有士為知己者死,為宋保留了最後一絲武官的氣節,臣子的楷模。

而張弘範,生長於元朝的漢人貴族家族,是純正的元人,選擇報效自己的國家,為之建功立業,同樣是人臣的典範。

崖山之戰的結果,實際上從張世傑決定在崖山建立根據地抵抗元軍起就已註定,即使擊退了張弘範,元朝也必定還會派兵追擊,南宋流亡朝廷要面對的是一波一波無休止的元軍,而元朝當時已經事實上完成了統一,以舉國之力對坐困一隅的張世傑,誰勝誰負,不用多說。如果當時選擇其他方案,或許結果不至於如此一敗塗地,但不管怎麼說,拋開個人能力跟水平問題,張世傑、文天祥、陸秀夫忠心護主,死於王事,值得萬世紀念。

崖山之戰蒙元跟宋的統帥都是漢人,一個水平不咋地,一個年少成名

最後還是以文天祥的《二月六日海上大戰國事不濟孤臣天祥坐北舟中》詩句結尾:

惟有孤臣雨淚垂,冥冥不敢向人啼。六龍杳靄知何處,大海茫茫隔煙霧。我欲借劍斬佞臣,黃金橫帶為何人。